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生活15】李宝章:那些让我流连忘返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传统等级社会的秩序中,
只有特权阶层专属的皇家或者私家园林。
如今,公园成为免费向大众开放的共享之地,
而城市居民的生活秩序与方式亦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作为一座城市的客厅,
城市公园如何与时俱进,
继续营造和构建我们诗意的城市生活?
回顾【设计与生活15】的城市公开课,
听听李宝章老师怎么说?
▼
那些让我流连忘返的城市公共空间
李宝章
奥雅设计集团创始人,董事及设计总监
今天的城市公开课是深圳主场,首先让我们欢迎从广州赶过来的老朋友庞伟老师。我和庞伟老师是十几年的好朋友。虽然,我们专注的专业角度有所不同,着装也有所区别(你们看庞老师戴着墨镜、我却戴着围巾)。但同为景观人,我们对社会的关怀及对土地的热爱向来都是一致的。
今天的这个话题非常宽泛,也可以很深刻。我可以先讲述一个故事,来作为这个话题的开始。大家听过以后就会明白好的城市空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么的重要。很多年前,深圳的一个电视台来采访我。采访还没开始,主持人倒是先给我们讲了一个自己为什么从沈阳来到深圳工作的故事(图1)。她说,在她姐姐的婚礼的前一天她来到了深圳。而在这之前她在沈阳逛公园时不小心走到公园的草坪上,当场被保安很粗暴地赶了下来。第二天,当她坐在送新娘的花车上经过滨海大道时,从车窗里看到很多人不光是走在草坪上,还坐在、躺在草坪上。她问姐姐这是怎么回事?姐姐说,在深圳公园里所有的人都可以走在、坐在、甚至躺在草坪上,我们这儿的公园从来就是这样。故事的结局就是,我们的这位采访的记者当天就打电话回去让家人把她自己的用品寄来深圳。因为,作为一个年轻女性走在草坪上被驱赶的经历是那样的不愉快,她已经没有任何意愿再回去一趟了,哪怕是回去打包搬家。
我想告诉大家就是公园和公共空间对我们有非常具体的影响。如果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欢迎我们,这就代表着这个城市欢迎我们。在当今世界上,城市的公共空间就是一个城市品牌价值的表达与这个城市真实竞争力的表现!
图1 沈阳姑娘在深圳
景观是什么,这个很难用一句话解释清楚。景观正式的称呼是风景园林,是一个涉及多种知识、涵盖多种尺度、包容多元价值的实践性学科。三四年前开始,我在高铁或飞机上与身边的人聊天儿的时候,为了免去解释的麻烦,我就说自己是旅行作家。时间久了,我觉得我这个新的身份挺好。我爱旅行,也爱写作。如果从作家的角度来观察景观与景观的使用者,倒是给我了一个全新的专业视角。我去过世界的很多地方,许多地方的公共空间让我感动,而其中有一些地方会让我流连忘返。下面让我用第二个故事来告诉大家什么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为社区所共有的空间
图2 贵州堂安侗寨
这是贵州的侗寨(图2),同一个宗族的人在这生产、生活与繁衍了很多世代。这个寨子里除了自己的家与房子边上的土地以外,剩下的其实都是公共空间。在这个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寨子里,他们公共空间的形式与内容完全代表了他们是谁,以及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这样的寨子里,族人都会在把自己的小家做好的同时尽全力维护公共空间。因为,一个体面的公共空间直接代表了宗族的凝聚力与族人的自豪感。
在城市也是一样,我们也是通过公园与广场等城市空间建立起一个社区的认同感。我们是感觉不到我们是深圳人,我们只能感觉到自己日常生活与行走的社区空间。所以,有城市公共空间的社区(例如蛇口海上世界,四海公园与华侨城生态广场)周边的居民会对自己的社区有更高的认同感。
社区公共空间首先是一个社会现象,所以,空间的功能性与文化氛围同样重要。在规划与营造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时,我们必须说“形式服从文化”。比如侗寨中的这座桥(图3),它不仅仅是一座跨过溪流的桥;同时,还是一个聚会地点、一个歇脚的地方、一个视觉焦点。
图3 侗寨中的“风雨桥”
所以我们说公共空间必须是多元的,其中承载着非常多的生活、社会与文化功能。公共空间的另外一个属性是它的包容性。也就是说这样的空间必须符合最脆弱、最弱势的那个群体的需求。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所谓的强势群体设计只不过是生命中的一个阶段;我们每个人在幼年、老年、生病与残疾的时候就都是弱势群体。所以,为弱势群体设计的公共空间就是为所有人设计的“全生命周期视野下善意友好的”社区空间。
