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读 | 档案见证“杭州这十年” ,关键词:城市大脑




编者按

杭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照“四个杭州、四个一流”要求,持续深化“八八战略”实践,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十年时间,杭州奋进跨越成为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十年时间,杭州不断跃升城市能级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十年时间,杭州昂首阔步迈进,绘就共同富裕城市范例底色。

杭州市档案馆在“杭州档案”门户网站、“杭州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开设“档案见证:奋进新时代 杭州这十年”专栏,以连续举办的16届“杭州印象”纪实摄影作品大赛中形成的数以万计的珍贵图片为档案载体,精选来自杭州日报历年报道,集束盛绽,为过去留痕,为当下喝彩,为未来引航。

随着杭州城市大脑加速进化,不断拓展城市数字治理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杭州这座城市也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根据《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显示,杭州数字治理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1

杭州城市大脑『上新』

从2016年至今,由概念成长为平台、从交通治堵延伸到城市治理,杭州城市大脑不断“上新”。 


精细化智慧化 治理能力直达城市末梢


“直达”是城市大脑第三季度的关键词——惠企直达、民生直达、街区治理直达场景持续做深做透,效果愈加显著,也将惠及更多群体。

“亲清在线”平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两直”资金补助模块正式上线后,短短一周时间内,就受理了全市36万户市场主体的申请,实现12亿的财政资金,精准发放至15万户的小微企业。

“直达”理念除了惠企还向惠民延伸。例如,在西湖风景名胜区,龙井村景区利用“便捷泊车”和“数字公交”综合赋能,有效破解了龙井村景区长期的拥堵难题。

此外,城市大脑四大重点场景:舒心就医、便捷泊车、欢快旅游、畅快出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城市大脑,民生直达


“民生直达”平台上线 让政策主动找人


杭州城市大脑“民生直达”平台是“亲清在线”政企服务直达理念向民生领域的延伸,建设重点突出四个字:找人、兑现。

“民生直达”平台一方面将人社、残联、军人事务局等十余家单位的一百多项惠民政策事项统一梳理集成,并通过城市大脑中枢系统调用关键领域、关键数据,实现多部门数据协同、集中运算、自动匹配,让数据在基层快跑、落地。

另一方面,平台还根据政策兑现要求、服务对象类别,进行民生政策兑现全流程再造;平台还可自动匹配信息,查找服务对象,让政策主动来“找人”。有了这个平台,资金发放不再需要层层审批、层层转拨,而是通过平台指令,直达个人户头;对急难、特殊群体的补助资金,做到当日兑付、当日到达。

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浙江实践


为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提供智力支撑


杭州城市大脑研究院作为杭州城市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基础支点之一,旨在为杭州乃至为全国、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引领城市数字治理的建设方向,推广传播先进的数字治理理念和思想。

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受聘成为杭州城市大脑研究院院长。他认为,要从潜力、智力、耐力、活力四方面促进城市大脑升级,形成多元开放的治理架构,开展躬行实践的学术研究,打造全媒联动的宣传矩阵,增强自我革新的积极实践。

2

『码』上出发,跑出中国速度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决定了答题的思路和水准。当年2月7日晚,在市委、市政府的整体谋划下,杭州余杭区联合钉钉、支付宝上线了全国首个健康码——“余杭绿码”。余杭居民先行先试,凭着手机里的绿码出行、复工。

2月11日,杭州健康码在支付宝率先上线,首创红、黄、绿三色动态健康码模式。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疫情期间的三大“拷问”,最终用健康码给出了红绿灯一样的明确指示。

控疫情还是保经济,在杭州不再是一道单选题。数字治理也从杭州“码”上出发,跑出了中国速度。7天时间,健康码从杭州余杭区推广到全市、全省、全国。

志愿者在核酸检测点协助健康码查验

不仅如此,当年2月,杭州还创造性地建设了网上申报复工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复工平台上的申请企业近20万家,申请杭州健康码的人数已经突破1000万。以此为契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2020年3月2日,杭州政商“亲清在线”数字平台正式上线;截至3月9日20时,平台累计为11.4万家企业、37.1万员工兑付补贴3.36亿元。

在特殊时期应运而生的“亲清在线”,虽是应急之策,却离不开杭州长期的数字化能力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作为基础和支撑。可以说,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杭州数字化公共治理手段功不可没。

