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之五,亲子关系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听书
方便、简单,随时随地听!
◆◆◆◆
▼
在上一集中,我们分享到了父母关系对孩子产生的深层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我们提到了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6 岁到8 岁之后,情感上儿子归到父亲那里去、女儿归到母亲那里去。
在本集中,我将从亲子关系背后的系统动力来做详细的剖析。
我们知道,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其人生成长历程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对于男孩而言,如果完全由母亲带大,而在情感上归依不到父亲那里去,那么他就会缺少阳刚的一面,缺少男人的气魄。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些男孩子说话女里女气,同学中说他是娘娘腔,他就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而这种耻笑就会给他带来自卑,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加剧他心理不健康,再进一步到发展下去,有可能他以后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产生相当大的障碍。反之,女孩子也是这样。
有位女士告诉我:“哎呀,为什么我就是不想跟我同年龄的人交朋友呢?我就想看到年龄比我大的,虽然人家是有妇之夫了,但我就想跟他去。”但是理智告诉她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也有一些中学生恋老师,女孩子恋男老师,男孩子恋女老师,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更具吸引那些少男少女。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一个14 岁的女孩早恋,恋的就是她的班主任。她的母亲告诉我: “这个班主任长得也一般,瘦瘦小小的,谈不上什么英俊,为什么孩子就这么恋他?”后来我让这个女学生来到我的工作室,我跟她做了一下家族系统排列。在这个排列中,我们看到这个女孩子对她的父亲相当排斥。各位,没有任何个孩子在心理层面的深处是排斥自己的父亲的,这个孩子如此排斥她的父亲,心理就会产生一个空缺:一方面内心深处是强烈要得到父亲的爱,二方面在现实的表现中却是排斥父亲。那她会怎么来做呢? 她会把对父亲的渴望转嫁到另外一个男性的身上。后来我见到了她的父亲,我了解到,这个父亲是一个很爱打麻将的人,从小就喜欢打麻将,结了婚以后也成天打麻兴,以这个孩子从小就没有感觉到父亲对
至于这个孩子降生的时候也跑去打麻将。自己的一份爱,而号亲给她的教导也是父亲不爱地、不爱这个家。她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别的孩子,不论是年龄大的孩子,还是自己的老师,如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她父亲的一些特质的时候,就会把这个孩子给吸引走。孩子恋老师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作为母亲,一定要让孩子六岁之前,在情感上去接受到父亲的爱。作为父亲,要在孩子6 岁之前要大量的抱孩子,每天都要抱孩子,如果这个孩子是女儿,会有助于女儿,她的身材会长得比较好。同样,作为母亲要对儿子有很多的拥抱。我们讲的这个拥抱不是说搂着睡觉,而是你见到孩子很兴奋,上来就去举一举、抱一抱,孩子从幼儿园一回来,上去就抱着,先转他两圈。这样,男孩在6 岁之前和母亲有很好地一个接触,女儿在6 岁之前和父亲有很好的很好的情感联系。
女儿在6-8 岁之后要把情感归依母亲这里来。那如何来归? 最重要的就是,一方面是让母亲更多地帶女儿; 更重要的一方面,父亲要在女儿面前有意无意地称赞自己的妻子,来表达对妻子的那份爱,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达,女儿的情感就会从父亲身上转移到母亲身上,这样就会让女儿在柔美、母性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女性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她的母性情怀。今天有很多女性结了婚不愿意带孩子,好像对孩子没有感觉,这是因为她缺乏母性情怀。之所以缺乏母性情怀,是因为她在6-8 岁之后跟母亲没有建立非常好的感情连结,没有把情感转移过来。同样,我们也会看到,一些男性也缺乏父爱,结了婚、成了家、有了孩子,依然对家庭的责任感比较淡漠,对社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缺乏关注度,原因是在他8 岁之后跟父亲的情感少了这份联系。