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地方(图4)。
图4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的另外一个功能是它可以成为一个文化标志,并帮助居民建立社区与文化认同感。所以在侗寨,不管贫富,每个寨子都会花很多的人力与财力为自己建造一个华丽的木塔。并在塔的周围集中尽量多的社区功能与公共资源,比如塔里可以放火种,塔下有广场,有溪流,有戏台,有取水口,还会有商店。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而人的社会性很多时候是在这些公共空间培养的。下图(图5)这样的场景估计跟西汉丞相陈平给族人们过节分肉的场景差不了多少。陈平年少的时候,乡里祭祀灶神,陈平做了主刀分祭肉的人,分配祭肉时非常均匀。让所有人都很高兴。乡中父老们说,“这孩子将来是可以当丞相的。”
图5 侗寨公共空间·市集
现在的封闭城市公寓里成长的孩子肯定培养不出类似古代丞相的机智。我们在封闭社区更可能会培养出艺术家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没有好的公共空间就不会有社交能力发展良好的人。
我们现代的城市与社区非常需要找回这样的生活内容与生活场景。现在的小孩到一个地方找的第一个东西是WIFI,第二个是充电插头,然后就在虚拟空间里建房子、爬树与打怪兽。这种脱离了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生活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儿童们社会化成长的需求。
在农业社会里,人以宗族部落聚集的方式从事生产与生活的活动,这种生活活动符合社会性与情感的需求。而在工业社会里,由于生产组织的模式与机器打包一起,人的社会性需求被压制了。同时,因为世界变得更复杂,我们变得更专业,我们失去了合作意识与整体观念,这一些变化让现代城市的居民变得很不适应。公园与广场这样的公共空间是可以满足人们社会性需求的地方。因而,这些空间的公共性与参与感是其最本质的东西。
中国现代公园的开始
中国在封建王朝的时候,除了在村落里和一些边陲的商业城市有类似的准公共空间外,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鸦片战争之前,我们的社会里只有臣民和居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民,当然也没有所谓的公园。
图6 带有“法式私家花园痕迹”的桂林公园
中国最早的一些公园是从上海开始的,比如说桂林公园(图6)就是黄金荣1931年在旧上海法租界盖的私家花园。同时,中山公园等经过改造也成为了中国第一批为大众服务的公园。从这些公园的使用情况来看,中国的城市居民对公园的使用有着自己的“熟人社会”的特点。比如说每组不同阶层与兴趣爱好的人群都在比较固定地使用一些公园空间(图7)。
图7 被固定使用的公共空间
比如,在中山公园里就有很多成功的适合中国人心性的功能空间。深圳许多所谓的现代风格的公园基本上就是以走路、晒太阳为主。但是在中山公园里,几乎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愿意待着的地方。基本的使用模式是:老头们在打牌、喝茶与遛鸟;老太太在聊天、走路、唱歌与跳舞(图8)。
图8 中山公园一景
在上海的公园你可以看到许多动人的场景,尤其是在每个周末的早上,老人们在公园中快乐的时光(图9)。我的问题是如果上海没有这些公园空间,在密度这么高的城市里,这些老年人会在哪里待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大家跳广场舞,谁说汉族不是载歌载舞的民族?我觉得广场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汉族的民族大歌与民族大舞,我们需要给人家提供合理的地方。
图9 老人们在公园中快乐的时光
公园的本质在于空间公共性
“公”有个非常好的解释来自《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里提倡的是一个利己利人的、平实的理想社会。我们中每个人经过社会教化与个人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利己利人的现代公民。
民国前后,外国人在中国还是留下了一些有着良好公共空间的城市街区。如说庐山牯岭镇就是有英国人规划与组织开发,并请了当时一流的景观建筑师,按着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标准做的景观规划。这里的公共空间,到现在还是城市设计与公园规划的范例。同样的例子还有广州沙面岛、天津的五马路与青岛八大关等等……
