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势观台海|“神神气气”过大年

看台海 看台海 2023-03-09
今天是大年初四,和大陆大多数地方一样,在台湾也有初四迎灶神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年初一“抢头香”、大年初九“天公生”等都是岛内颇具特色的年俗,这些年俗在福建、广东等地同样流行。
在台湾,人们把祭神、祭祖称为“拜拜”,“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尤其在过年的时候,一合掌,一俯身,拜的不仅是保佑“保庇”,更是慎终追远的绵绵情思。

一炉袅袅香火给台湾乡亲带去的是慰藉、希望、勇气。

时至今日,岛内一些港口、路口不起眼的几块石头垒砌的小庙,都会让人想起当年先祖来台的艰辛脚步。

△ 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


遥想当年,闽粤先民渡海来台,筚路蓝缕,来自原乡的信仰年俗也一起到了台湾。这一炉香火不仅蕴含着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憧憬,也包含着对大陆根脉的记忆与追寻。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一炉香火人们世代传承,相信祖地原乡的神明的庇佑,是始终不变的坚守。
人们记得,1987年,福建湄洲妈祖祖庙举办规模盛大的祭拜活动,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为代表的200多名妈祖信众借道日本奔赴湄洲,成为了打破两岸近半个世纪坚冰的开路先锋。
多年来,不管是颜思齐、郑芝龙时期移民带去的“开台妈”,还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时期的“船仔妈”“护军妈”,以及后来的“湄洲妈”“温陵妈”“银同妈”……岛内妈祖分灵庙不断地组团来湄洲谒祖进香,大家如潮水般涌向湄洲朝圣,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妈祖热”。

而妈祖信俗中蕴藏的丰富文化,也总能让两岸民众引发彼此的共鸣和呼应,共同的血脉与亲情具体而真实。

福建莆田阪头村湄阪圣宫妈祖巡境,当地老妇身着红衣黑裙,手持扫把,腰间系着草鞋,走在妈祖轿前为神灵座驾开路。这一习俗与台湾妈祖绕境的驾前先锋“报马仔”颇为相似。“报马仔”装束奇特:裤管一长一短,一足穿草鞋,一足赤脚,意为做事脚踏实地、在崎岖世间路上真诚奉献。
每一座庙宇,不仅是信仰的传承,也有属于两岸中国人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记忆。
台湾基隆港和平岛三府王爷庙,供奉着福建泉州漂流抵台的王船,王船上有庇护先民横渡“黑水沟”的妈祖像。巨大的王船至今保留完好,船上妈祖像被建庙供奉,也经常被请出来保境安民。
发端于福建闽南地区的“送王船”习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两岸共同传承,而今这一项目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福建莆田博物馆送王船纸扎

除了对原乡神明妈祖的尊崇,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在台湾乡亲心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些神明同样书写着根与脉、源与流的记忆。
台南学甲慈济宫是保生大帝信仰在台湾的开基祖庙,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部众在学甲登陆,建小庙奉祀保生大帝。如今,每年学甲十三庄居民会在当年登陆的农历三月十一日,组成香阵前往原来的登陆地点请水谒祖,遥祭大陆白礁慈济宫祖庙,即台湾著名的上白礁祭典,此活动持续超过300年的历史。
上白礁不仅具有饮水思源的意义,请水也象征着请兵,呼请故乡祖庙神兵神将渡海来保护学甲乡民,体现闽台两地共体共脉共缘的意象。

与大陆原乡的连接不仅仅体现在意涵丰富的习俗上,许多台湾宫庙建筑上的一砖一瓦也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大陆原乡烙印。

台北淡水老街的福佑宫,紧临淡水河,远眺观音山。这座泉州风格的古建筑,格局为两殿(正殿、三川殿)两廊式,三川殿后设有一亭。大量繁复精彩的石雕、砖雕是整座庙宇的精华,两块“尺二砖”雕出当时人们期盼的生活目标,是福佑宫最具特色的砖雕。
1996年,人们在这座宫庙前殿牌楼石垛的顶垛上发现了一个落款:“惠邑石匠陈柄檨”。这个有籍贯、姓名、职业的落款,证实两岸传统建筑技艺不可分割的联系。
清朝时期,台湾各地新建寺庙或宅第,倡建者或主人会派人回闽粤故乡聘请良匠。因此,清朝留存至今的台湾传统建筑可见明显闽粤风格。另外,主要建材如石头、杉木、红砖、瓦片及漆料也多用船从闽南或粤东运来,当时这样的运输方式叫“压舱”。
有意思的是,来自大陆不同地域的工匠有着自己独特的营造理念与方式,使得这些建筑风格多样,泉州匠派梁架疏朗,以鹿港龙山寺、艋舺龙山寺为代表;漳州匠派栋架饱满,如台北保安宫;潮州匠派雕琢细致,可见于台南三山国王庙。融合与发展事实上从未停下过脚步。

△ 台北艋舺龙山寺

一炉香火祀千秋,万世基业绵延长,合掌俯身之间,分明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血脉在流淌,这就是两岸永远无法更改的文化基因。



监制 / 胡翼主编 / 伯皓 力仁

撰稿 / 势观君

值班编辑 / 鹤溪

校对 / 一粟


往期回顾

● 势观台海|两岸最期盼春节来临,别让民进党“双标”闹剧添堵

● 势观台海 | “路杀”频发 台湾被评“行人地狱”谁之过?

● 势观台海|春节是一剂增进两岸相互理解的良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