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讲,父亲起到的作用,就是让这个孩子对社会有更多的观察、更多的关注,对人生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有更多的思考。一句话,父亲是给孩子以宏大的、高远的、目标性的人生使命和责任感方面的示范和教导,父亲的重点在这里,无论是对儿子还是对女儿。而母亲对孩子,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重点是培养孩子柔性的一面、与人沟通的一面、慈爱的一面、温顺的一面、关怀他人照顾他人的一面、与人打交道的这一面、情绪管理的这一面。在家族系统背后的动力上面,父母分工是不同的。
在上一集中提到过,一个家庭里面,如果母亲是很强势的,而父亲是比较弱势的,母亲在社会中很有影响力、很有地位,对社会的关注度很高,而丈夫呢,却是家庭主男,对社会的关注度反而缺乏,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母亲要想影响自已的孩子,就必须要通过父亲。这是一个系统动力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在座的伙伴都会了解到其实在讲什么,西方有很多心理学大师剖析过《西游记》背后的心理动因。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部作品,如果能够长时期的深人普通大众的心灵,一定是它在心理层面、在潜意识层面回答了我们人生中的一些问题。《西游记》表面上是讲了一个猴子一一孙悟空如何战天斗地成功成佛的故事,而实质上它是讲一个人是如何成长的,讲的一个家族系统。孙悟空是代表儿子,如来佛是代表父亲,观音菩萨是代表母亲。读过《西游记》的伙伴仔细体会:我们从来没把如来佛当作过敌人,虽然他把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这其中也有一份对抗,这是儿子对父亲有一份对抗。我们在座的男性朋友来体会,童年时期你对父亲有过一份依赖,然后会有过一份对抗,然而并不是把他当敌人,只是想去挑战一下父亲。正如孙悟空去挑战如来,而这个如来、这个父亲的威力是很大的。那父亲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就是安排他到西天取经,取得父亲成功的地位。所以,我们会看到: 如果父亲在社会上很成功,他就想子承父业。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对孩子要有很好的沟通? 各位,与一百年前比较起来,那个时候的孩子和父亲在一起,从小就看到父亲是怎么建房子的、父亲是怎么做椅子的、父亲是怎么做桌子的,和父亲培养了很好的感情。那么普通的东西,经过父亲的巧手变成了一个个艺术品,这个孩子在心目中对父亲就产生了归依感,就产生了非常积极正面的能量。而今天,父亲在电脑房里工作、在写字楼里工作,孩子与父亲完全隔离,孩子看不到父亲是怎么工作的,父亲也就没法给孩子示范。一个成年人、一个男人,面对社会、面对工作该怎样展现,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做法,父亲和孩子是隔膜的。因此,我们想跟做父亲的、做母亲的交流一下: 有机会要带你的孩子去看看你是如何工作的,让孩子接触你的工作环境,这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让孩子在情感上归依、遵从、赞扬他的母亲,作为母亲来讲,就要面对孩子的父亲去表达那份尊重和爱,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现象:
如果一个母亲带着她的孩子去到飞机场接出差回来的丈夫,当丈夫下了飞机看到妻子和孩子来接他,丈夫内心是什么感觉? 然后我们会看到,这个丈夫会去拥抱谁(假如说他们有拥抱的习惯) ?是先把孩子抱起来,还是先去抱妻子? 那我观察到的,包括我自己曾经都是先去抱孩子。但按照系统的法则,你这个时候应该先去抱妻子,表达了那份思念、那份爱恋,然后再过来抱孩子,那孩子内心深处是洋溢着骄傲、喜悦和安宁。如果首先是抱的孩子,孩子在那片刻是开心的,而内心却带着一份不安和恐惧。
那也有家长讲了:“我已经是离异的家庭了,儿子是我带着,他爸爸在哪里我都不知道,也失去联系了,而我的孩子才10 岁,按照你讲的8 岁以后情感就要归到爸爸那里去,那如何来归?”作为母亲,如何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在情感上归到他父亲那里去,最重要的就是要向你的孩子表达对你丈夫(或者前夫) 的一份感激和尊重,还有爱。离婚的人说:“我当然没有爱了,我有爱我还会跟他离婚?你今天没有爱不代表着当时没有爱,当时没有爱怎么会有结合? 你肯定当初对他的爱,你只要在这个方面不遗余力地去肯定,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最大程度调动孩子归到父亲那里的情感力量。
有学者专门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做了对比和研究。一个是离异的母亲带孩子,一个是死去丈夫的母亲带孩子,叫寡母现象和离异母亲带孩子。研究发现,大部分寡母带的孩子比较容易成才,而离异母亲带的孩子属于问题儿童很多。同样是单身母亲带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我们讲到的系统问题。
