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众席最后一排走到台前,他想做的还有→
专访国家大剧院小提琴演奏家李佳颖:“音乐更像一种语言,它能更好地把两岸融入在一起。”
穿过停车场一条长长的隧道,再推开一扇不起眼的门,记者被领进了北京地标之一——国家大剧院的后台,这是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小提琴演奏家李佳颖每天上班的线路。
眼前熟悉的一切曾经是他不敢想象的,十年前初入北京,他曾买票观看国家大剧院的演出,那时他坐在观众席最后一排。“当时坐在那边我就想,这要是能在这个地方工作的话就太好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4年,凭借扎实的演奏功底,李佳颖考入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从观众席最后一排走到了台前。“我一直希望我工作的地方是最顶的,现在我做到了。”回望一路走来,李佳颖充满了自豪。
在国家大剧院的十年,李佳颖经常随团巡演,他发现古典音乐赛事在各个省都如火如荼地举办,唯独没有台湾,于是他萌生了创办两岸音乐交流项目的想法。“我觉得是时候自己该做点什么了,所以我就把这个比赛也带到台湾去,借由这种(两岸)比赛能够筛选出台湾优秀的青少年,我希望可以把他们带到大陆来,多看一看祖国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子,未来他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大陆的生活和职场。”
李佳颖坚信文化艺术在两岸交流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艺术是无形的,音乐更像一种语言,它能够更好地把两岸融入在一起。”
李佳颖所说的“音乐语言”在采访当天的演奏中变得逐渐清晰。采访那天正值中国与西班牙建交50周年,李佳颖与国家大剧院的同事们在当晚的演出中分别演绎了中国与西班牙作曲家的经典之作。听过之后会发现不同国家“音乐语言”的差异明显。
由中国所独有的大鼓和“宫商角徵羽”组成的中国式旋律,就是写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密码。当音乐响起,唤起的是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归乡。
“我印象很深刻是有一次在芝加哥演出的时候,演奏了个《茉莉花》,台下中国人就哭成一片了,你会觉得音乐达到这个高度上的话,真的是有它存在的价值。它就不仅仅是一个音乐了,它是一个情怀。”那次异国他乡的演奏让李佳颖真切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它把刻在基因里的东西唤醒了,你但凡是中国人,你流着中国人的血,这个东西你改变不了的。”
这组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密码不仅写在《茉莉花》里,也写在胡德夫、邓丽君、周杰伦的歌声里,在人们的低吟浅唱中,被一次次唤醒。
监制 / 胡翼主编 / 伯皓 力仁
总台记者 / 李制强
视频主编 / 王坤 程莎莎视频编辑 / 马小虎 值班编辑 / 鹤溪
校对 / 钧皓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