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谭伯玑热心家乡教育事业 | 江高镇民间故事

欢迎关注☞ 美好江高
2024-11-26


江高镇民间故事谭伯玑热心家乡教育事业

谭伯玑,江村村谭家人,为人勤奋好学、忠厚谦虚,深得孙中山先生重视。他深知教育兴邦之道,与乡亲父老一致决议成立江村学校,这是江高地区第一间新式学校,开禺北教育先河,积极推动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谭伯玑的故事

↓↓






谭伯玑(1873-1936)原名谭景枢,宇伯玑,号礼昭,江村村谭家人。谭伯玑自幼在私塾读书,由于刻苦好学,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造诣很深,后来参加应考乡试,被选为清朝秀才,因家无祖业,以教书为生。1914年,经友人介绍,谭伯玑到广州市政府任秘书,由于古文基础深厚,工作积极负责,市府中呈文书信,公文往来,应付自如,况且为人忠厚,谦虚谨慎,深得上司赏识和同事爱戴。1917年,调任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局长,1920年调任广州铁路局总务处处长,在铁路局总务处处长任内,先后两次陪同孙中山先生到江村视察,深得孙中山先生重视。(推荐阅读:孙中山先生到江村慰劳军民孙中山先生到江村检阅湘军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谭伯玑身任局长多年,亲身体会到官场的黑暗和对时局的失望,萌发出教育兴邦、商业富强的思想,就毅然辞官返回家乡,同好友张道兴、周棠、陈兴汉等以股价形式,在广州六二三路成立商铺均和安,经营柴、炭、粮、油等民生必需品,由于经营只是以利民为指导思想,而且管理有方,生意十分兴隆,不久扩充业务,新办置中和商店,生意蒸蒸日上。


谭伯玑在商业方面取得成功之后,首先考虑在家乡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通过教育教学,实现教育兴邦之道。他深知办学必须得到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于是他在百忙中抽身回到江村,在“觉庐”(江村乡公所)召集村中父老及知名人士进行磋商,他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说明禺北地区文化缺乏,强调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以旧式私塾和新式学堂加以对比,说明新式学堂的必要性,使在座的乡亲深受感动,一致决议成立江村学校,并推谭伯玑为名誉校长,以世德堂为校址。这是江高地区第一间新式学校,开禺北教育先河。


1929年前后,广东出现严重的经济萧条,谭伯玑所经营的两间商店先后倒闭,全家迁回江村。此时学校已由乡办改为公办,改为江村乡第一中心小学,属番禺县教育局领导。县教育局得知谭伯玑在家乡闲居,聘任他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谭伯玑为推广英语教学,又创办中英补习学校,属私立试验学校性质,规模不大,只收30多名学生。当年他已年老,且健康日差,但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仍然奋斗不息。


除积极办学外,谭伯玑还想方设法鼓励乡人多读书,他建议乡公所,凡是乡中子弟考上大学,太公给予一份数量较大的奖学金外,同时在清明节太公分猪肉时,大学生分三份,高中生分两份,得到大家的赞同,大大提高了青年读书的积极性。


谭伯玑对乡亲的生活十分关心,对生活特别困难的,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尽量帮忙。谭伯玑还有一种优秀品质,就是勇敢的爱国精神。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全国各地掀起为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而举行的抵制日货的抗议运动,谭伯玑愤怒地在江村合族祠的围墙上写上“抵制日货”四个大字,使汉奸特务视谭伯玑为眼中钉。


1936年12月,谭伯玑因患糖尿病逝世,终年63岁。谭伯玑一生,生活简朴,教育子女以礼待人,以学为尚,助人为乐,做了不少对社会有益的事,给乡亲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END

“江高镇民间故事”系列推荐阅读



人物传说:伍观淇  周日新  江源  江履祥  谭逸群 徐肇开 王炳麟 林举日 祝巡检 江化龙 江凯 江广材 胡敏强 罗昭亮 周汝钧 
军事传说:“江高之役”抗击日军 江高人民英勇抗英 天地会李文茂在江村设大本营 孙中山先生到江村慰劳军民 孙中山先生到江村检阅湘军
神话传说:茅山鸭大仙  求雨莫如蛀穿天  大田异人章进的传说(一)(二)(三)
风俗传说:迎春花市  春节  舞狮子 神诞 
地方传说:普惠医院 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 石华书院 沙溪码头 沙溪古民居 骑楼老街 松园博物馆 卢氏落地神山开基 《八旗直东会馆》 “会唱歌”的博物馆 南岗村的由来 城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禺北民众抗日纪念亭 
物产传说广式老婆饼制作技艺 广式马蹄糕制作技艺
宗祠传说:卢氏大宗祠 周氏大宗祠 邝氏宗祠 江氏大宗祠
审定:滕彦彦编辑:陈梦莹来源:《江高镇地方志》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分享到朋友圈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好江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