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做作业,多自学,他把一双儿女都送进了世界名校

译蔚 Vista成长实验室 2021-12-14


点击上方「vista成长实验室关注一下」


减负,怎么才能减到点上?(文末有福利)

 

陈杲和沃尔夫奖得主沙利文教授


  撰文:译蔚

编辑:沈佳音


陈杲五六岁时,他和爸爸陈钱林说了自己的重大发现,“爸爸我发现地球是圆的,我们家一出来往八单元走,在后面转了一圈,正好又回到我们家门口!”陈钱林并不觉得可笑,他觉得,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这是重大的发现。后来,他多次陪着孩子在家门口绕圈,帮助他们研究这个圆的道理。

 

如今,26岁的陈杲已经成了中科大的特任教授,攻克了一道复微分几何领域的“世界难题”。他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被世界四大数学期刊之一的《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


陈杲一路的成长都不寻常。小学时,他跳了三级,16岁,入读中国科大少年班。4年后,他又以数学第一名的成绩,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读博。

 

他还有一个同样优秀的龙凤胎姐姐陈杳。陈杳14岁跳级读高中,16岁考入南科大教改实验班,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

 

陈杲和陈杳的优异,也让我们把眼光转向了他们的家庭教育。他们的父亲是资深教育专家、全国知名校长陈钱林。

 

陈杲和陈杳没有参加培训班,没有参加早自习,晚自习,甚至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轻轻松松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陈钱林在《教育的本质》中总结家教的两把金钥匙就是志向与自学。陈杲读中学时,每天下午在家自学;陈杳读高一时,隔天在家自学,读高二时隔周在家自学。结果,两人都不仅拥有轻松、自由、快乐的童年,而且因此锻炼出了特别的学习力。



在中国教育界摸爬滚打30多年,陈钱林深知中国的教育之痛:教师布置的作业过多,或者学校在减负的同时又给家长增负,让许多孩子就如陀螺般生活在这个怪圈中。

 

他认为,减负不是随意放低学习要求,也不是让孩子一味快乐地玩,打着快乐的幌子放低学业要求,有违教学规律,也对孩子的成长不负责任。

 

作为体制中人,他不舍得孩子受到题海的煎熬。他总结要减掉的负担包括两部分:一是低效的、过重的学业负担;二是个性化的心理负担。

 

对于父亲的教育方式,陈杲和陈杳都提到过自学。陈杲说:“特别是爸爸引导我自学,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而陈钱林也很自信地说,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陈钱林和陈杲


少做作业,不要考满分


陈杲刚上小学一年级,陈钱林就发现,儿子的数学思维退步了。他想,读幼儿园时,陈杲已经在研究地球是圆的,现在读小学,反而在抄作业,有没有必要?多方权衡下,陈钱林选择让儿子跳级。

 

陈杲直接从六年制的第二册跳到五年级的第四册。跳级后,陈杲的作业能力不如同学。陈钱林怕他有压力,就跟老师申请陈杲的作业不用和同学一起检查,而是由家长检查。老师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陈钱林发现陈杲的作业质量挺高的,就不管他了,而且把写作业的主动权交给陈杲,由他自己决定做不做,自己检查订正。

 

刚开始,陈杲的成绩不好,常常考90多分——这个分数在班里是倒数。

 

陈钱林也有些犹豫该不该维持现状,但他还是决定不在意短期成绩。“我一直认为,孩子没有机械训练也能得90多分,说明基础掌握得不错,可以自由地学点别的东西。

 

陈杲入读中科大少年班后,陈钱林看到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给少年班的题词是“不要考满分”,这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小学毕业时,陈杲数学成绩拔尖,但语文成绩不理想,经常考80多分,作文也写不长。陈钱林不着急,他了解语文学习,没有给儿子补课。他觉得陈杲小学时博览群书,中学时语文应该不会太差。

 

果然,到了初中,陈杲有一次出于兴趣,写了篇昆虫的作文。文章虽然不长,但生动活泼,受到老师的大力表扬,还被推荐发表在校报上。陈杲深受鼓舞,之后作文水平发展迅速。

 

陈杲的自学能力渐入佳境。从初中到高中,他每天下午都在家自学,最终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

 

不过,作为家长,陈钱林也是在谨慎地摸索。他并没有让女儿陈杳直接复制儿子的道路,而是因材施教。陈杳小学时喜欢写作业,陈钱林便让她跟着学校的节奏。

 

到了初一,学校的作业多了起来,陈杳经常要写到晚上十一点。她受不了,陈钱林更受不了。

 

有一天晚上,陈杳一边写作业,一边哭,把写好的作业扔在地上。陈钱林觉得再这么苦读下去不行,就跟老师协商,让孩子少做统一的作业。

 

陈杳的成绩噌噌噌地下来了,那是陈钱林家庭教育最纠结的时候。但陈钱林咬牙坚持。陈杳的成绩慢慢又上来了,陈钱林这才不怕了。

 

陈钱林对她的要求也是班级前20名就可以了,不想给她太多压力,可以自由发挥。

 

陈杳对父亲说,“一些同学心理负担比学习负担更重,每次考试之后,发现自己哪几个知识点没掌握好,因为有太多作业要做,根本没有时间将缺漏不上”,而自己少做作业后有的是自由时间,“发现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马上就能抽出时间来学习,这样心里就踏实多了”。

 

陈杳也开始自学。高一时,陈杳上午到校下午在家自学,读高二时隔周在家自学。高二结束时,她已经把高中的课程自学完了。


陈杲和双胞胎姐姐陈杳



自主作业让减负成为可能

 

在《教育的本质》中,陈钱林尤其强调自学的必要,与许多家长很重视通过习题训练达到学习效果不同。他认为,知识如果靠灌输,终究不是好办法,学习时,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自悟机会。

 

“许多孩子不会自学,是从来没有人引导过他们自学。”陈钱林认为,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和家长“扶”得过多,无形中使孩子形成了“等人来教”的习惯,就会越学负担越重,越学负担越重。

 

两个孩子刚读一年级的一天晚上,陈钱林和妻子外出回家晚了,两个孩子很委屈,埋怨父母耽误给他们听写了。陈钱林问:“这些字词不难,为什么非要听写不可?”孩子回答说,实际上默写也可以,姐弟俩互相听写也可以。陈钱林说:“这么好的办法为什么不用?你们上学了,怎么想把爸爸妈妈拉下水?”