再讲一个近期的例子是上海红坊(图10)。在这里你可以与家人一起度过美好的一天。我与我女儿去的那天正好有朱德庸的艺术展。改建后作为办公,商业与艺术馆的厂房,红坊中心的那块大的草坪与上面的现代艺术作品都让这个空间充满了活力。我希望大家有机会都去看看。
图10 上海红坊
那些让我流连忘返的空间
我当然认为在中国可以做到符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社会价值的、善意的城市空间。我居住的深圳南山蛇口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这里有自然的元素、多元的文化、与尺度适宜的、积极的社会公共空间。我在1998年第一次见到蛇口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度过余生的地方。在过去的20年里,蛇口经过三轮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精彩。这里不光有大船、高楼、广场、公园与新建的艺术馆,这里还有城中村、步行街、海鲜市场与同样热爱蛇口的各个阶层的人们(图11)。
图11 蛇口老街
比起华侨城这里有更多非常平民化的城市空间(图12)。在这里你可以花28元买杯咖啡,也可以化7块钱吃一顿很好的早餐。在老街上的这些商家给蛇口人提供了长达几十年的、价格适宜的优质服务。我们在这里可以配到最好的眼镜、买到新款的儿童服装、吃到最可口的北京烤鸭、深井烧鹅与广东早茶……
图12 蛇口的“人物志”
我认为一个人的贫富只是阶段性的经济状态。我们不能因为收入的多少来评判一个人的人格的贵贱。追溯到30年前,按国际的标准看,中国有几家属于“高端家庭”?
不管你是做设计的,还是送餐的,还是修锁的,只要你通过自己的付出为社会创造价值就应该得到同样的尊敬。不少在奥雅工作的年轻人就住在水湾的城中村,我觉得这样挺好,我自己在温哥华上学的时候也在地下室住过几年。
在深圳的城中村里居住着50%以上的城市人口。如果你今天住在离工作比较近的城中村里,拿着在这个城市初入职的薪水,拿花在交通上的时间换取工作的经验,这笔账算在社会、个人与公司里都是一笔好账。如果深圳的每一个地方都变成了高端化的社区,这个城市会停止发展。
深圳是一个人类城市发展的奇迹,它从一个边陲的渔村长发展成一个国际大都市只用了大概35年的时间。当我们看到新建的“人才公园”时,我们应该为这个伟大城市感动。因为这是一个从城市白领,到IT技术员,到退休工人,到美团外卖的速递员都可平等享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图13)。我们说“来了,就是深圳人!”没有比多建几个这样的城市公园更有说服力了。
图13 深圳人才公园
还有这个地方,老年人终于可以坐着看到最好的景观了(图14),我希望深圳有更多这样的地方,这样我老的时候就不用到上海。深圳的空间有两种,一种是村落长出来的空间,一种是公园里长出来的城市。
图14 一对欣赏美景的老年夫妇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什么是人本与善意的从事公共空间设计:
1、要社区与人本城市空间,而不是要官本与钱本的;
2、要自然的与“自然而然”的,而不是“人工化”与牵强做作的;
3、要展现历史,包括土地上所有的人文与自然历史,而不是拆掉了一切重来的;
4、要有生活的内容与参与感的场所,而不只是“景”与“观”的景观;
5、要多元价值的社区空间;而不是单一价值的形象工程;
6、要公平,尤其是要为“弱势群体”服务;
7、要做居民喜欢的,符合居民生活习惯与审美的公共空间。
公园是为市民服务的景观空间,所有的城市公共空间都是“公民空间”。如果缺少民众的参与,我们很难保证城市空间的公共性。有人说中国的形状就像一个水壶,广东是壶底,也是这个给水壶加热的地方。我希望我们的城市空间起码要有点“温度”,要在给使用者带来便利与温暖。
漳州碧湖生态公园
图15 漳州碧湖生态公园
这是奥雅设计在七八年前给漳州市设计的漳州碧湖生态公园(图15)。我刚才说过了,作为设计之都的深圳人,我们有这样的价值观,那就是公园是一个“人本、自然、艺术、文化与历史共生的城市公共空间”。
公园开园的时候,漳州市还把中国新锐艺术家在卡塞尔的现代雕塑展展品摆放到公园里。中国的现代艺术非常精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收藏价值。
我还要讲一下公园里保留的这座上千年的古庙(图16)。我们的最终的设计方案是以古庙为视觉与精神中心做的,这也是公园中设计最精彩,人气最旺的一个地方。设计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这个古庙的选择不一般,后来我发现这个叫“萃英庙”,这里供奉的是唐朝时从西安来到漳州的一位将军,也是漳州赖姓先人。门口的这幅对联,用现在的话说,上联是:这里是个公园,下联说:看你们谁敢动我!
