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旁观 | 静若偏瘫,动如癫痫

王烈 谈呓录 2022-07-04

从「彼得原理」和「帕金森定律」的视角,探讨了公司领导的能力可能不太行的问题,以及企业机构臃肿的必然性问题,涉及现象、根源,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向。本文并没有打算假装可以给出笃定而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深信探讨的过程对企业管理者有启发。文章9000字,阅读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 01 循环:这事你躲不掉,但也死不了,只是慢慢枯萎


在管理中,「彼得原理」和「帕金森定律」是一对美的组合:两个法则,层层递进,环环嵌套,像莫比乌斯环,带着逻辑的美感,通往深渊。对于追求规模成长的企业,两个法则就像老花眼和白内障 —— 你大概率躲不掉,染上了也死不了,但宣告人生从此开始慢慢枯萎。


▲ 02 彼得原理:往上爬,爬不动了,就躺平,赖着不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管理的启蒙期,有一套通俗管理读物,叫《五角丛书》。「五角」,是因为每本定价只有五毛钱,这在当时也是便宜的。


丛书里有一本热销的,叫《往上爬》。光看书名,以为学了就能掌握打开上升通道的技巧,人生从此与众不同。书名有误导。书讲的是彼得原理 (The Peter Principle),大意是,企业里关于员工晋升的理念不对,为什么不对,怎么才对。 《往上爬》,书便宜,但道理无价,同时让「彼得原理」这个概念开始在管理者中传播。



概括一下,彼得原理说的是:员工会在企业里一直往上爬,升职升职升职,一直升到升不动为止。为什么升不动了?能力不行了。


员工总会升到一个岗位,让他上手后,手忙脚乱一阵子,发现业绩实在说不过去,匆忙找个客观理由遮掩一下,诶呀,前任挖坑啊行业变动啊市场竞争啊,然后赖在这个岗位上,不走,就不走。这就是彼得原理所说的,「员工会晋升到他们不能胜任的岗位为止。」所以,当年那本书,书名应该叫《往上爬,爬着爬着,爬不动了,就地躺平赖着不走,要么你开除我?》。


这样的员工是不是有问题?


员工没问题,是领导的问题。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员工能力突出,还是自己人,领导会怎样?喜欢。领导希望重用他,不断提拔,一直升级,升到同事、下属和客户都投诉他为止,升到你自己都觉得「再升要出事」为止。


来,再捋一下思路:

1)本来,人家是一个胜任岗位的员工,自己高兴,别人满意;

2)然后就被升职了;

3)然后就一直升,升到了一个他不适应的工作岗位上;

4)既然不适应,那肯定就做不好 —— 自己不行,周围的人也不满;

5)没有然后了,他再也升不了职了;

6)有些人会被干掉了,其余的人就在这个岗位上待了下来,一直待着。

7)马云说,骨干都是剩下来的 —— 你看,阿里已经把自己剩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新一轮的裁员,就是为了筛选骨干。


▲ 03 过客、食客、休客


推开办公室大门,左右环视一圈,每个座位上的人,无非是三种状态:过客、食客和休客,必居其一:


过客 —— 王二

他胜任这个岗位,但他只是路过这个岗位 —— 他们羽毛太艳丽,歌声太嘹亮,笼子很难关得住他。他会不断升职,在每个岗位上,停留的时间都不太长。不能升职的时候,或者没有挑战的时候,就是他离职的时候。过客,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挑战在于怎样维护他的忠诚度。 


食客 —— 张三

在这个岗位上,张三自己顺心,大家满意,他胜任这个岗位。张三了解自己,是个明智的人,他希望永远待在这个岗位上,不要调动,甚至拒绝升职,他不想去到一个挑战自己能力的岗位上,他不希望离开舒适区,他不希望打破现有平衡。张三的稳定,既体现了胜任,也宣告他们不希望变革,讨厌创新 —— 他们是企业机器中合格的经典元器件,稳定,不出错,速度会越跑越慢。他们的眼中的未来是线性的 —— 没有意外,岁月静好,一直会这样下去。食客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休客 —— 李四。

