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2018 - ∞

星美术馆
2024-09-02



2018 - ∞

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


2023/6/18 - 2023/7/28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 第一季

2018 - ∞


上海市徐汇区瑞宁路111号

No. 111, Ruining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艺术家谱系研究是星美术馆自2018年开展的一个持续性研究项目。该项目开创性地建立以艺术家个人谱系及艺术创作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持续性学术研究平台。目前已汇聚共14位艺术家展开项目。项目同时也向观众发出邀请,以展览作品、出版、声音文献、图像文献以及过往文献等研究,多线索梳理艺术家的艺术生成。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展览现场



14位来自不同成长、求学背景的艺术家,囊括绘画、装置、影像、雕塑等多种媒介。星美术馆以多线索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立场,共同见证这些青年艺术家不设边界、极富想象力的创作表达。




廖国核,《⺠⼯威武 MG VW》,2019,亚麻画布丙烯,170 × 298 cm



进入展厅,艺术家廖国核的创作如同旗帜般悬挂在空中。他的作品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不拘泥于艺术史及生活日常中对图像的固有认知和标准解读,对于观众来说,似乎并不需要大量的当代艺术阅读经验即可轻松阅读。最前的《民工威武》,以一句口号式的宣言,表达了艺术家对为经济发展、城市更新作出巨大贡献的无名群体——农民工,一如既往的关照与审视。廖国核的绘画始终保持着“草根视角”,表达着他对“经典”审美的挑衅。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 第一季,展览现场,2023



2020年,廖国核在星美术馆筹备组举办《一室一厅保佑》项目,以一室一厅描绘了当下的人们对于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的渴望。在《一室一厅保佑》中,廖国核反复的绘画着一室一厅的平面图,犹如反复的抄写经文祈祷一样,不断的祈祷也在不断提醒着自己的信仰。



艺术家谱系研究之五 廖国核:通俗绘画之一室一厅保佑

展览现场,2020



左侧展出艺术家蒲英玮创作于2021年的十米巨作《我想要现代》,曾展出于2021年上海双年展。


2013年蒲英玮的舅舅开始频繁地去往⾮洲,参与援助⾮洲的⽔利⼯程建设。就在同⼀年,他也离开家乡去往法国学习。⽽他的舅舅李贵平所去往的非洲国家,⼤多之前也被作为法属殖⺠地。在法国的后殖民语境下,艺术家敏锐地观察到在更新的国际环境下,重新讨论第三世界同盟、亚非拉同盟的紧迫性。



蒲英玮,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 第一季,展览现场,2023




新绘画


艺术家王晓曲、孙逸飞、丁鸿丹则以大量基于现实图像的绘画作品,呈现他们从个人角度在生活及社会中观察捕捉到值得讨论的画面。


王晓曲的作品在年轻一代以绘画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家中,就以极具个性化的画面处理和绘画中人物、环境与叙事的独特关系处理,魔力般地俘获观者的视线。她将来源于现实、新闻及网络的现成图像在画布上调度出具超现实意味的景象,通过扭曲、旋转陌生化了人人熟知的现实图像语汇。通过荒诞的身体形变,提供了惹人暗笑又难以忘记的幽默图式。观看王晓曲的绘画,观众感知到一种紧迫性——现实图像强烈的实在性吸引着艺术家,介入现实并对其进行肢解与改造。 



王晓曲,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 第一季,展览现场,2023


王晓曲,《奔马图》,2023,布面水彩、丙烯,200 x 285 cm



相比较王晓曲将近在咫尺的生活景象以绘画的方式直接公布在观众视野中,艺术家孙逸飞本次展出的两件作品则犹如一本需要仔细翻阅品读的故事书。作为本次展览最年轻的艺术家之一,孙逸飞的绘画呈现出快速喷绘而成的全景式光滑平面、几乎消除一切笔触痕迹的图像,创造了即细节又失真,近似3D游戏图像的虚拟质感。他选择和处理图像的方式有着与迷因文化(表情包)共享的生成逻辑。用典,或挪用,通常表现出一定的质疑、挑衅或调侃等意味,意图通过对原创和原作的颠覆与解构,实现对经典权威和固有程式的挑战与反手法。但孙逸飞的挪用,让图像信息在偶然的截取和复制中不断分裂、演化,人为地令其逸出了原本的阅读范围,最终变异出具有“中毒性”的画面效果。



