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智治·案例分析】数字智治惠城乡 绘就共富新图景
发展指向哪里,改革就推进到哪里。2021年2月18日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以来,杭州市紧扣“152”体系,坚持“一把手”挂帅、“三榜一单”落实,体系化规范化推进数字化改革,数智杭州建设全上跑道、全力领跑。“杭州改革”微信公众号推出“数智杭州年鉴——杭州数字化改革特别报道”,让我们共同聚焦数智杭州。
数字化改革,在杭州城市和乡村各个角落,掷地有声——
就像给地下空间做了一遍彩超,打开杭州“城市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实景三维底图上,地质条件、道路条件、深基坑数据、地下管线等“地下家底”一目了然,红、黄、绿三色描绘出这座城市的地下安全线。
施工许可证办理小时制、联合竣工验收时间缩减70%以上。在杭州办理建设项目审批,从数月、数日到数小时、数分钟,不断提升的速度,“店小二”般的服务,成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城建注脚”。
审批“足不出村”,选房“身临其境”,生产生活服务“一键直达”。村民们刷刷手机,像“逛淘宝”一样选图纸、看房型、查看建房进度;打开“乡村小脑”,智慧停车、智慧养老、办事指南等功能不断加码……
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应用触手可及,越来越深度的变革推动治理升级,城乡共享数字发展红利。
“我们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城乡建设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治理方式、手段、工具、机制系统性重塑,创新解决城市治理和乡村建设中的发展难题,提升城乡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数字化美好生活。”市建委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全国“新城建”试点为契机,全面深化建设领域数字化改革,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新改造和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和运行效率,让城市更聪明、更有序、更安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为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做出更大的“城建贡献”。
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防”
探路“新城建”
创新打造城市路面塌陷防范“智能预警”模式
以“数”研判,用“智”决策。
从“地上”到“地下”,杭州的城市边界在不断拓宽,城市纵深不断延伸,走向从“大”到“强”的跃升。这也要求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紧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步伐,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
作为全国首批“新城建”试点城市之一,杭州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从路面塌陷这一地下隐患痛点难点问题入手,利用CIM基础平台已有成果探索构建城市地下隐患智防多跨场景,努力推进地下隐患发现、控制、处置破题。
“城市地下隐患智防系统”的开发建设与应用,便是一步“先手棋”。
“我们围绕‘地下家底不清楚、隐患成因不清楚、如何防治不清楚’这三个地下隐患治理痛点,通过多维数据汇集勾勒地下空间三维底图,归集提取影响因子建立综合风险分析模型,制定结构化防治清单推动跨部门联防联控等举措,实现底数清、判断准、能指挥的目标。”市建委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汇集了住建、规资、交警、城管、管线单位、地铁等部门信息要素,能计算出路面安全指数,并通过红、黄、绿标签化的形式标识出高、中、低风险,直观展示为杭州全市路面塌陷风险一张图,指导地下隐患治理工作。
目前,该系统已构建起全市建成区内约109.5平方公里实景三维底图,在十城区试点地区实现地下隐患因子全部三维可视;汇集的基础数据种类由最初14种增加到19种,并在地质条件、深基坑、地下管线等静态数据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动态数据接入及更新机制,如地铁盾构作业进程和运转实时状态信息、道路病害体新增和修复情况、视频监控物联设备等,实现分门别类标准化数据加工。
随着系统数据基础和判断能力的提升,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制度建设也不断推进。
“在系统上线的同时,我们制定并发布了地下隐患闭环暂行措施清单,建立起针对多风险等级、多风险因素、多责任主体等不同地下隐患关联对象的处置流程,分解隐患因子,明确单位职责,全市十城区共涉及具体监管和处置措施542条。”不过,在市建委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处相关负责人看来,要推进地下隐患智防系统的长效运行,这些措施还不够,“目前我们已起草了《杭州市道路地下隐患治理实施意见》,重塑杭州城市道路地下隐患监管制度,推动实现城市地下隐患智防系统整体闭环管理。”
地下智防建设不断迭代升级,积累沉淀了一批有价值有精度的地下空间数据,为风险预判打下了基础,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了支撑,推动地下隐患治理从“看急诊”向“治未病”转变。
据了解,自上线浙政钉“数字杭州”以来,城市地下隐患智防系统已分析管控高中风险路段149处(次)。其中,高风险点降为低中风险19次,中风险点降为低风险65次,还有高中风险65处实行闭环处置管理中。