李四不胜任眼下这个岗位。他从下面爬到这里,德不配位,主要精力用在掩饰自己的迷茫和焦虑,身心俱怂,买了助眠床垫,也换了几次乳胶枕头,都没用。在李四身上,你能观察到三种症状:

  • 症状一,觉得谁的主意都挺好,自己没主意;

  • 症状二,谁的主意都反对,不能让别人认为他没主意;

  • 症状三,抽风,一阵子耳根子软,谁的都听,决策来自最后一个跟他说话的人;一阵子刚愎自用,逮谁怼谁 —— 这基本可以理解为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合体,类似经前期综合征。


总之,不淡定:休克时,静如偏瘫,还阳时,动若癫痫。李四的管理风格容易走极端,根源是焦虑,因为担心失控而带来的焦虑。 


企业里,大家都是王二张三李四 —— 公司的业务怎样,主要看王二张三李四的人数占比。我认为442的阵型比较好。如果是127会怎样?127的企业是土埋了半截的企业,埋的还是上半截。


▲ 04  有人让团队成事,有人让团队更忙

有学习型组织的人站出来挑战:李四能力不行,但李四努力啊,人家相信勤能补拙,保持终身学习,得到、樊登、喜马拉雅都在听书,怎么就不行了?还不让人家发展了?


先同频一下啊,我认为这些质疑合情合理,我支持这个质疑,我赞同勤能补拙,我点赞终身学习。


这件事,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要不要持续提高自己?

要。有目标有希望有行动,这是好的。可以期望「量的提升」,不要太指望有「质的飞跃」。质的飞跃,不是不能,但它是小概率事件 —— 从风控的角度看,企业不要把宝押在小概率事件上。


勤到底能不能补拙?

这要看是什么工作。纯运营的工作,不需要做复杂的分析和判断,那是越勤越好:一只能抬动十倍于身体的重物的工蚁,一只拉着雪橇在极地中当啷着舌头狂奔的哈士奇,一名凌晨1点还在处理配额、物料清单或者配送计划的调度员,他们的勤奋是宝贵的。如果是动脑子的复杂事,比如行业环境的巨变带来的创新挑战,多因素互为因果带来的系统循环困局,勤,很难补拙。


如果是有天花板的业务,让努力的人升职;如果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让能力强的人升职 —— 能成事的人,也会让团队成事;特别努力的人,会带着团队更努力。都挺好,别搞混了。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一句阴暗的话:「这个世界上90%的坏事,都是好心人干的。而坏事中最坏的那部分,100%都是好心人干的。」一战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巴黎和会上好心好意地提出「民族自治」,为的是解放全天下被殖民和奴役的人,带来的结果是种族屠杀和地缘政治的严重割裂,从一战后到今天,延绵不绝。


在企业里,谁能说,那些带着下属持续高强度加班的领导,他们不是好心人?不信,你去打听一下,那些生意不好的时候就玩命开会的领导,是不是好心人?


▲ 05 管人的事,和不管人的事,是两码事


有个思路可以部分避开彼得原理。升职是好事,但这里有个分水岭,是业务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区别 —— 懂业务和懂经营是两码事。比如:

  • 好厨师不一定能干好餐厅经理;

  • 好运动员不见得能去政府管体育;

  • 好工程师,带项目团队可能一团糟;


那这事能避免吗?常规做法是,把管理岗和技术岗分开,各自升迁:你可以给他升职,但不要让他更换工作,尤其是技术岗的员工,要慎重,轻易不要转管理岗。过去国营单位主导的年代,工厂里的木匠可以升到八级,工资和厂长一样高,但也不会被分去当车间主任的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通常是换个马甲再来一次。


说回来,如果企业没有躲掉彼得原理,难免会让不胜任的人坐上管理岗位。接下来会怎样?是时候说一说帕金森了。


▲ 06 邪恶又有趣


有的人,一旦焦虑自己的什么能力,就买书,书架上有什么书,自己就有什么能力,要的就是这种幻觉。我就是这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买过一套《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也有翻译成定理或者法则的)。书是薄薄的两本,上下册,32开,配着有趣的插图。当时觉得这是一本像《魔鬼字典》一样的作品,既邪恶又有趣,真让人喜欢。


