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社会·案例分析】9个卡通头像,卖了1696万美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财经国家周刊 Author 于佳宁 何超


2021年5月,在全球顶级的拍卖行佳士得的一场拍卖会上,拍品不是珍贵的珠宝或古董,而是9个纯数字化的加密朋克NFT。
▲加密朋克NFT在佳士得拍卖。图/佳士得
这次参与拍卖的NFT包括三个女性头像和五个男性头像,还有一个处于中间位置拥有蓝色皮肤的“外星人”头像。令人惊讶的是,这九个头像NFT最终以1696万美元的总价拍卖成交。尽管成交价格令人咂舌,但仍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在其中包括了一个极为稀有的“外星人”头像的情况下,这算是比较合理的价格。
2021年6月,在苏富比的在线拍卖活动上,一个编号为#7523的加密朋克NFT的成交价达到1175万美元,创下单个加密朋克的历史成交纪录。截至2021年8月21日,加密朋克的历史成交量已经达到10.9亿美元,最便宜的一个加密朋克将近17万美元。这些像素风格的头像为何能卖出数十万美元甚至上千万美元的高价?
01
连接对应的数字资产
加密朋克头像是约翰·沃特金森(John Watkinson)和马特·哈尔(Matt Hall)创造出来的。2005年,曾经是大学同学的约翰和马特一起创办了Larva Labs,他们最初的主要业务是开发一些手机游戏。
2017年,他们开发了一款像素头像生成器(可以制作很多有趣的像素头像),但他们并没有想清楚如何使用这些头像。随后,以太坊区块链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他们想,用区块链来保存并交易这些像素头像可能是一个有趣的主意。
于是,约翰和马特两个人设定了一系列的属性,比如物种、性别、肤色、发型、配饰等,并把各类属性随机组合,生成了1万个尺寸为24×24像素的头像。每个头像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每种属性也都有对应出现的概率。
头像有男人、女人、外星人、猿猴等物种属性,其中外星人是最稀有的,总共有9个。这些头像的灵感来源是20世纪的密码朋克(Cypherpunk)运动,密码朋克社区也是比特币和区块链诞生地,因此他们将这1万个像素头像命名为“加密朋克”。
▲一些加密朋克头像 图/Larva Labs
他们把所有头像组合成一张大图,然后将这张图片的哈希值存储在以太坊区块链上,接着发行了对应的数字资产,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NFT。由于加密朋克的发行时间比较早,当时区块链上还没有NFT的标准,所以他们采用了修改后的ERC20标准来发行这些数字资产,但是基本符合NFT的特征,属于在NFT领域最早的探索尝试。这件事后来启发了ERC721标准的建立,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在全部的1万个加密朋克头像NFT中,约翰和马特从智能合约中领取并保留了1000个,并将剩下的9000个在网上供网友免费认领。只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这些头像就被认领一空。随后,他们便开放了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交易功能,经过几次升级,相关的交易机制就比较完善了。买家可以对某个加密朋克NFT进行出价,出价的资金会被锁定在智能合约中,如果卖家接受这个价格,智能合约就会将这笔资金自动转到卖家账户,同步将这个加密朋克NFT转到买家账户,现在大部分NFT的交易也延续了这个机制。
目前,加密朋克这个项目的智能合约代码已经非常成熟,其去中心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开发团队已经不再参与项目的运营,即便开发团队Larva Labs关闭,这1万个加密朋克头像NFT依旧可以正常使用与流转。
02
火爆头像的深层次原因
2021年,加密朋克NFT吸引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很多名人和知名机构将自己的社交账户头像换成了自己拥有的加密朋克。加密朋克被苏富比和佳士得这样的传统大型拍卖行组织拍卖,参加过巴塞尔艺术展,还被迈阿密当代艺术学院(ICA)等大型美术馆收藏。加密朋克头像的火爆是多个深层次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具备历史的稀缺性与特殊价值。作为在NFT领域探索的首个项目,加密朋克开启了NFT这个极为重要的区块链应用方向,开创了NFT的交易机制,启发了NFT标准协议的确立,激发了当代加密艺术(CryptoArt)风潮,因此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意义和历史价值。加密朋克甚至可以认为是见证数字世界历史发展的“数字古董”。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绘制一批像素头像并在区块链上发行NFT。这确实不难,但是谁也不可能“穿越”回2017年,并在加密朋克之前发行一套类似的NFT。历史上的破局者永远只有一个,这是由时间因素决定的最强稀缺性。
其次,区块链技术决定强产权属性。很多人会有疑问,每一个加密朋克看起来就是一张图片,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意复制,似乎谁都可以拥有,为什么还有那么高的价值呢?的确,谁都可以用“另存为”的方法保存一张图片,并在朋友圈随便传播。加密朋克头像在互联网上也存在大量的副本流传,但这其实起到了传播的效果,给加密朋克带来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共识度。