 

之后两个孩子学习上的事能自己完成的,就很少叫父母帮忙。

 

“孩子的成长正如爬山,我们大人给他指出来,从哪一条山路走比较好,这是宏观上的扶。孩子走路摔倒了,我们把他扶起来,这是微观上的扶。但是,扶的目的是为了放。如果怕孩子辛苦,抱着他,走到山顶,即使走的最快,有什么意义呢?”陈钱林说。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陈钱林逐渐发现了自学的规律。他建议,小学中段,自学能力开始萌芽后,老师便可以引导孩子养成自学习惯。

 

当然,陈钱林并未否认老师的价值。学科知识都有体系,如果没有老师的宏观引领,学习容易走弯路。而自学则既能帮助孩子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又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此前,作为瑞安安阳实验小学的校长,陈钱林亲自推进了教学改革。10多年前,他便取消了早自修,家长签字也可减免作业。

 

他还对作业进行了研究:“孩子学习,需要通过做作业来巩固知识点、锻炼解题能力。作业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必须死板地做老师布置的统一作业。”

 

于是,他提出了“自主作业”的概念,学生和家长根据情况可以选择半自主、全自主等多种操作方式。

 

半自主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做,有的不做;全自主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不做。每个孩子对自己的学科作业进行选择,初中的月考成绩是一种参考。如果不做作业,成绩依然很好,只管不做,如果不做作业,成绩便不行,便要抓紧做。

 

不过,也别太计较分数,因为少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而试卷都是老师出的,所以孩子刚开始成绩不理想没什么可怕的。

 

从长期看,自学的孩子能力发展得更快,而能力提升必定利于分数提高。陈钱林发现,凡高考状元这样的尖子生,一般都不只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都是善于自学者。

 

这所小学前后六届学生,分散到各个初中学习后,中考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考上了省级重点学校。“很难说这种让当地民众惊叹的教育质量都是自主作业的功劳,但起码可以说,自主作业没有影响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国平和陈钱林观点相似,他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中谈到:“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从教育理念到课程设置、测试方式、评价体系,都是应试导向的,阻碍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但一个学生从小学、中学、大学直到毕业以后,看他优秀还是平庸,最关键的是看他是不是具备了这样的自我教育能力,具备了在兴趣引领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用远大志向作引力

 

但自学的前提是志向,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自驱力。有志向,有自驱力,自学才会有动力,而反过来,自学又会产生推力。

 

自学是需要毅力的,自学的过程也不可能都快乐,只有用远大志向作引力,才更容易化苦为甜。而当孩子尝到自学的成就感后,也会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远大的志向。

 

陈钱林发现很多家长会把获奖、提高分数作为孩子的志向,他觉得这样的志向太狭隘了,这样的志向会使孩子纠结于细节,家长也容易焦虑。

 

小时候,不管孩子的梦想是什么,他都支持。陈杳有段时间想做侠客,把手机通讯录里人名都改成了包大人、王朝、马汉……她问陈钱林:“缺了谁?”“好像是展昭。”那时候,展昭就是她的偶像。

 

小孩子的志向是一直在变的,家长只要鼓励就好。陈钱林觉得家庭教育的目标之一就在于让孩子做梦,帮孩子追梦,但不要在乎是否圆梦。

 

陈杲和陈杳从小常做获诺贝尔奖的梦。有一次,陈钱林家买了几条金鱼,有条金鱼的眼睛是瞎的。孩子便提出了设想:瞎眼睛的金鱼会长寿,因为瞎眼的吃食很吃力,生活在于运动。过一段时间,果然好眼睛的金鱼死掉了。孩子们便上网去查,看看是否有人证明过瞎眼睛金鱼寿命长,查不到,那就说明全世界还没有人发现这个秘密!

 

那一天,他们家里异常热闹,就像差点获得诺贝尔奖了似的。


陈杲在中科大少年班读书时,美国著名数学家陈秀雄说,中国的教育求同思维强调过多,求异思维培养不足,而(陈杲)这个孩子的思维与众不同,正是做学问的好苗子。


陈杲在瑞安中学就读


事实上,年少的梦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今天的陈杲和陈杳。10多岁时,他们正儿八经地“研究”宇宙形状的猜想,陈杲说“空间会是个圆”,陈杳说“时间可能也是个圆”。

 

2015年,陈杲和导师陈秀雄教授合作,解决了1977年霍金提出的“引力瞬子”问题。这个世界数学难题,恰好是关于宇宙空间猜想的课题,谁能说与他们儿时的梦想无关呢?


请点“在看”,并转发留言,我们将在读者留言中选择5位赠送一本《教育的本质》,让它帮助你和你的孩子一起过上满足而又卓越的生活!


成长实验室有独家社群啦,快加入讨论吧↓

(双击图片,长按二维码,可入群)


↓往期回顾↓



点点在看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