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9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公益日遭遇“0配捐”,公益组织:今年好难

吴可言 中国慈善家杂志 Today

筹款不在这三天,功夫都在平常时。

在这两年的“99公益日”期间,“0配捐”现象相当普遍。


9月7日上午9时,“99公益日”筹款大战拉开帷幕。荆攀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公益组织捐了四笔款项,150元,100元,和两笔20元。

 

配捐数额:0元。

 

这一结果,荆攀不感到意外。在这两年的“99公益日”期间,“0配捐”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了。

 

荆攀是“为中国而教”公益组织总干事。作为一家针对年轻支教老师和乡村新教师开展培养和赋能项目的公益机构,自2008成立之初,“努力筹款”就是机构每个成员的任务之一。不过在今年,“为中国而教”并未像其他公益组织一样,在“99公益日”前夕大张旗鼓地备战和宣传。他们选择了另一套“打法”。

 

“我们这次的筹款套路是‘基本款’。”荆攀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

 

截止9月8日下午3时,“为中国而教”公益项目筹得款项约17万元,配捐金额为1.7万元。

 

“为中国而教”服务的山村老师在为学生上音乐课。


今年好难

 

15名全职工作人员,一年600万左右的筹款任务,是荆攀要面对的现实。前一年要完成下一年的筹款目标,是“为中国而教”成立之初就定下来的规矩。这样,既能对未来工作有所安排,也能够尽可能降低机构运行的风险。而目前,“为中国而教”2011年下半年的筹款还有缺口。

 

今年的“99公益日”筹款,“为中国而教”决定采取“以退为进”的“迂回”战术。在了解了各类组织的备战情况后,荆攀和同事们决定,自8月底开始在公众号上简单地介绍项目情况,招募筹款大使。今年,他们没有设计太多的形式和花样,只是简单地选取过往活动的图片,通过镜像讲述乡村教师与孩子们的故事。

 

机构打算招募199名筹款大使,帮助机构转发筹款信息和劝捐。但截止9月8日中午前,筹款大使只招到185人。而在往年,往往是招募文章发出后,几天内就可以招满人,今年情况显然不太好。

 

微信朋友圈的转发也比往年少,于是,荆攀和团队开始采取一对一私募的方式。

 

他们戏称今年机构的筹款方式是“基本款”,但即便如此,仍需要一名工作人员花费10个工作日来完成筹备工作,包括讲故事,做文本,配图片,与筹款大使一对一沟通等等。

 

荆攀也想过尝试一下时下流行的直播和短视频,但这个时候问题出现了——机构服务的对象多是乡村教师,九月份正值开学,老师们本就忙得团团转,加之山区网络条件并不好,这一轮新的尝试充满了现实阻碍。

 

荆攀说,在人力物力都有限的情况下,量力而行才是最好的方式。

 

贵州山区小学老师王敏教孩子做手工。

 

在外界看来,这样的策略未免显得有些消极,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中国而教”也不是没有尝试过“积极备战”,但投入很大,而效果却没有那么好。

 

比如去年,“为中国而教”策划了H5形式的内容传播。项目资助期内的乡村教师组织孩子们写诗和读诗,再以图片和音频的方式进行传播。然而,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转发量不够,筹款的数额反而创了历史新低。

 

而在此前,2017年“99公益日”,腾讯公益联合其他两家公益组织发起了“小朋友画廊”,通过购买孩子们的绘画作品,线上捐款给相应的公益组织。全新的尝试不仅在当年的公益圈引起关注,影响力还出了圈,对普通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一年,筹款数额十分可观。

 

但近两年来,微信端普通读者的转发和阅读积极性在下降,除了极个别的“爆款”,一石难激千层浪。

 

荆攀坦言,他们的日常工作已经很繁重,在这段时间还要加大工作量,机构实在不堪重负。此外,内容的制作也需要资金投入,这对于日子紧巴巴的公益组织来说,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实在是不划算的选择。

 

配捐减少

 

9月7日和8日两天,在微信朋友圈,同一时段内出现的公益项目琳琅满目,而“99公益日”的配捐均在40分钟内就已经结束。对于不熟悉公益行业的微信用户来说,既不懂转发的意义,更不清楚配捐的规则。

 

这两天,在荆攀的转发之下,有350名好友参与了捐款。尽管筹款达到两万多元,但配捐金额却占不到十分之一。《中国慈善家》注意到,在“为中国而教”项目的“一起捐”排行榜中,有些筹款大使的配捐金额更是停留在个位数。

 

山区孩子们的体育课。

 

配捐少,也是影响民众捐款热情的因素之一。

 

自2015年腾迅发起“99公益日”活动,“为中国而教”就参与其中。2016年和2017年,该组织在“99公益日”期间募得四十多万元善款。但在这之后两年,筹款金额就下跌至十几万元。

 

究其原因,是参与“99公益日”的公益组织越来越多,但可分的“蛋糕”却只有那么大。自去年起,许多官办的慈善机构也加入进来。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多,转发量大,有些机构还要求员工必须捐款。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此前曾对这样“假公益之名的以权谋捐”提出质疑。

 

一位不愿具名的山村教师告诉《中国慈善家》,9月初,他收到学校下发的当地慈善总会的文件通知,要求每位教师都需要至少捐款9.9元,以此达到配捐资格,并做到“老师知晓率和参与率100%”。

 

荆攀告诉《中国慈善家》,在这一背景下,小型的草根公益机构受影响是最大的。再加上微信传播力逐年下降,今年“99公益日”筹款少其实是可预见的。

 

功在日

 

面对今年“99公益日”的特殊情况,荆攀和团队也在努力抓住机会,但心态平和了许多。

 

 “为中国而教” 于2008年立项,其后注册成为公益组织。彼时,公众筹款尚未普及,机构的募捐对象主要是企业、基金会和个人。

 

“为中国而教”未来教育家公益项目自开展以来,服务众多山村教师,帮助他们适应教学生活。

 

荆攀说,即便在当年,工作人员一开始就有很强的筹款意识,并不简单依赖创始人个人捐赠,而是努力去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形成良性循环。这个过程并不简单,有些合作从结识合作伙伴之初到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

 

“所有的合作都不容易,建立互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荆攀告诉《中国慈善家》。


找到了合作伙伴也并不代表有了“长期饭票”,机构管理层始终怀有危机意识。今年疫情之下,“为中国而教”虽然没有遭遇倒闭危机,但也面临潜在资方放弃合作的挑战,所幸合作伙伴的关系相对稳定,筹款渠道多元,保证了机构的正常运行。

 

2019年1月,机构开始尝试月捐模式。参与月捐的人数在550人左右,每年的月捐收入可达到约40万元——这是一笔可观的资金。与此同时,“为中国而教”的项目上线了淘宝公益宝贝计划,以及腾讯公益的日常线上筹款等。除了常规的线上公众筹款项目,“为中国而教”也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参与一些传播平台所举办的活动,通过流量获取捐赠额度。

 

荆攀说,有些公益机构不愿意参加小型的活动,觉得那些活动影响力不大,筹款也不多。但是,积少成多恰恰是“为中国而教”优势之一。也就是说,不在短时间内花大精力,而是将精力用在日常,反而在危机期间有了更大的灵活度。

 

“永远不要停下脚步,艰难时刻,更要多一些方法。” 荆攀说。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肖冉


新刊抢购

点击上图,一键下单或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