虽然图像的复制品可以有很多,但是基于区块链和NFT的技术特性,每个图像的最终所有权只会归属于对应的NFT持有者,具有绝对的“唯一性”和产权属性,谁也不可能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创造一个完全相同的NFT(代码可以复制,但是时间戳、加密签名等要素无法复制)。这就使得人人都可以欣赏这些图像,但图像升值带来的收益只归属于NFT持有人。
区块链在这里充当了“确权的机器”,让图像这样的数字对象也能轻易确权。此外,发行、交易和流转信息全部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历史记录清晰可见,图像无法伪造,总量绝对可靠,产权特别清晰,项目方也无法增发,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最后,具有强大的共识,扮演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的角色。社交货币是一个代称,并不是指真的货币,通常指社交过程中的一种身份象征。简单来说,那些能够让别人感到喜欢、羡慕的事物都可以算作社交货币。一个产品是否满足社交货币属性,可以通过七个维度(见图7-3)分析:表达自我(expression)、交流讨论(conversation)、归属感(affiliation)、信息知识(information)、实用价值(utility)、个人身份识别(personal identity)和社会身份识别(social identity)。
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一款爱马仕稀有的皮包,成为女主角结交上层社交圈的敲门砖,这就是社交货币的一个例证。加密朋克在区块链和文化艺术领域具有极为强大的共识,也扮演了社交货币的角色。加密朋克有限的发行总量带来了巨大的稀缺性,每一个持有者都可以通过拥有一个加密朋克来表达自己对“科技+文化”创新的热爱。加密朋克在数字世界就是社交身份的一种象征。
加密朋克流行的背后还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这些头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meme(迷因,也叫文化基因)。meme指的是在同一个文化环境下,思想、行为、风格以一种流行的、衍生的方式复制传播的“文化基因”。特别是在互联网社群的环境下,meme变得非常强大。
例如,emoji(表情符号)、表情包、颜文字就是meme的具象化体现,甚至已经成为我们在数字空间中日常社交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极强的自我扩散能力,并成为数字世界深层次的组成部分。 
▲社交货币的七个维度 图/Vivaldi Partners
从2020年开始,市面上涌现出一批新的头像NFT项目,其中有一些流行了起来,得到了主流收藏界与社会名人的认可。2021年8月,NBA运动员斯蒂芬·库里(Stephen Curry)把自己推特账号的头像换成了一只“猿猴”。看起来他只是随意地换个头像,但这件事在世界各地引发了热烈讨论。
这是因为,库里新换的头像是一只蓝毛的猿猴,这并不是普通的卡通图片,而是库里用价值约18万美元的以太坊通证购买的头像NFT,它属于无聊猿猴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Club,缩写为BAYC)。尽管库里作为顶级职业篮球运动员的年薪达千万美元,但用18万美元购买一张图片作为头像还是会让网友感到好奇的。
▲库里拥有的猿猴头像 图/Bored Ape Yacht Club
库里拥有的是编号#7990的BAYC,这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NFT。BAYC和加密朋克类似,是一套基于猿猴头像的NFT。BAYC的发行总量同样是1万个,每个猿猴头像各不相同,由一系列属性组合得到,其属性包括了独特的帽子、眼睛、神态、服装、背景等。2021年9月,在佳士得拍卖行举办的主题为“No Time Like Present”(最佳时机是现在)拍卖专场上,4个BAYC的NFT拍出了2211万港元的总价。
03
数字形象能反映内心的自我
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提到了一个名词:Avatar(数字形象,也被称作数字化身、数字分身等)。在小说的描述里,每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在数字世界中都有一个数字形象。还曾有一部电影就使用了Avatar作为片名,也就是由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撰写剧本并执导的《阿凡达》。现在,数字形象随处可见,不管是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设定的头像,还是我们设定的个性签名,抑或我们在游戏中使用的人物形象,都属于数字形象的一部分。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社交媒体,头像、签名这些数字形象在朋友面前出现的频次可能比我们的真身还要多。这是加密朋克、BAYC这些头像NFT受到如此追捧的部分原因。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花钱就可以获得一个数字形象。我们可以把数字形象的塑造过程,想象成一个在社交媒体上设定头像或者在游戏初始阶段“捏人”的过程。你会发现,数字形象并不受限于一个人在物理世界中的真实样貌,更能反映一个人心目中自己的理想化状态,甚至可以综合反映一个人的兴趣、审美、梦想、情怀,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在数字世界中的投射。
未来,数字形象是每个人进入数字世界中的刚需,将是数字世界中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社会标识。每个数字居民都需要拥有自己的数字形象。
