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日记收购EveLom,微商仆倒Chanel?”
完美日记宣布收购EveLom那天,无数投资人发给我这条新闻,问我怎么看
近年各行各业收购案都很频繁,fashion,beauty,健康,科技,伴随着不可逆转的“国产替代”趋势
“蛇吞象”会越来越多,投资市场的情绪和消费市场的心智迁移,速度超出行业预估。
省得我反复被提问回答这问题,我答应会单独写一篇回答
“你怎么看待完美日记(母公司),
收购Eve Lom?”
我的回答是——
“不要忽视时间的力量。”
这句话,放在Chanel、Gucci、Vera Wang、乃至诺基亚的历史上,依然成立。
在写这篇前,我在外网内网搜了下对“完美日记收购EveLom”的民众反应,外网无论是媒体还是消费者,普遍都是看好的。
国内的媒体我没看到评价这次收购太深度的行为,但消费者们的反应基本上就跟五菱之光收购宝马似的,大喊微商扑倒Chanel
收购新闻上热搜时,很多国内网友在评论区怒斥刷屏“你-不-配”,讥讽说“还是把产品做做好吧”
对这次收购,我的评价是——Great Deal 完美的收购
完美日记可能不是你抽屉里最好用的口红,但是对EveLom背后的Manzanita Capital 曼林来说,完美日记是最完美的买家。
反之亦然,收购Eve Lom对完美日记来说,价值远高于他之前的所有收购行为,是这两年来为数不多的资源、能力结构完美互补的deal。
对EveLom收购案的始末,小众美容圈的insider都很清楚,曼林家的牌子不好卖,更何况Space Brands想要和Space NK一起卖。
曼林从外表看是一家伦敦私募股权投资公司 ,但背后确实大名鼎鼎的Gap家族。曼林的创始人Bill是Gap家族创始人的儿子,排行老二,他自己在Gap集团持股20%。
也就是说,在Gap称霸全球零售业的数十年里,曼林根本不缺LP,曼林是有底气自称Old Money的。
曼林家买的牌子都是好牌子,05年买了Diptyque、13年买了Byredo、14年买了马林狗子、13年买了Eve Lom、14年投资了Glossier、15年买了 Kevyn Aucoin 。
在曼林的成绩单上,除了刚卖掉的Lipstick Queen和Glossier我不是很感冒,其余的,尤其是Byredo和 Kevyn Aucoin,都是我的超超超超爱的品牌。(曼林最早投是投了Glossier的前身,等于收购了创始团队的社会化营销能力,估值涨得很疯狂)
总之,曼林投牌子,买牌子,即便从消费市场看,眼光和品位都是很好的。
曼林家的牌子被行业同仁惦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年景好的时候,曼林傲娇的说过,曼林家连房子都不会卖,怎么会卖牌子?
总之,曼林家不缺钱。
但是,说句实话,曼林的运营能力嘛。。。
这些小众之光的品牌被收购之后,产品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超越创始人在任期间的经典。
其中最尴尬的,就是EveLom。
成也卸妆膏,败也卸妆膏,二十几年来,尴尬就尴尬在这“清洁”强心智上,做护肤,做隔离,左右迈步,都不成功。
(等下再详说卖EveLom的始末。)
曼林2001年收购了Space NK(对消费者来说,暂且理解为是小众高奢版丝芙兰吧),Space NK在英国美国还是挺成规模的,调性非常好。
曼林同时拥有品牌和渠道的策略,和LVMH拥有丝芙兰是一个逻辑,毕竟渠道脱离自家品牌,想要存活是很难的。
这也是为什么英国美容电商巨头THG最终也走上了买买买,吞并对家,反向控股买牌子的路径,最终拥有了庞大的电商平台和全资收购的品牌矩阵。
从来不差钱的曼林
为什么会突然想卖掉这一揽子宝贝?