从“城市路面塌陷防范”切入,一张事关地下空间安全的监测数字化“大网”正越织越密。
“我们鼓励各部门结合自身需求使用数据,充分激发基层数据再造潜力,衍生出丰富的基层应用成果。”市建委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处相关负责人以临平区为例,“该区结合自身基层精细化管理需求差异化运用,开发了‘地下管网数字化生态系统’,实现了地下管网管理效能‘三提升、三下降’,即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开挖施工效率提升、审批效率提升,污水满溢等信访件数下降、养护运维人员数量下降、养护运维成本下降。”
早发现、能预警、快处治。随着“新城建”试点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杭州正加快城建领域智能化更新,数据潜能被不断被激活,拓展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的“幅度”“深度”与“精度”。
从“等企业报”到“替企业办”
深化简政改革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进入“小时制”办理时代
以“数”便民,用“智”惠企。
一直以来,市建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民众与企业最常见的问题、最难办的事情,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城乡建设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以流程再造、制度重塑极大缩短建设项目前期审批和竣工验收环节、时限,打造管用、实用、好用的多跨协同场景。
一系列“简”与“减”的举措,让“等企业申报”变为“替企业办理”。
“我们通过梳理审批阶段、分类细化流程、推广并联审批、推行告知承诺制等举措,大幅度减少各项审批前置条件。”不仅如此,市建委行政审批处负责人介绍,为实现“绝不让企业多交一份材料、多浪费一分钟时间”的目标,市建委审批改革团队立下两条不成文的规定:数据协同范围向前延伸至土地招拍挂信息和履约监管协议,向后延伸至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充分实现数据共享;凡政府部门产生的数据一律不需要企业填报或上传材料,审批结果平台自动推送给企业和后续审批部门。
“极限倒逼”的成果,是开工前审批的消防设计审查、人防异地建设核实等一批事项已由企业申报变为政府部门根据共享信息内部办理,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全面进入“小时制”时代。
一系列“通”与“联”的突破,让 “线下跑多次”变为“线上一站式”。
针对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涉及部门多、流程繁琐、耗时长等问题,市建委会同规资、园文、人防、城管、交警、林水等单位率先探索工业项目联合竣工验收办理,经过三个阶段改革渐次打破了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逐步实现了部门间验收事项、职责的网上整合。
目前,工业项目联合竣工验收板块已在“亲清在线”平台上线运行,申请验收单位可以一个端口、一次性申请相关验收事项;联合竣工验收审批事项精简为5个事项,需企业填选字段由100余个精简为4个,受理材料从66个缩减为26个(其中6个可共享获取)。
针对建设行业风险隐患多、人员构成杂、矛盾纠纷多、监管部门多等治理痛点难点,今年以来市建委积极推进浙江省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上线了工程建设数字化“1369”管理体系,完善项目库、企业库、人员库、设备库、信用库、图档库等数据库,集成工程现场管理等多个应用场景,率先在全市506个工地试点推广。
依托省市平台,杭州各区(县市)结合自身个性化需求,衍生发展,深化应用。
如滨江区创新研发了“平安工地一码通”,构建起全时触碰、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工地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体系。
“这枚小小的‘二维码’就像是一张工地的‘身份证’,有了它可以打通线上、线下管理应用,实现‘数治工地’。”滨江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安工地一码通”实现“一张表单申请、一个平台联办、一次不跑办成”的企业管理服务,可轻松办理申请、登记、报告、咨询4大类36个事项,实现了审批不见面、办事不用跑,构建了集部门监管、企业办事、工友服务、社会监督于一体的数字化场景。
在改革中提升效率,在改革中释放温暖。随着数字化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杭州正不断以更快的办事速度、更好的政务服务、更优的营商环境,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办好一件事”到“全域一盘棋”
推进条抓块统
补短板破瓶颈加速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以“数”补短板,用“智”缩差距。
在以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市建委也不断加大乡村建设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力度,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充分释放数字红利,推动乡村建设数智化转型。
“乡镇(街道)处于行政机构末端,数据孤岛业务鸿沟明显,且长期面临着‘点多、线长、面广’和基层监管人力相对短缺的矛盾。”在市建委、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就需要全面开展数字化乡村建设,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和大数据,以“云审批”“云监管”“云服务”等破解乡村建设管理瓶颈。
