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JP Journal | YENK:俱乐部隐藏我,释放我

JAMPROOF
2024-08-30


与白雪一样,YENK也是勇于在成长中去定义个体身份的人。在本期主题《个体成长与身体边界》的前言中,我们以伯格曼终其一生的童年经验探索为开始,并对两位采访对象提出了“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你都作出了何种改变?”这样的难题。就此,YENK以令人惊叹的真诚给了我们他的答案。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因为矮小、早熟、书呆子气,从小被其他男孩欺负,长大后,他反复做一个噩梦:

被侏儒和小男孩拷打折磨。

 

因为身形瘦削、气质文弱、性格内向,YENK虽没做过噩梦,但在童年的早期,的确受到过一些对他身材和性格的嘲弄。


这样的状况在他到成都读大学后才彻底改变。通过豆瓣,他认识了一帮趣味相投的朋友,这个小群体让他终于可以大方展露自己,开始对自己的酷儿身份感到自信;外来和本土故事中那些勇敢的人也影响了他的成长,从美剧《Will & Grace》和纪录片《姑奶奶》中,他学习了如何接纳自己。

 

他在成都第一次接触了俱乐部文化恰如博尔赫斯找到了小说和诗歌,YENK则通过俱乐部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和和位置。





作为地下文化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俱乐部是一个融合了音乐、灯光、服装、身体感知等各方面的空间,它通过独特的氛围营造使得置身其中的人释放自我、放松社交。柏林、纽约、伦敦,不同城市、不同音乐类型、不同主题活动的俱乐部塑造出了不同的氛围(场)。在这样的“场” 中,穿什么,成为什么样的自己都是个人选择,在YENK看来,俱乐部里的服装既可以是争奇斗艳的,也可以是低调隐藏的。

 

在这里,YENK找到了兴趣的输出口,他做DJ、也是俱乐部活动的策划者,也作为平面视觉团体MENSLIES的二分之一参与到部分活动的视觉输出中。

 

如今,YENK早已接受幼年以来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学会拥抱变化,取悦自己,释放个人的魅力,而不再担心“女性化”和“男性化”的社会成见。如果说他的成长过程仰赖于一个多元、包容的环境,那么现在,他也成为了这个多元世界的一部分。






Q: 作为撰稿人、策划者、设计师和DJ,你偏好什么样的穿衣风格?对你来说,不同的职业是否有不同的着装风格,为什么?

A: 没有固定的偏好。我是个纯粹的视觉动物,觉得哪个品牌或是某种特定风格在当下最吸引我的眼球,我就会尝试穿穿看。

在我们的常识认知里,不同的身份、职业甚至是场景,都会对个人的着装有着不同的规定和要求。但我本人没有很在意这些所谓的规范。可能目前我身上有很多斜杠身份,但严格说来我也是个“无业游民”,所以我现在的心态就是:做自己就好了,穿开心就好了,就像是那句老掉牙却又无比正确的说法:“you are what you wear”。


Q: 你的穿衣风格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A: 从我自己能做决定开始,就一直在变化。我没有去究其原因,我只是大方地接纳这些变化。变化,是我尤其喜欢的一种状态,无论在何种领域里。幸好年过三十的我还在变化,这是一件好事。





Q: 从这些变化说起,在对个人身体认识的过程中,你都经历了怎样的认知转变时刻?

A: 呀……身体。其实,小时候我一直对自己的身体挺自卑的(可能现在或多或少也存在着)。可能是基因使然,我从小一直都特别瘦,瘦骨嶙峋的那种(我很少有见过比我还瘦的人)。上学的时候,难免也经受过一些来自身边的 body shame,所以我对自己的身体一直都不太自信。但好在,衣能蔽体。小时候,衣服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掩盖一些自己身体上的“缺陷”,比如我很少穿短袖,短裤一定要过膝……当然,衣物也不仅仅是蔽体而已,它承载了个人意志与审美的表达。我对自己身体的自信的建立,或多或少也是通过衣物的修饰来实现的吧。至少对年轻的时候的我来说,可能身型不甚完美,但至少在着装审美上能扳回一城吧(而且就以前的大环境来说,服装产业对瘦子还是相对友好一些)。





Q: 你个人的性别意识是如何形成的,是否遭遇过外界对你的恶意评价,这时候你是如何自我认知的?

