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繁星如沸·帆手 | 雷坤:鲜活的实践,完满的自我

团学宣传部 国际翻译学院青年之声
2024-12-07

雷坤



帆手




本期要介绍的帆手是来自21级丝路B班的雷坤同学。雷坤同学由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转入国际翻译学院,现任21级丝路B班学习委员、中山大学英语辩论队南校副队⻓。他对语言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持久的热情,在多项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如广东省“联盟杯”本科高校英语写作大赛特等奖、 “外研社•国才杯” 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山大学一等奖、 “中国移动杯亚运英语之星”中山大学一等奖等。


雷坤同学参赛照片


what's more


他勇于追求,刻苦努力,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学习成绩优异的雷坤,同时也有广泛的爱好与多彩的生活,也是翻院主持人队器乐队的一员。



为了更好地了解雷坤同学,小宣邀请了雷坤同学进行线下采访。

现在,让我们走近这位勇敢且坚定的帆手,回顾他的旅程,倾听他的故事。



Q1:请问你对英语的浓厚兴趣从何而起?在跨入大学的门槛前,你是如何看待英语的呢?

我小的时候就对英语比较感兴趣了。我是在三年级时开始上英语课的,当时虽然什么也不懂,但很喜欢自己的英语老师,这是我对英语兴趣的发端。初中时,我热衷于听课文录音。那时的我觉得听录音就像听故事一样,很有意思。此外,看着老师每次上课提着录音机放磁带的样子很酷,所以对英语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周末时,我喜欢宅在家里,无事可做时正好去听课文录音、看英语教材,并把上课的时草草记下的板书整理成笔记,每每做完这些我就会特别有成就感。

Q2:既然对作为大文科的英语具有浓厚兴趣,为什么后来选择了理科呢?

当时初中的毕业会考和高中的分科都很看重理科,大氛围也都是重视理科的,当时我对自己未来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只想着“是不是学了理科能考一个更好点的大学?”而自己理科成绩又很不错,所以就选择了理科。

Q3:据了解,你是在来到中山大学的第三年才加入了翻院这个大家庭。那么你是何时重燃对英语的兴趣并选择了翻院呢?在翻院收获了什么呢?

我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有考虑过去学习英语专业。但是理科生可选的英专院校少,也不想浪费自己的高考分数,所以最终没有选择英语专业。但我上大学之后发现,来自各方外界环境的敦促少了很多,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多元,不再是紧抓着分数了。自己很大程度上还是把中学的学习观念带到当时专业的学习中,于是在形式上的努力和内心深感无趣之间挣扎,迷迷糊糊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当时的大英课和英辩队组织的活动与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坚定了自己对于英语的热爱,从而主动地去蹭一些英语相关的课、精读外刊和英文原著、精进英语辩论技巧、扩充口语表达等来进行拓展式的英语学习。我当时了解到翻院整体教学模式有所改革,丝路班“大文科、双外语”的课程设置对我很有吸引力,且我对于自己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比较自信,所以最终选择了翻院。

Q4:作为理科生进入大学,你如何克服文科基础相对薄弱的困难呢?

我确实在很多时候能感受到自己人文学科知识储备的匮乏,但同时因为对其中很多方面感兴趣,所以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新知带来的的愉悦而不是因才疏学浅感到焦虑。在丝路班的课程中,不管是恢宏壮阔的世界文明史、聚焦于曲折人性的戏剧与小说,还是对各种当代社会议题及前沿学术理论的探讨,都让我觉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思想更充盈、意志更坚定、格局更宽阔的人。

但光有兴趣也不能解决问题,还要主动去学习。比如世界文明史这门课程,我更倾向于边预习边及时做标注笔记,便于归纳总结和大体时间轴的整理。陌生的历史人物在课本里被一带而过,只是泛泛了解是无法缩进历史距离感的,我们仍然无法融入到这个历史背景中去。这时我们就需要自己去搜索资料,去看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历史成就、总体评价等等,构建一个背景知识的体系。

除此之外多阅读多思考也是必要的。人文学科不是死板的,它需要思维的发散,要多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后多和老师交流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你和老师的交谈中,你可以对问题有更好的理解,收获更专业视角下的观点,这对之后论文的选题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平常的阅读中,我也比较推荐对课上讲到的一些领域的著作混个眼熟,有时间多去拜读一下,又或者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找一些学术论文来参考阅读。思想交汇,观点碰撞,我觉得这也是文科学习的意义所在吧。

Q5:作为校英辩队的副队长,辩论为你带来了什么?