以农房、绿道、农村污水等不同业务需求为切入点,杭州展开了乡村建设领域数字化改革的一系列探索实践。
2019年开始,市建委率先在农村建房管理方面开展数智化探索,围绕农民建房需求和部门监管职能,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三年来,系统不断实现迭代升级,逐步实现了服务“一站式”,管理“智慧化”;审批“全在线”,监管“可溯化”;过程“全透明”,平台“系统化”。
目前,杭州农房智慧管家系统已录入了全市所有农村地区71万余户既有农房的相关数据,并在建德、萧山试点运行的基础上向全市推广。农户登录系统App服务端,可在线选图纸、在线选材比价、在线审批、在线监看,对工匠打星评价,申请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等,一键即可办理贷款申请、保险等业务,审批、服务事项“一站式”完成。在管理端,部门工作人员可随时上传材料、推进流程,对建房现场进行视频远程监控。市级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监查端,实时查看全市和试点地区农房审批、监管、服务动态。
在管理上实现市县镇“上下畅通”,建设流程“前后贯通”的基础上,市建委还着力推进部门间“左右互通”,在萧山开展试点,推动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与农业农村部门的农村宅基地审批系统打通融合,推进实现农房审批建管“一件事”。
同时,杭州正积极搭建农污智慧管家系统,推进全域农污“一盘棋”智慧管理。目前,农污“云管家”在淳安县、建德市、桐庐县等地已得到有效应用,如建德221座30吨以上终端设施,已实现手机APP移动在线智能管理,可向乡镇街道及第三方运维服务企业动态分享数据及巡查情况,实现线上发现问题、线下解决问题,线下巡查站点、线上数据更新,形成线上线下及时互动,提高问题发现及解决的效率。淳安连续三年每年投入近70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智慧管家平台建设,目前已安装367个视频监控、532个流量监控和8个在线水质监测点位。
此外,数字化在绿道建设管理方面的应用也不断深化。
在全国首创将绿道信息植入高德地图导航系统,实现绿道定位、导航、反馈功能并不断优化升级的基础上,2021年市建委(市绿道办)全新打造了绿道管家小程序,市民游客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登录小程序,获取绿道周边休憩、娱乐、健身、住宿等信息;政府部门可通过管理端实现对绿道建设全过程监管。
从试点到全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随着乡村建设领域的数字化建设不断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乡村建设领域的“一件事”“一站式”“一次性”场景越来越多,乡村数字短板不断补齐,城乡数字差距不断缩小。
从“城市大脑”到“乡村小脑”
加快系统集成
探索形成城乡风貌数字化建设“杭州经验”
以“数”助振兴,用“智”促共富。
“城市大脑针对城市治理积累了丰富应用场景,但在乡镇面临着场景重构的现实需求。”市建委村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建设数字治理应紧紧围绕杭州乡镇特色,做足生态、智慧、长效文章,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角度推进镇村治理转型、镇村生态价值转化、镇村生产增值、镇村生活便利。
随着建设推进,以“集成、协同、共享”为目标的“乡村小脑”逐步形成了一个数据流通基底,为全市乡村建设数字平台实现“统一接口、统一标准、统一语言、统一体系”,和内部模块互通、外部模块接驳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同时,农房、绿道、农污等业务系统和功能模块也随着深度开发不断成熟,杭州乡村建设数字平台正迈入从“子集”到“合集”,向系统集成进阶的新阶段。
目前,“乡村小脑”已建成市级统筹管理平台,最大程度上集成了各县(市、区)小脑的建设进度以及情况;2021年8月,“乡村小脑”顺利接入“浙政钉”市级平台,实现了农污、农房、绿道等平台的数据互通,基本完成了对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智慧农房、生活污水处理等平台的整合,初步实现了人居环境的人机监管一体化,搭建起了便民惠民的服务平台。
“目前全市共有24个‘乡村小脑’试点乡镇(街道),其中11个已建成上线并常态化运作。”市美丽城镇办相关负责人举例介绍,从便捷生产看,桐庐县富春江镇“民宿智脑”、萧山区楼塔镇“楼塔驿”分别推出产业交流、招商平台,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一键直达,撬动当地农文旅产业经济发展;从服务生活看,桐庐县合村乡“暖宝卫士”平台依托一氧化碳报警器和远程视频语音设备,用小服务保障大安全,以小民生实现大幸福;从保护生态看,“乡村小脑”对垃圾分类、污水零直排、空气质量等生态数据开展实时监测,以“数字+”不断优化乡镇生态圈。
“‘城市大脑’与‘乡村小脑’在功能和服务上形成错位与延伸。”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城市大脑”自上而下,“乡村小脑”自下而上,未来,两者或可在技术上通过数据端口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补充,最终推动杭州数字领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迭代升级,纵深推进。
不久前,杭州城乡风貌“智汇通”平台通过市本级信息化项目专家评审并成功立项,成为全省首个数字化专篇试点。这也意味着杭州正开启城乡风貌数字化建设的新征程。
【数智文明·观点视角】王坚|如果困难出现,就要战斗到底
【数智文明·研究精粹】“通航革命”:无人机媒介对城市传播网络的数字化建构
【数字技术·场景解剖】冬奥会落幕:“梦幻五环”背后的航天科技
内容来源 / 杭州改革,2022年2月9日
今日编辑 / 范姝含
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