「帕金森定律」让人想到那种叫「帕金森症」的病。


帕金森症的特点是:运动迟缓,活动笨拙,最显著的特点是手抖,一直抖。两个病差不多,惹上了「帕金森定律」的公司也这样,也迟缓,也抖,越抖效率越低,生意越差,但不会一下子ST马上被摘牌,只是股价越抖越阴 —— 抖阴。帕金森定律其实是一堆定律的组合,长话短说以偏概全,这里只说「帕金森第一定律」。


为了说事,把「彼得原理」里的那个休客李四叫过来,让他来协助推演一下。


话说,李四修炼成了领导。


李四很快发现,这新岗位的活,自己干得焦虑,没什么头绪,团队也不太买账,光靠每天扮演努力工作也不解决问题。怎么办?


彷徨的李四,有三个选择:

选择一:他主动让出位置,让有能力的人来干。

李四认为这不可能,李四打算和你们拼了 ——  自己辛苦努力换来的岗位,没有让出去的道理;


选择二:他可以找一个能力强的人,做自己的助手。

李四只是不胜任这个岗位,但并不傻,谁还没有点街头智慧。他太清楚了—— 那个人就是自己的候补啊,随时可能替代自己。这事,他在公司里见得多了:上级想干掉你,传统手法就是在你身边放一个能力强的副手 —— 不仅仅是外资公司,哪国的公司都是这样。


幸亏还有第三个选择:找两个比自己水平更低的人,做自己的助手。

这个方案里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水平要比自己更低,用着心里踏实;

第二,至少需要两个人,他俩还不能太团结,最好有点小别扭,勉强能共处,但互相打小报告 —— 既能相互制约,又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这种谋篇布局才好。


现在局势稳定了。有了这两个二流副手,不仅自己安全,还人多势众,每次出行呼呼啦啦一堆人跟着,考察市场的时候,箪食壶浆,领导的范儿也足。


这两个二流的副手也有街头智慧。他们知道,自己能上位的关键能力就是能力不行,能力不行就要想办法 —— 他们又各自找了两个三流的下属。再往下说就很磨叽了,你能猜出来,三流的下属也在努力地招人,于是一个软踏踏的金字塔组织,就这么堆起来了 ——  远看一大坨,近看软溻溻。

这里插一句。彼得教授,并不认同帕金森教授的这个理论的基础。彼得认为,帕金森理论的前提有问题,领导并不会故意降低组织效率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  他们不是人性卑微,他们是真的能力不行,这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看人看不准」。他们俩个都对,能力和人性,两个侧面,两个维度,在不同情境下,能力和人性会有不同的表现。大概率的是,岗位安全,人性略有提高;岗位不保,人性快速下降。


▲ 07 在酱缸里,人踩人是基本技能


如果团队里有一个能力强的人,就说过客王二吧,在低级别岗位工作,他会怎样?


他很难升职。毕竟,他的上级是李四的二流副手的三流下级的下级。王二有两个选择:

A)不想在酱缸里搅合,辞职,换工作;

B)不在意水质,只在意升迁,可以逢迎「上级的上级」,做空自己的上级 —— 有能力的人,对这个链条的上一级都是威胁,但对「上级的上级」不是威胁,超出忌惮的射程了。在大海里大家各游各的,在酱缸里,那要学会人踩人。


有人会辞职,但帕金森组织里的人员流动性不一定高,如果你能力差到不会对上级领导产生威胁,领导会出手保全你。多数人,适应了,各得其所,也相安无事。


高层领导

高层领导是始作俑者,但也是辛苦而焦虑的:他们一手创造了这个帮派,但盯着这些教众,又觉得自己命苦。他们向中层发飙,主要是为了舒缓情绪,他们一会沸反盈天,一会嗒然如丧,在下属看来,它们都是些需要治疗的人。


中层干部

中层干部,其实也不太在意老板的精神状态是否稳定,被领导骂是工作的一部分,毕竟拿了这份钱,已经得到了精神补偿,舔得认真,这算是敬业。只要在心里屏蔽掉老板 —— 认定他们有心理疾病,老板其实也伤不到你(这是关键心法)。还有,与其它中层的勾心斗角,也占了带宽和算力,大家也顾不上太多别的。


底层人员

底层人员看看中层,知道公司的晋升道路是一场「效忠比赛」,与能力负相关,与站队正相关。于是大家人生如戏,平时摸鱼,有事甩锅,闲了搞办公室恋情,舒缓一下压力 —— 美好的生活,群众们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就地解决了。如果你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或者愿意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这种企业待着挺舒服的。


▲ 08 「胸怀论」,是真傻还是装傻?