寡母,之所以是寡母,是她没有去再找人,是因为她对亡夫有一份深深的思念和怀念,她对丈夫有这样的一份爱。哪怕她是文盲、半文盲、农村妇女,虽然她不懂得什么教育理念,但在训孩子的时候都是这样:“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你死去的爹吗?”在这里,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母亲对父亲的那份深情。而离异母亲带的孩子,为什么往往是问题儿童? 因为之所以要离异,显然是对丈夫有一份抱怨在里面,无论是她主动提出来离异,还是丈夫动提出来离异,总之她都会抱怨丈夫,当她对丈夫有抱怨的时候,就给孩子造成了很深的心理压力,带着这份压力,这个孩子在生活中、行为中就产生种种的困扰和问题。我们在座的所有家长都要高度关注这个大系统、中系统和小系统。
关于亲子关系的动力,我还要强调非常重要的一点: 所有的孩子一生就带着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我是谁,这需要父母给他定位; 第二个是我如何可以活下来,当然也是要靠父母。
因此,所有的孩子,在幼年时期都神话自己的父母。所谓神话自己的父母,是指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如果说父母做的事情不好了,比如说夫妻两个吵架了,这个孩子内心里的心理动力就是,“一定是我不好才导致他们吵架,他们是因为我而吵架的”。
那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父母呢? 的确有。就在前两天,有一对夫妻吵得不可开交,上完课后经过调理,他们又好了。然后他们就告诉我,说他们准备要怀孕,因为男方的父母,也就是这对年轻夫妇的家长告诉他们:“你们有了孩子,就不会这么要闹着离婚了。”他们自己也有这个想法。这是非常可怕的! 大家去体会,如果说夫妻要用“要孩子”来维持婚姻,这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是父母双方感觉到自己没有力量来维持婚姻,要让自己的孩子来帮助自已维持,让孩子来管大人的事情,这就会给孩子在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心理上受到残害,给孩子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让他来承担一些东西。
有一个大学生要退学,他当初高考的时候分数非常好,也考取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校。然而,他不明白的是,自已这么好的学习力,从小就没有让家里人操过这方面的心,为什么上了大学后却考试不及格,第一学期4 门课不及格,第二学期也是。然后他看到班上的风气也不好,活动也搞得不好。只要他挺身而出做一些事情,结果都是失败,总是做不成功,所以他就有很大的压力。通过交流,我了解到: 原来,他在高考完之后,他的父母离婚了。他的父母就是等到孩子考上大学了再来离婚,以便降低对孩子的伤害。在离婚的问题上,母亲比父亲要坚决得多。孩子考到北京一所大学,母亲也就到了北京,而父亲还在乡下。母亲到了北京后,短短几个月就开了公司,很强势的一个母亲。我们大家都能明白,这么强势的一个母亲,父亲就显然比较弱。父亲是一个弱势的失败的父亲,而母亲是一个强势的母亲,作为儿子是要模仿父亲的,他怎么办? 他就要制造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的失败,来表明我和父亲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这种情况在小学生中尤其普遍。这个孩子这么大了,产生这么强烈的心理动因,出乎我的意料。他的父亲前一段时间也过来过,我也见到了他的父亲。的的确确,他的父亲是个酒鬼,在饭桌上他父亲直接要了两瓶酒,自己一个人喝。他儿子一看,立即就抢过来一瓶:“爸爸你不能喝那么多,让我来喝。”这个儿子平时不喝白酒的,偶然只能喝上扎啤酒。大家去体会,父亲受苦,儿子要跟着去受苦。儿子不明白;自己以优秀的成绩报答他的父母,为什么他会也有像父母一样的失败? 对于这一点,我们如何来看动力的因素? 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父母的错,父母是父母的无能,父母是父母的失败,而你如何能够真正帮助到父母,你只有比我做得更好,做得更成功。
最后,我还想分享一个例子。天津市塘沽区的一个家长和孩子到我这里来,那个学生也是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可一上初中,成绩一落千丈。她母亲告诉我,她下岗了,孩子父亲是一个汽车公司的驾驶员,父亲也不成功。父亲和母亲常常给这个孩子说的话就是:“你要好好学习,你看现在竞争压力这么大,不上学没出息,像我们这样没技术、没知识,也没有什么文凭,只能等待下岗了。”他们在用“我的失败”来激励这个孩子,结果很奇妙,孩子会制造一个个的失败来平衡父母的失败。所以,如果你今天不成功,要徽励孩子,不是用你的失败来激励他。你展示你的失败,只会让这个孩子也去制造自己的失败。那如何去做? 这涉及到关于孩子的沟通问题,我们会在其他的环节来谈到。关于亲于关系的背后的系统动力,我们暂时谈到这里。下一集分享《仔细阅读孩子的“说明书”》
●蔡志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把它做到极致,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长按关注,让爱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