我是大二上的时候,加入的EDT (校英语辩论队)。最初是想通过辩论提升自己的口语。之前我尝试自言自语或者使用一些app的方式提升口语,但是后来发现这种练习方式不太适合我,于是考虑加入辩论队。因为作为辩手你需要用英文进行7分钟的立论、驳斥、延伸、权衡,这个过程对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在平常的队训和参加辩论比赛的过程中,不断地练习与尝试能够很好地帮助自己提升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另外,辩论也让自己对于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和现象有了更自主且审慎的态度,不会人云亦云,也尽量避免非黑即白的单一价值观,但同样也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在感受、思考、讨论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洽、包容性的观点与态度。

Q6:你是抱着怎样的心态,以怎样的目光去看待竞赛的?

在转专业之前,竞赛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兴趣所在和丰富生活的一种手段。因为当时想转入英语专业,所以比较关注各种英语竞赛。把它当做我锻炼证明自己的好机会。并且,我也觉得比赛有一种标记不同学习阶段的作用,每次回忆起哪场比赛,会记起当时的备赛安排与复杂的心路历程、和指导老师的交流、认识了哪些优秀的同学等等……从这些经历中所获得的一些特别的体悟是比奖状证书更有价值的。

在转专业之后,我对竞赛的参与不可否认会多一些功利心理。因为比赛的成果可能会对我以后的发展有帮助。但更多的还是作为一名英专生,身份认同带来的动力。在竞赛中我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并且敦促自己不断的学习,以赛促学,相辅相成。我更关注学校内部有组织报名的一些比赛,比如外国语学院每年都会承办很多英语相关的比赛,翻院团学同样也是有筹划很多很有意义的比赛。我认为参加竞赛应该关注自己擅长的或者是自己想要提高的方面的比赛。

Q7:最后一个问题,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珍藏书单吗?


当然可以:

①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语言和文学的学习与追求完全跨越了生理障碍,仿佛带着镣铐却仍然舞得自信从容!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国家人们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模式。 

②迪迪埃•埃里蓬

《回归故里》

 一部社会性自传,深度剖析与审视自我的成长经历与人生轨迹,聚焦根植于社会文化当中的阶级问题。 

③李银河自传 

《活过,爱过,写过 》

李银河的早年经历、与王⼩波的相爱相知以及她一生的学术成果论述及晚年文学创作的经历。 

④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审视性、批判性甚至带上“离经叛道”标签的各式言论观点,让读者体会思维的乐趣与思想的丰盈。 

⑤费孝通 

《乡土中国》

系统性研究中国乡村生态以及国人文化深处的乡土情结与印记,是一部对社会学入门者非常有启发性的一本书! 

⑥Xingzhi Tao 

Education for Life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中围绕南京某时期小型的“乌托邦式”乡村教育实践很有意思,陶先生也用实践贯彻并检验了他很多的教育理念,并对当时中国迫切需要的大众教育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展望。 

⑦Maugham 

Moon and Sixpence

印象很深,世上没有一种所谓正确的生活!在向着一座根本不存在的圣庙的朝圣路上,各种风雨、各类际遇都是人生画布上深邃的、令人着迷的一笔一画,都关乎那人性中永恒且最赤诚原始的力量。

感谢雷坤同学的慷慨分享,祝愿同学们能从帆手的故事中汲取食粮滋养自我,获得力量勇敢追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认识自我把握人生,成为各自人生的帆手!


图文来源 / 雷坤 童可言 陈可璇 网络

编辑 / 陈可璇

责任编辑 / 徐丹璐

初审 / 李嘉妮 华玉勉

审核 / 黄爱成

审核发布 / 王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际翻译学院青年之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