很简单,你查查Gap的股价就知道了,有消息传Gap已经到了考虑出售中国业务的地步了
撇开老爸的生意不说,咱就说曼林中国,Space NK进入中国,一直都水土不服,最初是通过投资10/10 APOTHECARY (一家台湾起家跟Space NK看起来一毛一样的美容精品店),3年业绩对赌然后收购,以这种低风险的保守策略,进入了中国大陆市场。
(当时Space NK是一夜之间把上海的6家10/10换牌,无缝连接,直接进入了大陆。)
本身10/10在创始人Clement手里运营的时候,虽然盘子不大,但是盈利的,运营效率蛮高的。
曼林买断后,曼林中国接盘,更名Space NK之后的零售表现嘛,就一言难尽了。
Anyway,总之那几年,Space NK在中国一直都很尴尬,订价干不过电商,零售体验又过于高冷。
曼林内部把Space NK和Space Brand两大事业部,渠道和品牌分开了,14、15年左右,Eve Lom是这一揽子品牌里最早进入中国的。
Eve Lom进入中国的时间节点是Niche Brand到底是否能在中国爆发,还存疑的年代。
英国美容业,在全球市场是个非常微妙的占位,美国、法国、日韩雄霸格局已定。在全球范围内看美容业的收购标的,英国美容业其实算是价值洼地,产品力和供应链效能都蛮成熟的,只是在亚太市场,消费端心智还没建立起来。
Cleansing balm洁面膏是英国人发明出来的,一开始只有英国有(伦敦太脏了),英国有一大票做洁面膏出名的植物系品牌,几乎都是Facialist做的品牌(被欧舒丹集团收购的英国elemis做洁面膏也很有名)。
Eve Lom就是洁面膏领域的No。1
Eve Lom对于洁面膏的开山意义,就像是植村秀对于洁颜油的意义。
Eve Lom的强势心智被锁定在洁面膏上了,在之后很多年里,只要是和清洁相关的产品,都能有很不错的连带效率,比如晨洁和清洁面膜。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洁面膏的强势心智就像魔咒一样锁死了Eve Lom的想象空间。
后来Eve Lom无论是强推面霜、保湿冻膜、喷雾,甚至防晒隔离,都很不成功,只要超出了清洁心智,销售就怎么扶都扶不起来。除了洁面膏、清洁面膜和晨洁,其他护肤线和防晒隔离,产品力确实不行,很鸡肋。
Eve Lom增长乏力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更尴尬的是和同样被中国买方收购的Erno Laszlo一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Eve Lom和Erno Laszlo全球销售点覆盖面极广,但其实大部分都是被中国人买走的。
Eve Lom有超过50%的销售收入,直接来自于亚太。
我预估至少还有20%间接产生自亚太,比如庞大的代购市场和像LF、BE之类的海淘直邮。
跟当时的Erno Laszlo的情况高度相似,Erno Laszlo虽然在欧美渠道很多,但实际上,也是差不多80%(直接+间接)来自亚太。
(欧美创始人圈里,公认健康的亚太市场占比在30+%,最多不能超过45%,再多下去创始人就要急了,太危险。)
这么重的亚太销售占比,欧美头部买家是不可能出手了。
欧美老牌化妆品集团收购品牌,无论收购本质是什么,惯常套路是要靠进入亚太发力来拉增长曲线的。亚太市场占比太高,会令老牌买家质疑品牌生命周期。
欧莱雅当年为了ROGER & GALLET在亚太大发力,在巴黎砸钱搞那么奢华的店,“墙外开花墙内香”的战略过于扭曲,最终还是放弃rebranding,把ROGER & GALLET贱卖掉了。
曼林想卖牌子已经有阵子了,起初是想把Eve Lom在内的Space Brands和Space NK绑在一起买(绑在一起的策略是对的,如果把Space Brands都卖掉了,剩下Space NK就变成了空壳),陆续接触了不少买家,包括亚太几个很Active的买家,都没谈成。
回归到核心数字,Eve Lom自进入亚太以来,近5年来没有什么激进的增长,产品线拓展并不成功,全球一年的销售收入很小,不方便透露具体金额,大概相当于111skin全球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为什么拿111来比?因为年销售在1亿美金以上,仍未被收购,依然保持独立的贵价护肤品牌标的,实在是不多了。)
那么,既然Eve Lom有这样那样的尴尬现状,为什么Eve Lom和完美日记的联姻,是一场完美的收购呢?
就标的本身而言👇
1、Eve Lom是盈利的
完美日记狂飙突进的增速,伴随着的是资本市场对其盈利能力的深度担忧。
2、Eve Lom的收购价,
相当合理
20年下半年起,中国市场新消费品牌的估值体系疯了一样,势能强的新国货品牌,成立不到一年,PS能喊到5-8倍。
而完美日记买Eve Lom的PS倍数是远远远远低于这个疯狂的倍数的。
不方便透露最终的成交价个和PS背书,但总之,如果我是完美日记的投资人,也会毫不犹豫——买!
完美日记买Eve Lom,
本质上到底买了什么?
所有的新闻通告都在说完美日记买了个高端护肤品牌,说这话的人太外行了。
Eve Lom是卸妆届的翘楚,往高端护肤闯,遇挫,借隔离防晒想往彩妆闯,又遇挫。
Eve Lom对于完美日记的意义,根本不在于“买了个护肤牌子”=“完美日记要进军护肤界啦”
That’s not the point
(完美日记又不是没搞过自己的护肤品牌,正经折腾过一大阵)
回到这个问题,“完美日记买Eve Lom,本质上到底买了什么?”
1、振奋资本市场的信心,收购新闻一出,股价大涨6.62%
买Eve Lom那点碎银子,从资本市场挣回来,太容易了。毕竟,Eve Lom在欧美名其还蛮大的,知道它的人,并不知道其实营收那么小。
2、完美日记,一夜之间拥有了Eve Lom的全球化销售网络
Eve Lom的销售渠道相当强,完美日记完全有能力把旗下品牌矩阵的所有品牌,借由Eve Lom的全球化销售网络,一夜大举出海。
疫情之后,在海外市场,Prestige Brands 销售受到重创(Prestige Brands 说人话就是贵牌子),大集团品牌跌个20+%,单打独斗的跌40+%,也有极端个案跌了一半都不止的。
老外没钱了,脸还是要涂的,于是日韩平价品牌这几年异常受欢迎,完美日记旗下的彩妆,一旦出海,放进连锁美容精品店里,买个口红就跟买个苹果似的,卖爆是完全有可能。
欧美美容业跟咱们是反的,咱们是中国人做假洋牌,为了卖高价。
2年前法国就开始流行,法国人做假韩国牌子,为了卖低价,因为在法国消费者的眼里,韩国护肤品代表着好用又便宜。
3、Eve Lom填补了完美日记的新增长焦虑
2018、2019、2020年前三季度,完美日记母公司共实现营收6.35亿元、30.31亿元、32.72亿元,每一年新的增长点,用户增长从哪儿来?
