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红迷”,在互联网再造了一个《红楼梦》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红楼
撰文 | 周晓晓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前面共有486人排队购票。
嘉言(化名)打开手机页面,眼前一黑。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抢票了,官网公布当天她没抢到票,后来加开观众席,她没想到还有那么多人与她竞争。
一分钟抢光,上半年巡演全部售罄,这一堪比巨星演唱会的抢票盛况,出现在今年《红楼梦》民族舞剧的巡演开票 上。
互联网上,《红楼梦》也以各种方式火着:小红书和抖音上经常能刷到红楼梦仿妆;B站更是《红楼梦》产粮大户,后浪们当然也不会放过ChatGPT热潮,第一时间让它续写《红楼梦》……
我与这些“红学爱好者”交流发现他们无一例外是原著迷,会反复阅读“常看常新”的《红楼梦》。所有的起心动念,原来都源于热爱。
去年初,我与陈剑月(87版《红楼梦》香菱饰演者)老师有一面之缘。她当众吟诵了一首诗,能看到她眼睛里莹莹的光彩。我哭了,真的非常感动。对我们观众来说,87版《红楼梦》不但是部经典之作,亦是一场可喜可悲可叹的幻梦,于是组建了这个小组。
我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小学二年级,当时我爸爸给我买了原版的四大名著,都是又厚又重的大部头。我那与文学没有丝毫关联的老爸很严肃地对我说:“其他三部都可以看,只有《红楼梦》不许看。”
从小叛逆的我当然不会听他的话,首先就看了《红楼梦》。当然,我当时不大看得懂,觉得里面的人说话都很拗口,唯一让我兴致勃勃的就是看凤姐如何骂人,以及学习歇后语王者鸳鸯姐姐的金句,并在每周开班干部会的时候学以致用,把其他小孩唬得一愣一愣的。这让我的内心极其膨胀,觉得《红楼梦》真好!
每一遍读《红楼梦》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我上学的时候看,比较热衷于看宝黛钗之间的情情爱爱,看贾琏在外面偷腥娶小老婆;工作之后,会去看贾府众人之间的人情往来,看凤姐怎么做管理,也看譬如像平儿、刘姥姥是怎么为人处事的。同样的人物、同样的故事情节,在不同阶段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可以反复咀嚼,并以此为镜,映射进自己的现实生活,再进行反思,修心自省,所以我觉得《红楼梦》一定程度上在影响着我的人生。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大观园被抄检之前,所有人都住在园子里,每天聚会吟诗作乐的情节,那会儿觉得大观园真是人间天堂,是像梦一样美好的存在。我记得以前豆瓣有个话题,是说“你最想住在哪部影视剧里”,最高赞的回答是《武林外传》的同福客栈和《红楼梦》的大观园。但长大之后才觉得,越是梦幻美好的东西越不真实,大观园终究是一场会醒的美梦,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去面对弯弯绕绕的人心,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
其实,《红楼梦》就像是一部生活的百科全书,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去看它,都会有所感悟。如果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产生种种疑惑,打开红楼,一定会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就像我在建组之初说的那样,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红楼,所以我认为这是没有标准的,并且也不需要“看懂”红楼,你只要觉得能在《红楼梦》中看到你想看的,足矣。
《红楼梦》原著体量大,人物又繁多,想真正读下去很需要勇气,还需要契机。我的契机是2010年李少红导演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在此之前,我对它敬而远之。它能吸引到我一个重要原因是加入了大量文学旁白,顺着对剧中旁白的好奇与痴迷,我开始主动去翻阅原著。
高中时期时间紧张,我断断续续读了原著一些情节,真正一口气完整读完,是大学时期。那是在大学图书馆一个空荡的教室内,非常安静,花了一周时间。我至今清楚记得当时的心境,连教室里的灯光和窗外夜景都记忆犹新。
进入职场后我更爱看原著了。看书其实是在和自己对话,是陪伴自己的方式。一个人远离家乡在北京工作,《红楼梦》成了某种精神寄托。另外,二百多年来,谈论《红楼梦》的人绵延不绝,所以你去阅读它、关注它、谈论它,好像是加入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社区,也给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孤独如人类,能够做一件重复的事,那这件事大概就是化解了孤独。