孙逸飞,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 第一季,展览现场,2023


孙逸飞,《我要我的生日蛋糕》,2022,布面丙烯,130 x 150 cm



作为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最新的个案,丁鸿丹的绘画以身边朋友的表情或动态为主角,与场景的⾊彩关系、以及⽣活带给他们的甜蜜和痛苦都会成为她的灵感。以此,艺术家希望让熟悉的⼈产⽣经验之外的其他经验。此外,在《干杯女人》等作品中她以尺幅巨大的双联绘画展现生活的镜像可能,让写实的图像具有了超越现实的想象空间。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一窥当下中国女性对于个体身份、自我认知和身体自主的渴望与矛盾。



艺术家谱系研究之十四 丁鸿丹:不惧AFRAID,展览现场,2023


丁鸿丹,《DON’T BE AFRAID》,2023,布面油画,130 x 180 cm




物性


在张如怡、唐永祥及闫冰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寻到对“物”的致意与关照。


作为出⽣于80年代中期的艺术家,张如怡可以说是成长在“中国速度”的现代化建设之中的个体,她的艺术家⼯作也在试图复现并讨论这种建设与拆毁过程中个体与空间、个体于社会所存在的复杂关系。艺术家通过在空间中调和构筑物与⽴体创作、现成品以及建筑废料的关系,制造充满⽭盾语汇的雕塑装置,展现现代都市环境中个体存在的境遇。


系列作品《⽇常配件》呈现了艺术家对于空间的切分和研究,艺术家将建筑内含的强⾳拆分细碎。这些场域特定的装置,以其⾃身强⼤的⽣命冲⼒,完成对空间原有秩序和功能的重建。



张如怡,《日常配件》,2021(局部)

木板、瓷砖、混凝土、现成品(碎石)、木棍、电线

197.4 x 89.5 x 126 cm



毕业于湖北美院油画系的唐永祥,则将⾃⼰⽇常⽣活中随机拍摄的照⽚进⾏删选,成为其作品的原始⺟题。但这⼀⺟题在他的绘画实践中最终是被抛弃的—通过颜料层叠反复的覆盖, 使可辨的物形逐渐笼罩于⽪层之下,留下⼏何形状粗硬的轮廓线相互挤压,以产⽣全新的空间布局和⾊彩关系。


绘画艺术作为⼀种静⽌的媒介,经年探索如何捕捉并凝结事物的⽣命性于画布上。对瞬间极端狂热的印象派画家们,甚⾄不惜为接近瞬时的真实牺牲传统学院派那臻妙的完成度与⽆上的崇⾼感。⽽唐永祥采取的可谓是“逆绘画”的⽅式,以求索动态与静态之间微妙平衡的临界点。对雕塑的逆向溯源,使唐永祥的创作与遥远的现代主义艺术之间产⽣了幽微的回响。如《⼀堆东西和⼏个桶下⾯是⼀⽚蓝⾊》画⾯中,如同岩层⼀般挤挤挨挨的负形结构,提示着艺术家观看时对缝隙的重视。



唐永祥,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 第一季,展览现场,2023


唐永祥,《⼀堆东西和⼏个桶下⾯是⼀⽚蓝⾊》,2017(局部)

布面油画,200 × 600 cm



艺术家闫冰则在创作中直接使⽤如同泥土、农作物等平凡甚⾄是原始的⽇常物品为素材,并以绘画的⽅式刺探这些平凡之物的精神维度。在他所描绘的这些⽇常之物的表象下,隐藏的是艺术家对于⽣命认知的温度。《泥土与镜子》是艺术家创作早期使用故乡的泥土与现成品进行的一系列装置创作的探索,是艺术家对于物体本质的研究结果。



闫冰,《泥土与镜子》,2013,泥土,镜子,画框,73 x 58 cm x 6




反叛


艺术家吴笛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她将欧洲古典艺术丰富的图像资源进⾏“再加⼯”,展现出具有当代特性的复古表达。巨型的镜面作品《复眼 NO.2 》进⾏了规律迷⼈的数学 公式变化,复眼在凝视着观众的同时仿佛也在凝视着艺术家⾃⼰的真实。影像作品《金河》是吴笛与电子原音乐队苏维埃波普的合作,流淌的金箔河流极具古典美感,又具有着对当下全球资本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物欲横流价值观的影射。



吴笛,《复眼No.2》,2015

丝网印刷于亚克力镜面板、油画材料、铝塑板,350 x 500 cm



艺术家周轶伦则习惯把笔上残留的颜料在闲置的⽊板或画布上“挥霍⼀空”,为了将颜料物尽其⽤的这些“胡涂乱抹”之作,构成了他新的“主体形象”。切割掉主体并衬以铝板的背景,加之平⽇擦拭画笔的随机图像,形成了本次展出的作品。古典与媚俗、虔诚与散漫在周轶伦的创作中碰撞,更展示了周轶伦从主流的⽂化与符号系统中逃逸的全新路径。