粗粗回顾一下他们这几年做了哪些大事就知道了,无论是投放,还是线下开店,完美日记的疯狂速度都是瑞幸级的。
2020年,是完美日记赴美上市的一年,提前9个月就超过了19年的总营收,70+%的增长,成绩单非常漂亮,但也能很容易就看出高增长是靠同比增长152.7%,20.3亿的营销投入拉起来的。
根据完美日记目前的客单价,所辐射全中国市场的人群,减去不化妆的,只有1.2亿左右,而完美日记目前辐射的人群已经4千多万了。
一边是人群就这么多,另一边是货客成本越来越高,流量越来越贵,资本市场的情绪一直都在质疑完美日记不盈利,22年还怎么长呢?
继续增长靠老办法是没用的,只能靠收购,买买买。
Eve Lom贡献的营收虽然总盘不大,但1)正向盈利 利润可观 2)中国大陆的渠道渗透还没打开,运营效率也很低,一旦打开,增速潜力很大。
3、拿到了一张进入全球美容品牌圈的重要门票
就像复星买Lanvin,山东如意买Bally,之前在欧美的创始人圈,大家根本没人知道复星是啥,说起买了Lanvin那家,马上就知道了
复星买Lanvin,虽然是个漂亮的烫手山芋,但就当买个know how。否则好的标的,你连上桌出价的资格都没有,人都不带你玩儿。
完美日记的收购脚步不会停下,会继续买买买的,有了Eve Lom这个Case之后,再去敲门,有了曼林家的引荐,完美日记上桌议价能力会强很多。
4、其他附加价值
碎的,就多了
买了Eve Lom的用户,买了能力结构的互补,买了国际营销资源,买了和曼林家的战略同盟...
如果我是完美日记,我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沿着业务协同的生态路径,陆续收购实验室、顶级的原料,包材、营销公司。
越做越大,越大越危险,这些事儿肯定都是要做的。
但这么一来,完美日记的高级人才缺口会蛮大的。
到后来就只能为了人才收购公司,当年BAT也没少干这些事儿,毕竟这年头,在某个领域深度垂直的专才,能成事的人,都去创业了。
完美日记面临的挑战,是所有快速增长阶段的新兴独角兽都会面对的,元气森林也一样。
反过来,Eve Lom卖给完美日记也不吃亏的。
亚太市场的占比注定了大概率只能卖给亚洲买方,而亚洲买方绝大多数价格相对不敏感的后期基金,都没有运营能力。
如果Eve Lom卖给像复星、高瓴、雪湖、红杉这样的买家。。。一言难尽
你看看,山东如意说好了要做中国LVMH呢?结果买Bally新闻稿发得满天飞,钱都付不出。
再看看 刚泰集团、Buccellati 和历峰集团的“三角恋”,算了,我还是不说了,留点口德吧。
对Eve Lom我是很有感情的,第一时间知道Eve Lom的买家,是完美日记的时候,我竟然还挺高兴
坦白说,完美日记的Marketing做得算蛮不错的,团队的国际化视野不差的,创始人也有格局。
(产品质量么,我不是他们的Target,我没有发言权。)
对于完美日记的团队来说,Eve Lom没有大到不知道该怎么下嘴,小盘子好启动,rebranding的空间很大。
总之,从各方各面看,这都是一场双赢的deal。
对于完美日记,我的态度一向都是很open的,眼下的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历史性红利机会,Never ever say never ever ,不要忽视时间的力量。
创始人的战略能力,团队的能力结构,公司的愿景,股东的视野,都是在一路狂奔过程中不停的进化迭代的。
你知道诺基亚曾经是做电缆,做制药,做石油天然气,做军工产业的么?
你知道被苹果手机干垮了的诺基亚,2017年又切换赛道,重回顶流了么?
在手机业务死绝,诺基亚市值缩水90%后,诺基亚通过并购断臂求生,重组了诺西通信,在2017年,以1850亿营收重新杀回顶流,成为了全球第二大通讯设备制造商。
诺基亚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
一家有野心的公司
一家一夜之间失去了全球手机霸主地位,却不甘心躺在每年5亿欧元专利授权业务养老的公司。
一家在身负巨债,被宣告死亡,还敢釜底抽薪,靠过桥融资,强行收购诺西通讯,力挽狂澜的公司。
对于太有野心的公司基因来说,我们此刻所看见的产品形态、赛道、天花板,远远无法限定它未来的想象。
你可以假装努力的样子,
但你假装不了努力的结果。
把一切交给时间,
所有的魔法都在时间里。
皇室专家
调理易孕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