说了这么多沮丧的事,破解一下好不好?有解决方法吗?


某国内知名咨询公司的报告中,有这样一个解决方案:「要打破这样的困局,需要领导者自己具备用人的胸怀,要找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来担任助手,这样才会上行下效,整个组织才会好起来。」


翻译一下,这个解决方案可以这么理解:

如果想越过粪坑,你就只管前走,同时薅住自己的头发,在适当的时候把自己拉向空中,应该可以过去。


如果不是宗教组织,就不要打算让人从无到有,开始具备某种「胸怀」。在商业中,如果谁要跟你探讨这个问题 —— 只要你参加讨论,或者你只要同意参加讨论 —— 你就已经输了。这个说法的空洞程度,就算在国内民营咨询业中,也是令人发指的。不得不说,咨询还真是一个有趣的业务。


▲ 09 对着镜子,很难哭出来


还是要谈方案。


谈方案前,要先选视角 —— 屁股坐谁在哪里,就会代表谁来想问题。没有声明立场的方案是可疑的。


我们用企业决策层的视角。决策层,就是与企业利益捆绑,如果企业经营不善会肉痛的那些人。


先说个简单的方案:认识到有「彼得原理」和「帕金森定律」,这件事本身,就能帮助企业家解决一部分问题。这是什么道理?


比如,想劝一个女生不要哭,可以给她一面镜子,让她对着镜子哭。很少有人能看着镜子中哭得七扭八歪的自己,还能接着哭,毫不收敛。(当然,也有人明明好好的,一照镜子就开始哭。)  


某种状态,一旦被明确地标识出,摆在桌子上研究 —— 学者们称这个动作叫主观状态的「客体化」,就是把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淡淡的哀伤」,变成「加了香菜的葱油拌面」来研究 ——  这个状态就马上发生变化,像一个量子,一经观察,马上坍缩。

在生活中,这个方法在看恐怖片的时候有帮助。只要你不断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详细描述电影中的物体和行动,不断地拆解细节,恐怖感会大大降低。比如你边看边说:门开了门开了,眼前是一个蒙面人,大眼睛,估计是个娃娃脸。黑面罩很厚,室内温度超过35度,他娃娃脸上全是汗,长睫毛也挡不住,汗已经流进了眼睛,凶手很不舒服,但没办法,两只手拿着电锯,没法揉眼睛。这么想,完全恐怖不起来,倒是多了一些对电锯杀手的怜悯。

明确一个负面状态,把它具体化,客体化,是摆脱他的前奏。


其实你只要读到这里,你就已经启动了,已经开始解决问题;你觉得被提示,开始反思,对关键岗位的负责人开始对号入座的思考,那就已经开始落地了。


但是,如果你们真的有这个问题,想根除,只靠知道这两个现象,那是不够的。根本解,是基于人性的制度设计。嗯?什么意思?


▲ 10  规律不可逆,人性不可违


管理的问题,归根结蒂是人的问题,要回到人性上寻找解决方案。


在理查德·康尼夫《大狗:富人的物种起源》里,提到过成功人士典型的3A性格:Aggressive 侵略性,Accumulative 喜欢攒东西,Acquisitive 贪婪。这让我想起了好多三条都占的人。


而这些人性,既是帕金森定律的内因,也是彼得原理的内因 —— 


为了囤积更多的物资,为了争夺更多的潜在交配权,多数人乐于登上更高的岗位(事实证明,和物质相比,权力能激发更多的睾酮,并获得更多的交配权 ——  《纸牌屋》里有一段精彩内心独白说的就是这事:权比钱重要,权带来利),不管能力是不是匹配 —— 于是上演了「彼得原理」