3

数字城管运行15年

杭州人的生活跟着变了

数字赋能城市治理,让城市更智慧。

2021年3月28日,杭州数字城管运行15周年。15年来,杭州数字城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坚持扩面、扩容、提标、提质,覆盖面积由192平方公里拓展到710平方公里,管理类别从158类增加到282类,日均可发现各类问题8000余件,15年共发现问题1908万件,处置问题1902万件,解决率达99.7%;受理处置城市管理突发应急问题7万余件,协调解决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疑难问题15万余件。

杭州市是住建部数字城管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是全国第一个通过验收的数字城管试点城市,2006年3月上线运行以来,充分发挥快速发现、快速解决、高位监督、高位协调的作用,实现了“速度最快、覆盖最广、功能最优和全国领先”的“三最一领先”城市运行管理目标,形成了数字城管的“杭州模式”。

临安区锦城街道的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员

如今,市民打开“贴心城管”APP,通过“我来报料”模块,可随手上报各类市容环境秩序问题、实时查询处置情况,还能获得红包奖励。

2018年10月,停车系统建设正式启动,标志着杭州数字城管正式步入城市大脑发展阶段,“离场难”也逐步得到了解决。之后,系统推出的“便捷泊车·先离场后付费”服务,既为司机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停车场库的泊位周转率和收益。

城市大脑城管系统不仅涉及停车,至2020年底,杭州城市大脑城管系统还完成了户外大屏、城市照明、垃圾分类等行业领域的拓展。

4

『最多跑一次』

让老百姓有了『懒』的条件

作为杭州交警支队车管所民警,钱春花工作了19年,她最大的感受就是见的人变少了,可每天能够完成的业务量变多了。“是在服务老百姓这件事上的一次次改革,带来了这样的变化。”

2012年,钱春花刚过而立之年。那几年是窗口受理业务量的巅峰期,当时能办理车管业务的渠道很有限,“就拿驾驶证换领来说,你必须带着一堆证件、材料来现场办。”一天之中,钱春花和同事们几乎无法抽身,不停办理着各种各样的业务。

虽然当时已经建立了信息系统,可窗口工作人员还是离不开纸笔。“复杂的业务往往需要办事人提供多种资料,还要跑几个窗口。”为了方便办事人,她会将需要准备的材料写在小纸条上,一天要写几十张。

办事大厅门口有一个大咨询台,是办事群众进门的第一站,咨询台工作人员会逐一询问、引导分流至对应窗口。“新来的小年轻跟着师傅学一段时间后,都要独立去咨询台锻炼,过了这关才有资格坐窗口,这是‘规矩’。”

民警钱春花

2016年底,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最多跑一次”改革。车管业务与老百姓日常出行极为贴近,坐在办事窗口的钱春花明显感觉到,从那时起,自己的工作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可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改革之初,担子显得愈发沉重了。那段时间,钱春花每天都带着厚厚一摞资料回家,一边梳理,一边将内容录入数据表。

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化,钱春花发现,来窗口办事的人变少了,而窗口能办理的业务种类却越来越多。2020年,随着杭州“一窗通办”的推广,老百姓可以到车管所办理户籍业务,也可以到派出所补换驾驶证。 

“最多跑一次”互联网中心

2021年初,钱春花和同事们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忙碌的时刻。当时,杭州正式发放浙A区域号牌,并历史性地推出了“云申领”的线上服务。“云申领”的出现意味着,申请区域号牌的市民只需要在线上提交材料和申请,审核通过后就能在家等车牌快递上门。这一举措对于新车车主来说是轻松了,一次都不用跑,可对于车管所来说,压力陡增。

钱春花在网办中心负责的是对车主上传信息进行校验的工作。根据规定,新车申请区域号牌时,车主必须拍摄车辆多个指定角度的照片,在线提交审核。

经过“阵痛期”,“云申领”模式日益平稳。2021年9月1日,浙A号牌也开通了“云申领”。今年6月中旬,“云申领”再次拓展覆盖面,电动自行车号牌也可以线上申请了。





照片来源:“杭州印象”纪实摄影作品大赛(杨照夫、吴文汉)、杭报记者 李忠、杭州市志愿者协会、杭州车管所

文字来源:《杭州档案》杂志、《杭州日报》历年报道

城市阅读 | 城市规划的常识

研院动态 |《杭州通论》社会实践——走进良渚

翔哥的星期五 | 城市管理者可以从世界杯裁判那里学点什么?

内容来源 / 杭州档案,2022年12月9日

今日编辑 / 范姝含

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审稿 / 刘靖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