A: 太多了吧,因为身形瘦削、气质文弱、性格内向,到18岁以前我应该都是在他人的洪水猛兽中走过来,这其中包括同学、亲戚,甚至是父母。至于建立自我认知,得要感谢互联网的普及。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互联网就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在那里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找到了同类,发现了兴趣,发挥了所长,得到了太多的帮助和成长。(当然,那个时候的互联网和现在乌泱泱的社交网络是万万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我开始真正地展露自己,对自己的酷儿身份感到自信,应该是上大学之后。那个时候,通过豆瓣认识了一帮趣味相投的朋友。那个小群体,塑造了现在的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一帮人窝在出租屋的沙发里看《Will & Grace》的情景。当时的我深深着迷于剧里面描绘出来的情景:剧中人物身上睿智、风趣和善良的特质,好友之间亲密而坦诚的关系,纽约城自由包容的风气。这个剧肯定在我内心埋下了种子,关于如何接纳自我,如何成为更好的人。


Q: 身体的自信对许多人来说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你个人的经验中,可以给出什么样的建议?

A: 没时间自怨自艾了,多多关爱自己。然后,尽情地释放自己的魅力吧,无论你是什么样子,你总会遇到爱你的那群人。好像有点太鸡汤了,但是这是真理啊朋友们!



/诞生于孤独的漆黑清晨/
廓形落肩西装  
MINERAL BLACK  黑矿石 ·  Size L







Q: 俱乐部的环境中你会如何选择着装?其他来到这里的年轻人呢?

A: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者是不同的心情状态下,都会有不同的着装选择。上大学那阵,总是披上自己认为最酷、最靓、最与众不同的“战袍”,去舞池里寻求认同、满足虚荣。后来,(难免)受到柏林俱乐部场景的影响,开始穿一些黑白灰色系的基本款或功能性服装。现在,我自己跟俱乐部的关系可能更紧密,或者说更多维度了,所以着装真的全看当下的mood。如果去的是一场大家都争奇斗艳的 Drag Show,那么我可能还是会穿得更夸张一些,趁这个机会,在装扮的助力下,释放一些平时没机会释放的女性特质。如果当晚我是去放歌或者是作为 promoter,我还是尽量以简单舒适为原则,将关注点放到那些更需要我注意的地方。当然,这个原则的绝对前提还是得好看,得自己觉得好看。不用那么用力,取悦自己就够了。有一句忘了是哪里看来的话,一直作为我的clubbing座右铭:年轻人们去俱乐部里跳舞,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将自己隐藏在人群里。我觉得大部分因为喜欢音乐而来到俱乐部的年轻人,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吧,除了那些动机不纯的心怀鬼胎者。





Q: 你观察过那些在俱乐部中舞蹈的年轻人吗?当他们不说话只是用身体表达情感的时候,你在现场会如何用音乐与他们互动?

A: 如果是作为 raver 去到一场活动的话,我一般就是充耳不闻身外事,一心只跳自己的舞步,蹦迪就是我的“贤者时间”。但如果作为 DJ/promoter 的话,我不得不会关注当晚的人群构成。我会被那些在那一刻沉醉在音乐中、自由做自己的人所吸引,没有惺惺作态,也没有商务社交。我一般不会去打扰他们,只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递上一个打火机或是一杯酒。


Q: 作为潮流和青年文化中的一员,你如何看“酷孩子”和“亚x”这些近年的流行词?你如何看当下青年人的叛逆、孤独和归属感?

A: “亚x”这个词最近的提及率真的太高了,我觉得这太好不过了,至少让公众有机会了解到有这些亚里亚气的东西的存在。尤其是最近,当那些真正的“亚x”也开始频繁使用这些词汇来自我打趣的时候。“亚x”并非某一类人或某一种另类风格,它应该是一种层出不穷的状态,是不断冲撞、汇入大海的汹涌支流,让这个趋同的世界至少没那么单调。





下一篇推文,我们邀请到人类学者富晓星来谈论服装与身体、服装与性别、自我和他者眼中的性感、服装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等等主题,试图提供一些对个体成长中设计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角度的思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JAMPROOF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