查看原文
其他

Flomo使用全指南:一切从记录开始

阿湘 阿湘成长日记 2022-10-20


之前读高中时,一直有在博客记日记的习惯,上大学后,因为喜欢看书,又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期间,摸索过不少笔记软件,尝试过各种各样的笔记方法,记录效果都一般。


后来,在星友的推荐下发现了flomo,它轻便的记笔记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现在我使用flomo快9个月了,共记有1000多条笔记,每当想记点什么,都会顺手打开它。




现在想来分享一下这段时间的记录经验及心得。


我用flomo记什么

我在flomo里记录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工作、学习、生活


其中,工作主要包括: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工作复盘、沟通事项、按需学习等。


关于问题,我会先记录下来,因为立刻去解决的话,会打断目前正在进行的事项,留出一段时间专门用于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会更有效率。




关于工作复盘,我一直有做复盘的习惯,之前会在印象笔记里建立一个复盘模板,每天或每周会找一个固定时间按照模板去填写。


而flomo的轻便让我能够在一件事告一段落时就能着手复盘,比起一天结束时回想这一天都做了什么,及时进行复盘,睡前再整理的效率要高不少。




关于沟通事项,因为在工作中常常要和各种人沟通,有时候会打断当前在做的事情,为了保证专注度,我会把暂时不需要去处理的沟通先记在flomo里,每隔一段时间去处理一次。


关于按需学习,由于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未知的知识领域,比如对于没有技术背景的产品经理来说,有时候为了理解开发所说的话,需要去及时补足一些技术知识。但这些内容往往是碎片的,不成体系的,所以为了方便以后整理,我会做一个记录。


主要会记录下,书或者文章的名字,从这一次学习中我收获了什么,这次收获可能还有哪些用途。




学习主要是知识卡片的记录和整理。


我会把所有获取的信息先归到inbox中。


同时,根据获取信息的习惯,我会把inbox分为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所属知识领域,比如行业知识、技术知识、设计知识等,并不是每一个卡片都需要归到一个领域,我主要会把工作中比较需要的知识做好归类。


一个维度是所属类别,会分为概念,介绍某个抽象概念、理论模型等,比如用户体验五要素;经验,从实战中总结出的原则,比如怎么准备面试;信息,描述性的知识,比如某公司的营收情况。


此外,我还会记录些问题,比如报刊亭/大头贴照消失是因为什么?,不要求对这个问题有多少思考,先学会提出问题,提出了就有找到答案的可能。


因为inbox所记录的大部分都是碎片内容,有时候连语句都不通,需要进一步整理与思考




把记录不完整的inbox补充完整,把记录不清晰的inbox用自己的表述方式再捋顺一遍,把相关的inbox合并到一起......





经过这一步,inbox就变成了note。在这个过程,有时候又会出发新的思考。


生活包括情绪梳理、生活观察。


遇到情绪的时候,我会在flomo中梳理自己的情绪,因为它给人的压力很小,具体做法是,描述实际发生了什么,在什么环境下,我遇上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有了哪些想法,如实记录。




生活观察主要会记录让我开心的瞬间。




最后,推荐下flomo plus插件,可以一键导入读书笔记、一键保存网页等,很适合用来收集网络上的碎片信息。具体怎么使用可以通过这个链接查看:flomo Plus(Chrome 扩展) | flomo 101 (flomoapp.com)


flomo好在哪里

这么多笔记软件,我为什么对flomo情有独钟呢?因为它轻便灵活的记录方式,降低了记录的压力。


在过去的记录经历里,我往往会拘泥于形式和模板。


在记笔记之前,会想很久怎么搭建整个笔记的框架,比如具体应该怎么分类,记笔记的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在什么时间记什么类型的笔记......耗费大量精力。


