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院动态】城市大脑与数字文明

请关注 城市大脑研究院 2022-04-27

2021年11月1日下午,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幸福城市研究院举办“走脑•走心”与谈会(第五期),围绕城市大脑构建数字沟通城市、精神符号学的文化场景应用,探讨数字沟通与城市文化。

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张佳佳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院研究员周烨博士担任分享人,传媒与人文学院方玲玲教授,资深媒体人、“城市秘密”创始人王群力担任与谈人,部分青年领航学者、校内师生共同参与。本次与谈会由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助理刘靖博士主持。

张佳佳博士从基特勒的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和历史—技术先验性两大观点切入城市大脑与数字沟通,综述经典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大脑、智能传播与城市大脑、数字沟通与城市大脑三个方面,梳理城市大脑构建数字沟通城市范式。数字沟通城市体现了城市大脑场景的感知性、数字驾驶舱的解释性、系统与平台的交流性、中枢的管理性。城市大脑通过构建数字沟通城市能够实现城市的三个“可沟通性”:一是数据传递的快速、高效、透明,二是决策能力的提升和城市资源的集约,三是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基于“城市大脑应该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还是技术先验性的?”、“城市大脑与数字沟通城市研究场域关系,包含或兼容或……?”问题思考,展望搭建城市大脑的数字沟通城市指标体系。

周烨博士从符号学的三次转向阐释了精神符号学,指出精神符号学研究应用于文化产业和文化空间两大应用场景。一方面,应用于文化产业。精神符号学对文化产业的现实关切,不是凭价值观和剧本文化创意来因应现实。要深入现实世界肌理与纹路中,打造新时代的创新文化业态激活社会中的创新力量,引领正面的价值观。输出高质量内容,才能实现精神的传播推动文化产业前行。精神符号学研究路径需要抓住当代人精神需求的底层逻辑,如何在各种文化产业中实现,需要精神符号学研究其逻辑结构与关系。另一方面,应用于文化空间。精神符号学对文化空间的现实关切,是通过研究“符号张力”,深入到文化空间所能唤起的人们精神体验。引申至精神符号学,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张力在文化空间的逻辑关系和逻辑构成。

分享结束后,传媒与人文学院方玲玲教授,资深媒体人、“城市秘密”创始人王群力特约研究员作了精彩的与谈点评。

方玲玲教授表示,城市大脑是拟人化的表达,类比人的神经系统,概括城市网络交织的过程。基于全面互联时代,城市大脑依存于新兴网络。网络时代区别于传统时代的垂直结构,城市大脑赋能传播与反馈双向循环,进行信息即时处理。站在时间角度,数字沟通能够快速实现信息共享。而数字沟通的确定性需要造成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的缺憾,数字编码无法全面提炼人类观点,机器永远无法实现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同步反应。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包含了礼俗、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符号承载了城市运转的职能,但城市温度一定要回归人本身。

王群力特约研究员结合王坚院士发展城市大脑的观点,将城市大脑构建数字沟通城市问题归结为算法法能的追问。从传播学角度,城市大脑面临的挑战在于基于算法逻辑,数字效率追求与传统治理逻辑承受,数字产权以及传播语言异化的挑战。城市大脑的核心挑战依然在心法与算法,数字社会研究需要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介入,基于数字社会内涵理解的传播才具有意义。针对周烨博士的分享,将其归纳为在城市符号里的图腾,IP中沉淀的精神导向价值及其张力。沿用蒙太奇效应,明晰各种元素价值,重新组合后赋予其新的价值的传播才更具有文化张力。

到场学者也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与实践,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与谈人向分享人颁发带有“与谈会”特色的荣誉证书。本次与谈会在深刻的思考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研院动态】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与安恒、城云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数字法治·观点视角】刘峥:深化互联网司法建设四个重点问题的思考

【研院动态】当“数字孪生”遇到城市管道燃气安全治理

文字整理 / 陈施琪今日编辑 / 陈恬乐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