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四)丨陈晔光院士:从干细胞到类器官,器官再生还有多远
7月22日早,清华大学钱学森班暨零一学院暑期学校"X-idea ——交叉创新挑战性问题"系列课程在线上举行。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晔光院士受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从干细胞到类器官:离器官再生还有多远》的学术报告,吸引了零一学院师生共百余人的参加,本次活动由杨翼铭助教老师主持。
陈晔光院士首先从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入手,妙趣横生,并开门见山地阐述了当下细胞生物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提到,目前医学上的器官移植需要供体,但供体并非随用随取。同时,陈教授还介绍了免疫排斥现象,干细胞的分化研究等等,正式确定了今天讨论的主题。
进入正题后,陈晔光院士首先以“蜥蜴的尾巴”“水蛭的奇妙再生”为例引入话题,引出第一个话题——干细胞,并为我们介绍了常见的人体的干细胞。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干细胞的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到了干细胞的强大的增殖和能够分化的能力,也因为这个能力,干细胞能够形成器官。正如他之前提到的:目前医学上的器官移植需要供体,但供体并非随用随取。因此,引出用干细胞培养器官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由此,引出了接下来的话题——类器官。
陈晔光院士详细地介绍了介绍了类器官的定义、培养体系、相关应用、优势以及发展。在介绍类器官的培养时,陈晔光院士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他在实验室培养的肺类器官,并介绍了三维体系,类器官培养体系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结合当下时事,陈晔光教授还介绍了体外培养人体类器官助力新冠病毒研究。同学们联想到近日南京的疫情,更加感慨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纷纷表示了钦佩之情。
接下来,陈晔光院士详细介绍了类器官的广泛应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类器官的应用潜力。
当然,严谨的陈晔光院士还提到了类器官的不足之处,如细胞类型不完善,空间结构简单等,为年轻热血的零一同学们点明了未来攻坚克难的方向。
在讲座即将进入尾声时陈晔光院士给同学们了一些问题并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陈晔光院士报告结束后,在博士后助教王亚龙的主持下,陈晔光院士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在答疑后的讨论中,同学们思维活跃,踊跃发言,陈晔光院士耐心地对同学们思考后得出的方案一一进行评价并且给予了改进的建议。
陈晔光院士替同学们指点迷津后,课程进入到分组讨论的环节。本次暑校132名学生分成10个小组,进行了50分钟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轮流向陈院士汇报讨论成果。陈晔光院士实验室王亚龙博士参与到讨论中,与同学们近距离交流,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各小组各显神通、妙语连珠、脑洞大开。不仅将陈院士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且还结合了王中林院士报告中纳米发电机相关概念以及各track学习到的知识等。
陈晔光院士对各小组提出的想法一一进行了点评、解答,并表示对同学们活跃的思路大为惊叹。在汇报后的总结阶段,陈院士说道:“无论同学们未来从事什么领域的研究、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我们都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我看见了今天在座同学们深入思考的能力。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加入到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中,结合各类前沿学科,在生物学领域研究中实现突破。”
撰稿人丨李卓凡 林之博
往期推荐 ●●
// 1
// 2
// 3
深圳零一学院
零一学院传承清华钱班十二年的探索实践,走出清华校园,面向更广泛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长。在学生所在大学学业的同时,让他的创新天赋充分绽放,有机会成为能够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世界级科学家和创新家。2021年7月零一学院将迎来首届为期4周的暑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