《殴打,群殴,绞刑》、《每一秒都不忍转睛》这两件作品曾展出于星美术馆筹备组 SSSSTART空间《艺术家谱系研究之三 周轶伦 ⼆割三分》中。两件作品描绘的⼈群形象, 通过切割的⼿段互为负形,体现了在⼀个平⾯中的复杂空间关系。



周轶伦,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 第一季,展览现场,2023



作为出身伊朗的美国艺术家,塔拉·玛达尼以大量具有挑衅意味的男性生活群像,提供了在文化、政治、性别等问题上多重的观察视角。


《迪斯科》是玛达尼构建的一个充满乐趣的场所,一个狂喜的遐想和噩梦的超自然空间,一个让玛达尼尽情表现艺术创作、技术和意识的原型的地方。男子在舞池狂欢人群中沉思,引发观众对狂热场景的反思。《烤箱》系列则以如同动画般的快速笔触,勾勒了一个连续的剧情。在黑暗的绘画中,人物回归到穴居动物的状态,回到了生物本能。这些人物反复试图欺骗自己,无论是通过屈服于自己的欲望,还是通过无意识地享受看似简单的视觉触发。这样一来,烤箱作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就成了家庭环境的代表光源,因此也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启蒙承诺的陷阱。



塔拉·玛达尼,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 第一季,展览现场,2023




赋灵


陆平原的作品常常被描述为“当代聊斋”。他的现场通常以奇幻的故事开场,配合文本、影像、绘画、雕塑、装置等媒介。《⽆糖预售屋》灵感源⾃童话中的“糖果屋”,采⽤了现实世界中相对应的食品制作模具,这种模具通常⽤于家庭节庆活动。陆平原将模具设置成窗户的⼤⼩,并通过硅胶质感和⽪肤⾊,强调模具本身的材料特性,预示着⼈们深陷在“⽆糖”饮⻝以及“预售屋”选购这种承诺式消费的期望中。


2022年,陆平原曾于星美术馆推出项目《画廊一夜》。展览挪用了1979年星星美展中,在野艺术家将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栅栏上展出的历史性时刻;援引了1978年上海电影艺术制片厂的动画作品《画廊一夜》中的棍子帽子二人组的形象。面向今天更复杂焦灼的现实,陆平原将历史材料重新激活,以虚构的手法让艺术在现实世界获得更广泛的指涉。



陆平原,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 第一季,展览现场,2023


艺术家谱系研究之十二 陆平原:画廊一夜,展览现场,2022



作为艺术家谱系研究的首个个案,娄申义的绘画则以融合东⽅与⻄⽅哲学之间的传统符号,彰显着艺术家创作的自洽自得之幸。巨幅的《⽵林》重新强调了壁画般的强势视觉。不掺灰的⾼纯度、⾼饱和度⾊彩充斥画⾯,疏瘦的墨⽵变化出活泼奇幻的氛围,在扁平的虚拟和夸张的物理视觉占有之间,展现出强⼤的张⼒。⽵以马克笔勾勒的粗⿊边线,庞杂交错。这⾥没有复杂的学院式的空间计算,也没有⼩⼼翼翼的构图处理,逸笔草草的⽓魄体现出艺术家对于整体画⾯的强⼤⾃信。



娄申义,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 第一季,展览现场,2023



作为当下最具代表性的70后女性绘画艺术家,宋琨已发展出极具辨识度的一系列具有神话意味的肖像绘画。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宋琨的绘画从早期的具象肖像,逐渐加入对东方美学的传承。她开始将亚文化和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到她的创作系统中,形成了一种更贴近她个人气质的独特样本,也与后来所谓丝绸朋克的潮流有着惊人惊喜的巧合。cosplay(角色扮演)、动漫、赛博朋克,这些文化元素与细腻经典的学院派和中国传统的空性惊奇地结合在一起,营造艺术家心中的“净界”。



宋琨,《深潜》,2014,布面油画,375 x 180 cm


宋琨,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 第一季,展览现场,2023




在艺术家谱系研究的个案选择上,星美术馆不拘泥于某种媒介、话题、年龄,希冀为艺术家、观众以及研究者提供不设边界的想象平台。2023年,星馆以《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回顾展》首次召集项目艺术家共聚,而项目的枝蔓仍会继续生发。共同期待更多进入谱系研究视野的艺术家,共同期待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的100+1期!




图文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正在展出

一张门票即可参观双展

点击海报购买门票

*凭星美术馆会员年卡免费观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星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