有了权和利,只是个开始。真正重要的不是一个人有或没有什么,而是他害怕失去什么。


那些占了位子,有了物资和交配权的人,害怕失去权力 —— 就是岗位的安全,担心那些有能力有野心的穷小子,天天盯着你的位子和你微胖的秘书,谁知道哪天他们能干出什么事来?你潜在的损失越大,你就越脆弱。低效的组织在眼下最安全 —— 帕金森定律也有了


房龙说,「一切不宽容,都来自于恐惧」。人的情感中,最强烈的是恐惧;在各类恐惧中,最强烈的是对于安全的恐惧。帕金森定律的先决条件,就是对失去权力的恐惧 —— 他可能会因为做错事而被责怪,因为能力弱而被边缘化,直到失去权力。于是,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指出了一个现象,「历史上那些残暴的刽子手常常都是懦夫,最残暴的人往往又是最懦弱的人,因为他们身怀恐惧的时候,会做出极其残忍的事情来」。



▲ 11 问题的核心是安全感


来,我们对比一下老板和职业经理人,通过理解差异,思考一下问题的本质。


老板的业务能力也不见得都强,当年凭着勤奋、专业特长和大量的运气,生意就做大了。他们往往很虚心,时常跟别人说他自己「能力有短板」,喜欢有才能的人。这怎么解释?他也可能处在一个自己能力不胜任的位置,他为什么不帕金森呢?


老板对自己的位置有安全感。


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比如公司的创始人,没有上级,也不惧怕公司里的任何势力。这种人如果内心强大,会表现得特别谦虚;就算不谦虚,也不会去找比他平庸的人做助手,摆明了没好处。


帕金森定律,是一个由「安全感」启动的「增强回路」, 解决「安全感」问题,才有可能从根上破解这个循环。


现在,问题变了,新的任务是:怎么解决安全感的问题?


▲ 12 责权利,以及匹配


伊斯兰教里有一个「加拉尔原则」:

如果买卖双方,掌握的关键信息不对等,或者说面对的不确定性是非对称的,那么其中承担不确定性较少的一方即犯有盗窃罪,理论上可以剁手。


比如说阿卜杜拉·达瓦买提,他明知道公司产品要降价,还让白哈巴的经销商默罕默德·艾哈迈德压货,经销商倒霉,刚拿到货,价盘就崩了。在这个案例放到伊斯兰教,阿卜杜拉·达瓦买提就是盗窃罪,直接剁右手 —— 阿拉伯人在法规中体现了公平贸易原则:

交易中,不能由一方享受确定性的结果,而由另一方承担不确定性的结果。


换做企业管理,不能由李四使用权力,享受利益,由王二承担责任和风险,但不分享利益。


在思考企业管理问题时,可以把人和人的互动想成是做交易,他们在交易三样东西:权力、责任、利益。

—— 权力,是决定权,实质是控制资源运用的权限;

—— 责任,是为让资源转化为成果而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风险;

—— 利益,是以行动和风险换来的好处。


一个系统中,必定有这三个要素。系统能不能运转得好,依赖于他们彼此之间的匹配。系统像一个陀螺,三个力均衡,一直在平稳的运转,不均衡,转动起来会积累越来越多的不平衡,摇摇晃晃,最终垮掉。


▲ 13 家长、大哥和官僚:三种不匹配


匹配的案例都是类似的,不匹配的,倒是各有各的不匹配。归纳一下,是家长、大哥和官僚这三种类型。


家长型的责权利分配:

强势家长,替孩子做主,替孩子干活,利益是孩子对家长的顺从和成为家长炫耀的素材 —— 这让家长自己身心俱疲,孩子在父母的荫护下长成巨婴。在企业里,下面的人没权力、没责任、没利益,没有动力成长,企业家一方面抱怨自己辛苦,一方面抱怨团队不行。这背后往往是这个企业家 —— 自己太行,所以看谁都不行。


大哥型的责权利分配:

混社会,大哥讲的是对兄弟仗义,但自己必须牢牢把持着控制权。大哥把权力留下,把责任和利益一起分出去 ,小弟们拿钱干活,钱多,群情激昂,事办得也漂亮 ——  大哥特别满意团队的执行力。多数情况,执行力强的团队通常没机会练脑子,执行力越强越不需要脑子。执行力和判断力负相关,这是我见过的最让人沮丧的悖论之一。不过,这个没那么在意利益的大哥可能很有发展 —— 他有更大的野心,要多关注他,尽量不要做他的竞争对手。


