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玉娃子”走了!送别104岁川籍女红军

封面新闻 2023-02-15


“得知104岁老红军王少连去世消息,万分悲痛,现在我正在赶往巴中的途中,送她最后一程。”1月16日下午,四川优秀军转干部林强在朋友圈里发布这条令人悲伤的消息。


王少连。封面新闻记者 李佳雨 摄


王少连,四川巴中市巴州区鼎山镇人。13岁时,乳名“玉娃子”的她跟在母亲、哥哥身后,加入了红军队伍。一年后在战斗中走失,辗转回到老家。30年后,正是因为这个乳名,她与母亲意外团圆。2021年,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重走川陕革命根据地,推出大型报道《娃子 你是谁》,王少连便是其中主角之一。


和“玉娃子”一样,90多年前,数不清的没有确切姓名的“娃子”“女子”参加红军闹革命。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逐渐凋零。按照家乡风俗,简单的追悼会后,1月18日一早,跨越两个世纪的“玉娃子”,将长眠于巴州区鼎山镇蝉池村——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安详离世

子女们全都陪在身边

“母亲是腊月十八(1月9日)凌晨5点58分走的,她走得很安详。走时,我们六兄妹都在身边。”1月17日下午,王少连的大儿子张必良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2021年6月,封面新闻记者初次见到老人时,她的身体还算硬朗,一头黑发面色红润。每天一早下楼,儿孙们用轮椅推着她四处转转,有时还能自己拄拐杖走一段路。听力虽然大不如前,但附在耳边声音大一点,尚能听得明白。说到高兴处,她会捂住嘴巴,脸上露出孩子般纯净的笑容。


2021年4月,王少连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封面新闻记者 李佳雨 摄


一百公里外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一直是老人心心念念的地方,当时各方助力帮老人完成心愿,在车上,她静静看着窗外一言不发,接近目的地时,老人突感不适,一行人担心不已,“没事,我晓得,休息几分钟就好了。”张必良宽慰大家。到达烈士陵园后,老人仿佛变了一个人,坐在轮椅上、穿一身灰色红军装的她频频抬起右手敬军礼,游客们自觉地让出道来,向这位102岁高龄的老人致敬,并纷纷抢着上前合影。


“其实母亲的身体一直还不错。”小儿子张必志说,大约一个多月前突然有了异样,饭量大减。去世前四五天不吃不喝,处于昏迷状态,孙子们送她去城里医院,执勤民警获悉后一路护送,可是情况不见好转,弥留之际,老人被送回老家,1月9日凌晨于家中安详离世。


“玉娃子”的传奇

红色基因在家族传承

王少连老人的一生堪称传奇。


13岁时,红军队伍路过鼎山,王少连懵懵懂懂地跟在后面,与母亲和哥哥参加了红军。她年纪小,被安排当勤务兵,看犯人、守物资,队伍枪支不够,就给她发了一把马刀。


“红军爱护穷人,顾着我们这些,所以就投红军。”王少连第一次对“革命”有了认知。兄妹俩还跟着红军学认字。队伍里还有她不少熟悉的亲戚、邻居、玩伴。


当时战事激烈,部队随时都在转移,身材矮小的她,在挨挨挤挤的人群里被推攘着前进,一个转身,妈妈和哥哥就不见了。究竟是在哪一场战斗中走失的,王少连已记不清楚,那一年,她还不足15岁,一番艰难辗转后,才好不容易回到了老家。


母亲与哥哥杳无音信,日子再也无法回到从前。艰难的岁月里,王少连顽强成长,但对于母亲和哥哥的思念从未断绝,她固执地相信,一家人终究会团圆。


“我叫玉娃子,哥哥王少福,小名壬娃子。”2021年6月,封面新闻记者造访时,老人断断续续地回忆起当年的一些片段。盼了30多年,母亲和哥哥还是没有一丝信息,她也逐渐接受了他们或许都已牺牲的残酷现实。1964年的一天,公社领导拿着一张印有寻亲信的报纸告诉她,她的母亲找过来了。王少连怀疑自己听错了,但她还是回了一封信,就一个问题:“我的小名叫什么?”


一个月后,她收到回信,仅有三个字:“玉娃子”。就凭这三个字,65岁的母亲回来了,失散31年终于相聚。


王少连与大儿子张必良话家常。封面新闻记者 李佳雨 摄

“你们的舅舅呢?”张必良回忆,母亲经常向他们念叨这句话,为遂她的心愿,张必良多次前往巴中南龛坡川陕将帅碑林,在13.8万人名单里,没有找到舅舅“壬娃子”“王少福”的名字。“母亲明显有些失望。”张必良说,前些年听说通江王坪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她又燃起了希望。但子女们顾及母亲高龄路途遥远,后来她的意愿愈加强烈,在巴州区有关部门协助下,才有了2021年6月的通江王坪之行。

老人的传奇是后辈们的荣耀,红色的基因在庞大家族中延续。从小听着母亲和外婆的故事,在张必良这一代,兄弟四人都曾入伍从军,到了孙辈和曾孙辈,从军校到军营,传承还在继续。

各界悼念“娃子”们的精神在延续
1月16日下午,林强从成都启程,晚9点到达巴州区鼎山镇林蝉池村时,当天漫天飞雪,林强到老人灵前作最后的告别。
几年前,作为四川优秀军转干部,林强和他的摄制团队辗转全国多个地方,抢救性地记录健在老红军的生活,因此在巴中与王少连老人结缘。在他的镜头里,老人健谈、笑声爽朗,笑容像孩子般清澈、纯净。

17日下午,蝉池村哀乐低回,巴中市、巴州区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前往悼唁,送老人最后一程。

30多公里外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的英烈墙上,13.8万红军英名录中,“娃子”大约7000名。当年,“玉娃子”与哥哥“壬娃子”,与7000多个“娃子”少小离家,如同雏鸟本能地靠近温暖,加入了红军。在岁月的风烟里,“娃子”们或叱咤四方,但更多像“玉娃子”一样默默无闻。他们的姓名和面容已无从知晓,但他们的精神与贡献,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令人敬仰。

走过百年的“玉娃子”魂归大地,但“娃子”们的精神仍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


往期推荐



紧急提醒!与新冠症状相似,或危及生命!

减少85万人!近61年来首次!

吃火锅前发了张照片,一桌人躲过剧毒…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封面新闻视频号
编辑 李扬
责编 王萌审核 余行


点“在看”,持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