图16 萃英庙
作为深圳人怎么参与城市建设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作为深圳人我们也必须把自己管好,要做有公德的利己利人的事。出门要排队,不要乱扔垃圾,要遵守交通规则,用过共享单车后把车放好。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当下,我们需要社会公德的支持。
2016年6月在深圳市民评选的十大文化名片中,深圳十大观念再次高票当选。深圳“十大观念”的第七条是“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而公共空间就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一个最具体的表现。
深圳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我们应该在“来了,就是深圳人”后面再加一句:“来了,就参与深圳的城市、文化与社区建设!”我希望大家都回到自己居住社区做点好事,比如说如果你住在蛇口,你要积极参与蛇口“无车日”这样一个蛇口人自发的社区节日。
让我们都积极参与自己社区的事务,让我们把社区的公共空间当作自己的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明天,让我们留在这个城市养老。
■■■
交流环节
提问1:李老师你好!你是我以前的老板,后来我去了房地产公司。但是我这个问题是要问庞伟先生,前两天打你们公司电话,想问一下你们的报价。第二天项目经理回电话说了几个条件:一、公司今年项目多,如果真的要做可能要元旦之后;二、公司做的项目收费至少一百万以上,这个可以理解;三、项目周期在一个月左右,如果做概念设计全部主创都要头脑风暴,保证设计思路的完美;四、甲方思路比较明确,想做这件事而且有设计想法,才接这个活。我想知道你们做设计的态度和要求是怎么形成的?是因为你们是早期的景观公司所以才有这样一个平稳发展的趋势吗?
李宝章:你会发现我现在对所有人,包括奥雅的员工,都态度特别好。因为,我不知道谁转眼就变成了甲方了。奥雅与庞伟老师的广州土人都是优秀的公司,所以,请给我们做设计时,请给我们一个“拍卖价”,不要给市场价。你问我们的设计单价是多少?这跟奥雅会议室里有多少甲方有关。如果有人出的价比你们的高,项目管理比你们好,项目也比你们优质,奥雅会更喜欢他们。我这样说是原因是,我们需要地产公司的设计费用来支持我们的公共项目,在奥雅我们都是拿着做公益的态度做公共工程的设计服务的。比如说我们设计的漳州碧湖生态公园的设计费是360万,这个费用我们项目能持平就非常不错了。所以,大家应该给主要做公共项目的庞老师继续鼓掌!(笑~)
提问2:两位老师好,现在大家都在倡导生态理念,我之前在云南昆明,滇池污染非常严重,但是昆明周边建了非常多的湿地公园。我们考察的时候觉得这些湿地公园很棒、很优美,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非常非常糟糕,我想问两位老师,对生活中设计与自然的冲突持有什么样的观点以及理念?
李宝章: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让我讲点“佛”,我们之所以得到这样子的一个城市环境,那是因为我们心里有。生态不等于绿化。比如说种桉树与外来物种,可以说很不生态。我们现在的景观很多是不生态的,甚至是反生态的景观。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生态的景观?对不起,那是因为我们不值得拥有!因为在社会大众的眼睛里,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种满了奇花异草的花园比生态景观更美,更有价值感。这就是为什么我和庞老师不断地出来摇旗呐喊说的原因,说服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比如说生态景观,需要一个说服与教育的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一个像今天这样的公共论坛,更多的人会因为我们改变审美,不然我们永远会停留在过去的审美上。世界的改变在于每个人的改变,庞老师为深圳做的一个植物园就是什么植物都不种,让植被在这里自然演进,当时在场的评委会为这样的设计鼓掌。如果到另外一个城市,人家会说把这个人赶出去。城市环境是大家的公共环境,所有人都应该说话。
盲人摸象的故事的本意是面对未知我们所有人都是盲人,我们所有人都要说自己摸到的大象的部分是什么,而且大家都是对的。坚持把我们摸的这部分大象和我们认为的城市的未来告诉给别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精彩的城市空间,我们就会有一个更精彩的未来!谢谢你!