官僚型的责权利分配:

郭德纲相声里有个说法,叫「死道友不死贫道」——  就是好处我来,要死就死你们,大概是这意思。有这么一类的管理者,他们既要权力,也要利益,但把责任分出去,风险分出去。他们的特点是「特别豁得出去别人」得了帕金森病的企业里,主要是这类官僚型管理者,充斥着权责利的不对称,是纵容「不承担责任的决策」的系统。


▲ 14 小型化,自组织


解决方案就在问题中 ——  权力、责任、利益,这个三角一旦均衡了,管理的基础也就正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均衡?


在这个三角中,三个要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如果要找出个头绪,建议从责任开始思考:基于责任 —— 也就是「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风险」 —— 来思考权力和利益的分配。


心理学中有一个「人众无知效应」,谈的是人多了,反而大家谁都不愿意去采取行动,因为责任模糊,导致闹市中心跌倒的人反而无法得到帮助,所有路过的行人都认为其他人会出手,结果是没人出手。


从「人众无知效应」看,股权激励并不是通用的法宝。


一名职业经理人,拿到了集团的股份,这是利益,但自己的决策、努力以及承担的风险,对整体业绩影响的权重过低。换句话说,出了问题,肉不太痛;有了成绩,奖励的链条太长,既不是即时反馈,也不是大力度反馈。


团体的规模越大,越难做到风险共担,越容易责权利脱节;反之,团体的人数越少,归属感越强,人们就越愿意做出牺牲,愿意捍卫集体利益。借用军事中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得到的洞察:士兵不是为了祖国、正义、军人的荣誉或者司令员而作战,他们是为了身边的战友和同乡在作战。小团体,有力量。


组织小型化,地方化,分权化,可以减少拥有风险豁免权的决策者。许多企业的总部部门负责人,在责权利上,权力大于责任,收益大于风险;这种情况,在地方子公司会轻很多;在经销商的市内商超部里,根本不存在。


一个人参与「风险共担」的程度越高,别人对他就越信任。在小组织中,很快可以建立起互信的循环。那种「自己犯错,他人受过」的情况,在小团体中很难持续 ——  如果持续出现,小组织很难消化这种不均衡,会快速崩溃,活着的,都是均衡的。


正是基于这个逻辑,出现了「企业平台化」的管理趋势 —— 大企业的优势体现在共用平台的规模经济上,但大组织变成「自组织」的小团体,职业经理人具备了「老板属性」,那就是:风险共担,利益相关。


岗位安全 —— 不用担心自己被人取代,就算能力不突出,A)只要有信用,权力也稳固,B)权力稳固的人才更愿意承担责任,C)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能够赢得他人信任,D)能够赢得信任的人,就更能够调动他人去行动,E)行动带来好的结果,强化信用。ABCDE,这是一个积极的增强回路;


利益攸关 —— 如果团队的表现直接决定了自己的经济利益,领导才会有动力聘用能力强的人,才有意愿降低身段去服务团队中能力强的人。


▲ 15 总结一下


◎ 一切管理思考的出发点都是人性 ——  规律不可逆,人性不可违

◎ 彼得原理。人会一直往上爬,爬到自己能力不行为止,在这个不胜任的岗位停下来,赖着不走。

◎ 帕金森定律。在一个岗位上,能力不行的领导,会倾向于找能力更差的下属,以捍卫自己权与利的安全。

◎ 彼得与帕金森,决定了企业内部「过客」、「食客」和「休客」的比例,442好,127差。

◎ 大型团体自带官僚属性,企业的发展壮大,会滋生责权利的不对等,会演变成岗位保卫战。这是发展自带的自杀基因。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解决的是经理人的安全感。

◎  「风险共担、利益相关」是根本解决的方向。

◎ 小团体,尽量小的作战单元,必须「风险共担,利益相关」,让每个人为他的同伴而战斗。在这样的团体中,不存在彼得,也没有帕金森的土壤。


谢谢你读到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