其实,中国人对数字形象并不陌生。很多年前,很多人就通过“QQ秀”这个产品接触了它。吴晓波在《腾讯传》中写道,当时腾讯第一个产品经理许良在某次闲聊中得知,韩国社区网站Sayclub开发了一个名为“Avatar”的功能。该功能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人物的发型、表情、服饰和场景等,这个形象和相关装扮需要由用户付费购买,很受韩国年轻人的欢迎。许良研究之后向腾讯高层推荐了这个产品。于是,腾讯在2003年年初正式上线QQ秀功能。
▲QQ秀曾经风靡一时 图/QQ秀
QQ用户可以用Q币来购买道具,让自己定制的独特数字形象出现在QQ头像、聊天室、社区和游戏中。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当时的QQ秀,或许觉得这些造型有些过时,但当时QQ秀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仅在上线后的前六个月,就有超过500万用户为这项服务付费,客单价为5元左右。
QQ秀的出现不仅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数字形象尝试,也为腾讯带来了不菲的收入。2003年年底,QQ推出了“红钻贵族”包月制的收费模式,用户每月支付10元就可以享受多项“特权”,比如可以每天领取红钻礼包、每天自动换装、在QQ商城享有超额折扣,也可以获得红钻标识,以显示自己的“贵族”身份。
吴晓波在《腾讯传》中这样说:“QQ秀的成长史上,‘红钻’服务的推出是一个引爆点,在此之前,每月的虚拟道具收入约在3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而‘红钻’推出后,包月收入迅速突破了千万。”
数字形象已经成为我们在数字世界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社交媒体外,另一大使用场景就是游戏。在游戏世界中,数字形象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越来越值钱,很多玩家都愿意花钱来改变自己在游戏世界中的形象。
据Sensor Tower(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的统计,《王者荣耀》在2021年8月的总收入达到了2.56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的费用是玩家用来购买各种皮肤的,这些皮肤其实就是玩家在游戏中的数字形象。
米哈游公司推出了一款开放世界游戏《原神》。在2020年9月正式发布后半年的时间里,该游戏移动端玩家的消费便超过10亿美元。在这款游戏中,玩家可以寻找宝箱,或者通过日常获取的原石道具来获取新角色。
▲诸多与众不同的角色是《原神》游戏的特色之一。图/米哈游
但通过这些方式,玩家想要获取到高阶角色比较困难。因此,很多玩家为了获取“五星角色”也会“氪金”(付费),以获得宝箱进行抽取。这些角色就是玩家在游戏中的数字形象,是该游戏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现在,数字形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二维的平面图像,加密朋克的开发团队在2021年5月推出了另外一个3D数字形象NFT项目Meebits。和加密朋克一样,Meebits也有固定的发行数量,每个形象同样是独一无二的,但数量增加到了2万个,加密朋克和Autoglyphs(Larva Labs的另外一个数字艺术项目)的持有者将可免费获得对应数量的Meebits,剩余的将通过拍卖出售。
Meebits是一系列的3D人偶数字形象,而且每个都配有自己的专属动作(T-Pose),未来可以适配到任何数字世界当中,以作为所有者的数字形象使用,类似于虚拟世界中升级版的3D加密朋克。
▲一些Meebits NFT对应的3D人物形象 图/Larva Labs
互联网巨头也日益重视数字形象这个领域。例如,Facebook旗下的Oculus推出了升级版的人物形象设计工具,玩家可以为自己自由定制喜欢的数字形象,而且定制的数字形象可以在Oculus生态中通用,可以适配到多个游戏中。
2020年,微软开发了一款数字形象资源库,即Rocketbox,其中涵盖了115个不同性别、肤色和职业的数字形象。微软把它作为一个可供免费研究和学术使用的公共资源,将代码公开并托管到了GitHub(代码托管平台),任何人都可以下载使用。
我们在塑造自己的数字形象时,不仅可以使用现成的素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外貌和内心愿望来定制化塑造,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实现生物形象到数字形象的映射。
2021年3月,小米发布的新款手机预装了萌拍Mimoji 3.0。用户仅需上传个人照片,就可以使用该功能生成符合本人特点的数字形象,也可以进一步手动调整脸型、肤色、发型、装扮等,还可以通过摄像头实现实时人脸追踪,使得数字形象的表情实现与真人完全同步。
这背后就是小米的合作伙伴相芯科技自主研发的PTA(Photo-To-Avatar)技术,该技术可以让用户在数字世界中拥有源于自己特征且能和自己情绪同步的数字形象。
随着数字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进一步融合,我们日常的社交、工作、学习、娱乐将全方位地向数字世界迁移,数字形象也将成为我们主要的社交形象,更成为我们在数字世界中展现自我认知的一种新方式。

【数字政府·最新资讯】粤港澳大湾区政府数据开放报告发布

【数字政府·最新资讯】上海新增12个可高效办成的“一件事”

【整体智治·观点视角】“数字化”能改变城市的“中心化”趋势吗?

内容来源 /  财经国家周刊,2021年11月21日

今日编辑 / 黄欣雨

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