我第一次投稿的视频主题是晴雯的打工人属性解读,是去年4月份发布的。当时,我有个朋友第一次完整读《红楼梦》,我俩一直分享心得。她觉得“晴雯补裘累病”这个情节非常像当代打工人,或者说特别像我们俩,社畜本性很强,一旦有工作来了,总是忍不住全力干,最后发现累了自己,也没得到多少回报,激情空燃烧。这算是我们遇到的一种职场困境,暂时找不到解决方式,只能互相调侃。由此,我俩发明了一个新词“晴雯”,意思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我们经常说:“劝你不要晴雯,三思。”
这个经历突然启发了我,我觉得这是解读《红楼梦》很好的角度,非常贴近生活,具有现代性。我第一次视频制作,3天左右完成,没想到播放量很好,几天就破了3万。我就沿着打工人主题做了下去,“打工启示录”系列由此而来。
《打工启示录》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有点不舒服。因为总是要把《红楼梦》套入职场生活,这肯定不是文学本身的意义,我不希望把《红楼梦》变成一本教科书或职场指南。
对我而言,这是个很分裂的世界,一方面是我在《红楼梦》里文学的理想世界;另一方面,是极度量化的数字评价世界。我感觉我被互联网绑架了,顺着它的规则去思考和产出,很不舒服。有段时间,我都对《红楼梦》产生了厌恶,这很可怕。
我也遇到一些批评声音,戳中了我对自己本就逐渐积累的鄙夷,我更加难过,一度想放弃。于是,我以告别的姿态准备了林黛玉系列,以这个女主角作为我的落幕,我觉得就圆满了。
林黛玉系列是我真正畅所欲言、游刃有余的一个创作阶段。我借机重新读了一遍原著,涉及林黛玉的部分读了更多遍,有时候完全把自己代入进去,去体会林黛玉生命的脉动。做UP主,让我有由头去认真思索《红楼梦》的人物内心和生命处境,这是收获最大的。我“二创”了内容,也“二创”了人物与我之间的关系。
《红楼梦》本质上就是一本虚构小说,但是我们都不自觉把它当成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所以有那么多人去索隐,去洞悉曹雪芹的意图。我每一期作品里,都会有特别多网友评论大段的文字,借着我的红楼话题,在谈自己的生活境遇。《红楼梦》的意义是我们共同的文本。
因为它,我们才有机会聚在一起,聊人生与沧海,分享喜怒哀乐。因为看到这一层意义,我选择继续做下去,现在大家交流太难了,我想和世界不断交流。
比如关于鸳鸯解读的视频下,有条让我非常受触动的评论:“因为离异和婚姻的破碎,我想过终身不嫁,后来,遇到像贾赦那样的人,年纪大有权有钱,还想要个年轻姑娘生孩子,我拒绝了,从你对鸳鸯的解读中,我看到了以前的那个自己,虽然是破天荒,在父母朋友亲人眼中像个异类,其中的苦楚不解虽有,但人生的阔路一旦打开了,其中的自由和畅快,只有自己知道!”
小学六年级时,我看了《红楼梦》的全套连环画,因为画册很好看,而且沉迷宝黛爱情,于是把原著也翻出来完整看完了,感觉里面的诗词写得挺好,为宝玉娶宝钗还想去潇湘馆找林妹妹而愤怒了一下。我的CP居然就这样BE了,大概是人生最早的文学意难平。
● 阿羽供图
2016年我就入坑了伏黛CP,算是第一时间入坑,伏黛CP对我而言的萌点是相似性和悲剧性,他俩是黑暗与死亡之歌。
首先,这两个悲剧人物人生经历有相似性:都是年幼时离开父母,寄人篱下,成长中离开了父母的庇佑,和孤独相伴。此外,在人生追求上,一个追求纯粹的爱,一个追求权力和永生,最终都失败了,而且可以说都算早逝。他们的人生体验,对于孤独、对于命运残酷无情的认知,以及最后理想的破灭和死亡的终结都非常相似。
● 阿羽供图
但在相似中又有差别。林妹妹追求爱,伏地魔鄙视爱;林妹妹从来不畏惧死亡,甚至对死亡有种亲近感,或者说冥冥中她一直在预言着自己的早逝结局,而伏地魔最恐惧的就是死亡;林妹妹追求人格的洁净,但伏地魔为了生存可以不人不鬼地苟活……虽然人生道路相似,他们的性格大相径庭。
所以在不扭曲原人物设定的情况下,这两个人物我怎么也想不到会有喜剧的可能。如果将他们两人放在一起,林妹妹和伏地魔必然是对抗的状态,而且任何一方的胜利可能都会构造出另一重悲剧。黑暗、失落与死亡会一直追逐他们,成为人物身上难解的锁链。
我最开始看伏黛觉得很有意思,画了一张同人图放在微博上,然后就有同好找了过来,后来大家建了个群,拉了好几个剪刀手和画手、文手进群聊天开脑洞。后面没想到伏黛意外爆火了。
● 阿羽供图
我的创作一直在无脑发糖和寻求更有思考价值的故事之间来回挣扎,我本来希望通过伏黛的故事来解读一些人生问题,不过我觉得目前来看是找不到答案的。比如说,伏地魔作为一个原作者盖章的没有爱的角色,他能不能完成人们所期待的社会化过程?至于林妹妹,她太完整了,是属于曹公的,她不需要我去揣测和解读。
在伏黛故事里,我希望能让林黛玉发出真正属于她的声音。我觉得CP故事中的人应该就是另一个世界中存在的人物,我在写CP故事,但也写其他人的真实人生。希望我在未来能写出真正不被性别偏见束缚的女性形象,她们不只是某人的妻子、母亲或女儿。
你读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