而flomo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记笔记的习惯。


我可以随时随地快速开启记录,先零零散散地记下来,再逐步形成自己的记录流程与框架。


它让每条记录内容都能成为一个小小的种子,在记下它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


记录这个动作,则是在埋下这个未来会发芽的种子,之后的整理则是在浇灌这个种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涌现出非常多的可能性。


而种下一颗种子,比直接种下一颗大树,要容易得多,也可行得多。


过去,因为抱着要种下大树的心态,我常常觉得没什么好记的。


现在,我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我的每一条记录,毕竟记下来就有思考和改变的可能,逐渐地就养成了随时随地做记录的习惯。


关于笔记整理

对于刚开始开启记录的小伙伴来说,可能会有个困惑,要怎么对笔记进行分类和整理呢?


这些散落在flomo中的想法、观点、知识点......都比较零碎,不成体系,要怎么通过整理聚合成有价值的内容呢?


我的答案是:先记录,不需要设置一个规范,让笔记自然地生根发芽。


我们的想法是不断在变化的,因此做笔记的流程与框架也应该随之变化。


没有价值的,总会舍弃,有价值的,总会浮现。


我们只需要思考,这条笔记能不能在需要的时候,被快速找到。


比如,我目前会按【主题】【内容】【使用场景】【来源】格式去做记录inbox。


这是因为我发现,当我想起我好像记过类似内容的时候,第一步想起的都是在某某文章或者书里看过。这么记录,能够方便我后续进行查找。


如果我正好我最近要写一篇文章,读到的信息又可以作为这篇的素材,那么我还会在原有的格式上加上【写作索引】,方便在写文章的时候进行引用。


所以,记录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去调整整理的方式,慢慢就能形成一套灵活的记录框架。


关于从记录到写作

原来我一直很想培养自己的输出习惯,并采用先定选题,再去写的写作方式。


但因为完全没有相关知识及素材的积累,我常常无法下笔,久久端坐在电脑前,憋不出来几个字。


后来我读到了和flomo配套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大受到启发,建立起了新的写作流程——先从记录开始,再提炼选题,最后整理补充输出成文。


这也形成了一个循环,从输入到输出,再倒闭输入,慢慢地搭建起基于自己工作与生活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它来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后者看起来是慢功夫,依赖于长期的积累,持续的输入、思考、输出。但它启动起来却很简单,你只需要打开笔记工具,记录下你的想法。


最近,受到星友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开始建立以写作作为导向的生活方式。


因为要写作,所以会激励自己去做更多的记录,在工作生活中多输入一点,多观察一点,多思考一点,多总结一点。


这会让人更加专注在当下,也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已经完成的事上,从中提炼更多。


如果觉得写成一篇文章难度比较大,可以先从做简单的分享开始,它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输入。这包括从工作生活中提炼的经验、问题和学习到的新知识、方法


二是思考。你可以独自做思维练习,把对应的知识卡片和问题碰撞在一起,思考某个问题能用知识库里的什么方法来解决,某个方法又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你还可以当问题发起者,把记录的问题放出来,和朋友一起讨论,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视角。


三是输出。现在很多大佬都开了自己的知识星球,可以找一个和自己职业、志趣有关的星球,定期做分享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打卡。


这三部分都可以借助flomo来完成。


输入部分会被打上【inbox】【note】的标签,这在第二部分有所介绍。


思考部分会被放在【问题记录】标签里,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比如上班、洗漱等时间,打开flomo,在笔记中发散思维。


输出部分,我会给想要分享出去的内容打上一个【分享】的标签,有时为了讲述清楚,会再去做一些输入补充完善。




这算是一个轻量级的写作流程。


当然,这些也可以用其他笔记软件完成,只是对我来说,这一套流程和flomo意外地契合。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从开始使用Flomo以来,摸索出的一些记录框架和流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做记录真的是一个值得去养成的习惯。


毕竟,没有输入,思考和输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简单的记录开始,慢慢积累,久而久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你也是Flomo用户,欢迎来和我交流使用心得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