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洪峰过境,何以安澜 | 天府新视界

封面新闻
2024-11-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天府新视界 Author 岷江轩


余秋雨曾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今年汛期,暴雨来势汹汹。7月24日,都江堰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凌晨4时,都江堰迎来近十年来最大洪峰过境。很快,洪峰过境的视频上了热搜:浑浊洪峰滚滚而来、惊心动魄,经过都江堰鱼嘴分水堤时,却不约而同“四六分水”,咆哮着汇入自己的“轨道”中。

C视频丨千年水利都江堰分流泄洪 直击四六分水奇观

化险为夷,如此奇观,已现千年。已运转2280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再次让世人见识了它令人激动的高超智慧,也又双叒叕一次,守护了天府之国江河安澜。

它的名字再次被记住,它的身份再次被提及:都江堰,当今世界上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至今仍造福于天府之国,惠及面积近千万亩的农田。它被赞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水乃生命之源。从古至今,世界各地,水文治理都是重要课题。这个古老水利工程,为何总能如此靠得住?“拜水都江堰”,天府之国,又该“拜”它的什么?



《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但其实,天府之国并非“天选之地”,开局时的“剧本”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打开地图广角,都江堰是岷江出山第一站。发源于岷山深处的岷江,一路南下,冲下地理阶梯,汇千峰万壑之雪水,东出龙门山脉,直冲都江堰。此段落差高达273米,岷江都江堰段堪称悬河。夏季,当冰川雪水与雨季相遇,此段一旦决口,成都平原就将成为一片泽国。

航拍都江堰水利工程 图据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历史也能印证:古蜀多水患,成都平原尤甚,那里丛林密布、湖沼遍野,并不适合人类居住。《蜀王本纪》中记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古蜀先民由岷江上游迁徙而来,都江堰水利工程早期开拓,主要就是为了防治洪水。

开局不利,都江堰如何实现成都平原的“逆天改命”?其实,还是顺应自然。

在都江堰市离堆公园的二王庙里,刻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几个字,正是道出了都江堰的治水之道。这里面的“势”指的是山势、地势和水势,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

公元前256年,秦国认识到蜀地作为战略后方的重要意义,决定派李冰为太守治理水患。李冰父子在古蜀人治水基础上,吸收经验智慧,精心设计,才让都江堰发展成举世闻名、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水利工程。

而此次被人们反复观看的“四六分水”奇景,主要体现在鱼嘴分水工程。岷江水出山口奔涌而下后,被鱼嘴一分为二,形成外江和内江。内江靠东侧,河床低、河道窄,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外江靠西侧,河床高、河道宽,是岷江原始走向,主要用于排洪。古人运用河流力学原理,让丰水期六成水流向外江、泄洪排沙,四成水流入内江,防止灌区水患;枯水期则相反,更多水会流向又窄又深的内江,灌溉良田。

甚至,这个设计还能实现“二八分沙”:内江于凹岸,外江于凸岸,弯道环流原理让澄澈的表层水流向内江,而大部分的沙石都会被外江带走。而自玉垒山开出的“宝瓶口”,通过“离堆”“飞沙堰”综合作用,则能进一步控制内江流速、净化内江水质,涓涓清流涌入灌区平原。

这一超级水利工程浑然天成,留下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治水智慧。“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由此奠定。


都江堰伟大,却非万能。

一方面,传统的竹笼建筑材料,并不耐久,需要时常维护,河沙也需要定期清理。

没有任何水利工程是一劳永逸的,都江堰也建立了岁修制度。冬日枯水期恰逢农闲,人们会用原木扎成三脚架制成杩槎,放在河道中作为施工围堰。“深淘滩、低作堰”,保障分水功能。

这种岁修制度还演化成了“放水节”。即便在今天,每年岁修结束、春耕开始时,都江堰仍会开闸放水,以纪念李冰父子,传承治水理念,欢庆来年丰收。在这为水而设的节日里,当地人懂水,更“拜水”,尊重大自然的敬畏心和改造不利条件的能动性,代代传承。

‍都江堰放水节,延续两千年的清明习俗‍

解决耐久问题,除了岁修老办法,也有科技新突破。新建的排洪堤坝上,就用混凝土浆砌卵石代替了传统的竹笼鹅卵石,弥补了强度不足等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成都平原人口增多,灌区用水需求增大。如何在适应时代满足需求的同时,也能对自然之水“取之有度”?

这就涉及继续学都江堰之法,引水调水至灌区。1956年,以沙桥为起点的东风渠正式开工,随着这条水渠的修建,不断向东延展的水渠,先润泽东山,又穿龙泉山,解决了成都东部平原无河流、取水难的问题。1972年,东风渠的水已达简阳和内江等老旱区。水渠建设需要维护,水渠也需要扩容。2021年,毗河灌区一期工程通水,都江堰的水顺着东风渠,流进乐至、安岳等川中老旱区。

都江堰渠首宝瓶口 图据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不光引岷江水,还要让不断发展的都江堰灌区“永葆青春”。近两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专家提出的“引大济岷”工程走出设想、纳入规划,未来,从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将水引入岷江,流经都江堰,成都平原跨入岷江和大渡河双水源时代,江水一路向东向南,还可新增灌溉面积179万亩、改善591万亩,惠及3600万人,“天府粮仓”提质扩容。

取之有度,联调联控很重要。紫坪铺水利枢纽等当代工程的修建,分担了都江堰的防洪压力;而借助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则能对岷江上游的来水情况进行精细化的监控和智能化的调度,让岷江水从源头到田头实现“一键直达”。这些技术,让成都平原更加接近于水旱从人的理想状态。

一代代人不断努力,让人与技术紧密联系,促使取水调水合理有度。都江堰带给天府之国的第二层智慧,叫“传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江堰不仅给四川带来万顷良田,还守住了中华民族的腹地、滋养了天府之国的文明。

因为都江堰,四川盆地商贸兴旺、开放包容。在水利工程的庇护下,都江堰古城西街商贸自古繁盛,是700里茶马古道(又名松茂古道)的入口,‌每天来来往往的马帮、‌骡队、‌挑夫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茶马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因为都江堰,才有了坚实的文明大后方。余秋雨甚至认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都江堰伏龙观 图据川观新闻 

因为都江堰,才有了四川人张弛有度、乐观豁达的性格。原本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让“不知饥馑”的四川人,有了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自信。无论是对所有人“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友善,还是遇到陌生人出手相救的英勇,无论是对青山绿水的热爱,还是对诗情画意的追求,都体现出了四川人懂自然、懂规律、懂生活,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

如今,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多地强降雨天气还在持续,尽管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守护成都平原,但全省防汛减灾救灾仍处于最吃紧、最吃劲的时刻。全面分析风、水、土、山、物等各要素间的传导叠加影响、全链条切断事故隐患、排查修缮水利工程、安全转移群众……应对汛期,种种手段都离不开众志成城的人文精神,离不开因势利导的系统理念,离不开都江堰留给世人的底气。

洪峰过境,江河何以安澜?离不开前人的智慧守护,更在于今人的挺膺担当。 

【本期话题】
四川的水利工程,你了解哪些?
去打卡过哪些古人的智慧?
评论区聊一聊~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天府新视界
↓↓↓

撰文/刘志杰

来源:天府新视界



往期推荐



清华毕业科员举报局长,专项工作组调查

俄罗斯一火车与货车相撞,超百人受伤

10.9满环!盛李豪第2金!中国队第5金!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封面新闻视频号

编辑 李扬
责编 丁伟审核 杨志


点“在看”,持续关注!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封面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