提问3:宝章老师、庞伟老师你们好,刚刚庞伟老师说到古代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一步一景让人有更多停留的时间。而现在很多城市园林都是大开大合,这种公园一眼就看穿,整个公园是空的。现在的都市园林能不能借鉴我们的传统园林,实现人与自然可以对话、交流。
李宝章:我先回答吧。比如新建的人才公园,就是挺大方、挺开敞的滨海公园。但还有一些公园,比如说社区的、城市中心的公园更像中山公园,这样的公园里可以借鉴传统的形式。当我们学传统的形式的时候,传统的理念的本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认为环境是对人来说有意义的,不像“形式服从功能”那样的简单。我们一向认为我们的空间应该有故事性。这些设计思维完全可以用到到现代公园的的设计中。佛山中轴的千灯湖公园里就有一个非常精彩是山水园景区。
今天我们谈论公园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这种好、那种不好。我们需要的是当代的、生态的、具有地域风情与历史传承的城市公园。有多元价值观与满足多种功能需求的城市空间才是精彩的大千世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两种观点,一种“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一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第三种观点:那就是“我们为体、当下为用本”。我们应该也可以把当今世界上所有可以为了我们所用的观念,做法与方法都拿来为自己所用,不要有任何精神负担。
提问4:这些内容从哪些公园里可以看到、可以学到?从哪些书可以看到?请老师推荐几个比较著名的公园。
李宝章:“三复书屋”是我的公众账号,里面有大量的旅行与专业文章。其中,有两篇文章你可以参考:一篇是是学习中国园林要去的地方,够你转五年的;还有一篇是设计新中式的景观需要读的十六本书,任何一本拿出来都够细你读一辈子。我就这么着把自己宣传了。
提问5:请教在现代城市公园里面地域规划跟持续性的设计应该如何结合起来,使我们设计更有特色更贴近生活?
李宝章:庞老师说的“方言景观”很好,与我说的现代景观的地域性是一回事。我们必须知道中国的现代化(当然在科技的与生产方式方面要向西方学习),但是不一定是文化的全盘西化,或者我们认为的现代化。
文化的现代化只能在自己的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完成。因为,没有人能过别人的日子。比如说,在广东的小街小巷里面永远可以找到最好吃的东西,在深圳也是这样。敢问在广东有哪一个大排挡让你们失望过吗?从来没有。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做现代化的大排挡,就是大家知道的“真功夫”。从这上面讲,我们所有的生活都是当地的生活,就像在杭州喝龙井与在广东喝功夫茶一样自然。
沿着这样的思路做,参考别人的经验但是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就会有深圳这样的城市、蛇口与华侨城这样的社区、华为这样的手机、腾讯这样的通讯公司。他们完全适合深圳人,完全适合中国人。深圳是这么一个宜居城市,以至于它适合所有人居住。你们可以到蛇口看看,这里完全是个国际化的社区,老外来了就不想走了。我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这么一个深圳,它与位于新加坡,悉尼,温哥华等国际城市可以同样的精彩!
■■■
相关阅读
【设计与生活15】公园里看雕塑展:你不能说“我的感受比你的高级”
(除现场照片外,文章内配图均由李宝章提供。)
设计与生活
当生活家开始体察设计
当设计师开始重建生活
你我的城市 因为
设计与生活的相遇、相知、相融
便开始有了
一座城市的态度
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与建筑设计处主办、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承办的“设计与生活”,像是一个以设计为主题的现场版“锵锵三人行”论坛,结合建筑之旅、小型工作坊和展览等轻松活泼的小活动进行举办。它以亲民的姿态,通过设计师与公众面对面这种亲和而又具有感染力的分享方式,搭起一座设计界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力图传播“设计之都”的创意文化使命,让设计走进生活、立足生活、改善生活。
自2012年以来,“设计与生活”已举办14期,并将尝试以全新的模式面向公众。改版后的“设计与生活”将承担设计公众教育的重任,以更加丰富的活动形式、更加广泛的议题选择、更加有效的推广方式全面提升,充分调动城市居民的视觉、听觉和知觉,希望培养一批具有城市意识、参与公共议事的城市居民,为建设更加诗意的栖居环境而努力!
往期回顾:
组织单位介绍:
主办单位: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组织单位: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设计部)
协办单位:深圳雕塑院、深圳市福田区城市管理局、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市委组织部
支持单位:深圳市致道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MLA+国际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