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势观台海|“论文门”背后还有台湾高校的举步维艰

看台海 看台海 2023-03-09
前新竹市长林智坚、桃园市长郑文灿、民进党籍民代蔡适应……在今年的选举中接二连三发生“论文门”事件,除了让岛内民众震惊于台湾学界和政界勾连之深,更让人看到了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系统性困境。
过去,台湾高校里有来自大陆乃至全球的优秀学子,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但如今,这种国际影响力与国际认可度早已不复当初,我们不仅要问,台湾的高等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在势观君看来,制约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无非“钱”与“人”,而这都和民进党脱不开干系。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相当“烧钱”的,无论是招揽顶尖师资还是开展前沿研究,都需要大量教育经费,这直接关乎高校发展。据台媒此前披露,台湾大学2020年度预算为197亿元(新台币,下同),然而同期大陆的清华与北大的预算经过汇率换算分别为917亿和906亿。岛内舆论认为,差距如此之大,与民进党当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有关。自民进党当局上台后,不断炒作“抗中保台”,比起斥巨资助力科教发展,他们更关注如“役期延长”等将台湾大学生送上战场的话题。民进党当局2023年年度预算显示,军事支出远超过教育文化科学和经济发展的预算,用于“穷兵黩武”的钱多了,台湾高校经费自然就相对少了。事实上,岛内教育界对于投入不足一事,更是心知肚明。

台湾高等教育产业工会曾指出,台湾公共部门每年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仅占台湾GDP的0.39%。为了弥补经费不足,从高校到教授不得不想尽办法筹措经费,不惜祭出歪招,向政治人物“化缘”。手握行政资源但脑袋空空的政客需要学历装点门面,手握教育资源的教授需要拓展人脉、获取“学术捐款”,政客与教授勾连,进行资源置换,邀名者得名,图利者得利。而本应身负学术监督之责的学校,在这番运作之下更是“名利双收”,不但获得了更多的“名人校友”,又能拿到更多经费,自然要对类似交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学术道德沦丧这样某些人眼中的“小问题”外,政客、教授、学校成功实现“三赢”,真是“普天同庆、天下太平”。


类似交易,在岛内教育界屡见不鲜,接连爆发的“论文门”就是力证。

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就是缺人。

受到少子化等因素的影响,台湾高校陷入招生不足的困境,2022年近99%的大学录取率与14万个入学缺额人数,都证明台湾高教界已经患上了“生源缺乏症”。


在少子化给了台湾高等教育一记重拳后,生源外流更是让台湾高等教育的困境雪上加霜。对于台湾地区优质生源而言,随着大陆经济文化实力的快速发展,台湾大学、清华大学、阳明交通大学、成功大学、政治大学等台湾“五大名校”早已不再他们心中的第一选择,越来越多的台湾高中生“用脚投票”选择到大陆升学、追梦。据统计,目前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人数过万。
境外生源赴台意愿降低,亦是台湾高校界近年的难题。民进党当局上台前,两岸交往频繁,赴台陆生一度掩盖了台湾本地生源不足的问题,但随着民进党当局对陆生的歧视性待遇日益猖狂,更借新冠疫情单方面阻碍陆生来台,陆生赴台意愿持续走低。为了安抚岛内教育界,民进党当局想借“新南向政策”拉拢东南亚地区学生。然而,东南亚学生在台处境不佳,有学生被台湾高校送到工作环境较差的工厂超时“实习”,不但重创了台湾高校形象,也暴露出民进党当局“新南向政策”的空洞本质。 
经费不足与生源缺乏的双重魔咒,严重制约了台湾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经费不足让学校的吸引力持续下降,缺乏优秀生源拉低高校声誉,进而影响学校经费,如此恶性循环使台湾高校竞争力逐渐流失。当前,大部分台湾高校只能勉力运转,尤其是许多私立学校已在生存线上挣扎,又何谈学术与科研?民进党当局只顾操弄政治,一心谋“独”,根本无法解决困住台湾高等教育的“双重魔咒”,台湾高校恐继续向下沉沦,越陷越深。

监制 / 胡翼主编 / 伯皓 力仁

撰稿 / 势观君

值班编辑 / 谢超

校对 / 一粟


往期回顾

● 势观台海|一份蔡英文的年终总结

● 势观台海|“涨”声响起,这些年台湾年度汉字里的秘密→

● 势观台海|一场移机典礼看清台积电未来该走向何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