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聊了什么?——“博物馆/美术馆如何开展针对视障者的导览和公教活动”在线研讨会 (附完整音频)

D&L ARTS ACCESS
2024-09-02

阅读提示:

今日推送约15700字,

使用各类读屏,听读时间45-60分钟。

低视力伙伴点击右上角菜单中的“调整字体”,

设置文本大小,方便查看


活动海报


2022年8月9日晚8点至10点,Art Access/融艺和浦东碧云美术联合举办了名为“博物馆/美术馆如何开展针对视障者的导览和公教活动”在线直播研讨会,六位嘉宾参与了我们的分享,超过400位观众进入我们的直播间参与互动。上海立达学院学生志愿者团队朱奕辉和庄辛维同学的支持下,我们将本次活动的精彩内容摘录整理分为两次刊发。欢迎大家阅读转发,并继续与我们互动,提出宝贵建议。


谢雯

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品牌总监、策展人和文化制作人

分享主题:

碧云有行,艺术陪伴

今天首先想和大家一起介绍一下碧云美术馆作为一个社区型美术馆,为什么要推动无障碍文化,以及我们期待未来的一些合作和规划,欢迎小伙伴们一起来加入。


其实“碧云有行,艺术陪伴”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我们美术馆,希望以行动实践来去推动无障碍的建设,包括硬件、软件和社区、家庭连接在一起,成为所有人的美术馆。第二层意思就是我们希望艺术能够成为你的良师益友,陪伴你勇敢前行,在你前进和成长的道路中,艺术无障碍将永远地为我们所有的人群提供帮助!

谢雯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屏幕中间是手语翻译老师在做手翻


非常高兴今天这场在线的论坛聚集了国际无障碍艺术领域的重要团体和个人力量,同时,我们分享和交流针对我们文化空间的具体情况和展览内容进行了讨论,所以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美术馆的馆方以及线上的小伙伴都将可以展开一次国际间的案例和经验的一些传播。最后,我们也希望可以创造一个平等和多元性,以及包容的公共文化艺术环境,让所有的群体都能从中受益!



陈晓斌

毕业于华师大心理学专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就职于蓝睛灵公益组织

分享主题:

一、介绍视障者的类型

二、主题分享:艺术与美好生活,我们共同的梦想

三、目前视障者参与文化类艺术欣赏的特点

四、视障者欣赏非听觉类艺术表演或展览时遇到的障碍

五、消除以上障碍的建议

六、向视障者解说视觉类艺术展览时的注意要点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蓝睛灵公益组织的视障工作人员晓斌。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主要负责组织培训和策划。日常生活中,我喜欢音乐和小说,还会涉猎平面的美术展品,各种风格的古今中外建筑,以及音乐剧等,爱好广泛。


我想先从一个视障者的角度,结合我自己的经验,还有身边小伙伴的故事,向大家分享就“视障者与艺术展览”这个主题我所观察到的和一些总结。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视力障碍者的类型。视障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全盲,一类是低视力。全盲的伙伴,在场的健视伙伴们可以尝试闭下眼睛,大家就可以想象到他会是从完全看不到,然后到不同程度的光感,这就是全盲。低视力的伙伴,就是日常可以不用使用盲杖。在阅读、独立出行方面,都是基本可以自己完成的,所以谈到艺术展览,就需要考虑这两类视障人群的有共通的需求,也有不同的一些需求。

晓斌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屏幕中间是手语翻译老师在做手翻

那么作为视力障碍者参观艺术展览,特别是平面的展览会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先从一个小小的故事开始分享。当有一次我们在群里转发了一个信息,就是埃及文物的复刻品的展览针对视障者开放了,我是非常激动,想着要立刻报名参加。因为我对这些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文物,都非常感兴趣。虽然报名的app无障碍支持并不是特别充分,但是必须想办法克服这个障碍和小伙伴一起相约报名参加,去感受这个文化艺术展览。


所以从我自身的例子就可以体会到无论是视障者还是健视者,我们对于艺术与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及追求其实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刚开始可能是通过听觉、视觉或者其它感官,然后我们会综合自己的认知产生情绪和情感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对艺术产生共鸣后,我们会去创作更多的艺术作品,从而去感染更多的人。所以,除了开始,后面我们的感受都是一样。因此无论身体是否有损伤,对于艺术和美好生活,我们都有相同的需求。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欣赏艺术展览、尤其是视觉艺术展览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我可以作为代表之一,我们对这些展览都会很感兴趣,视障者对于展览、歌舞剧等都有广泛的需求;第二,特别针对视觉类的,比如说平面展览以及个别话剧、电影等,我们往往会通过信息转换,比如说将视觉信息转换为听觉或者触觉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展品的内容。我们还参与过非视觉摄影展,就是视障者拍的作品通过盲文点的突起就能让视障者不是通过听觉,而是用触觉在脑海中形成这个图片的形象,可以达到无障碍了解作品的状态;第三个特点是健视者与视障者的爱好分布也大致相似,比如有一些小伙伴对体育特别感兴趣,而对美术音乐等方面并不是特别关注。第四个特点,由于目前无障碍设施还有引导方面相对比较欠缺,特别对于视觉性展览,全盲的视障者独立的参观会遇到障碍,积极性也较弱。

晓斌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屏幕中间是手语翻译老师在做手翻


主要的障碍体现在四方面:第一,缺少有效的无障碍解说;第二,缺乏一些必要的无障碍引导。很多艺术馆和美术馆都特别大,通常没有铺设盲道,如果视障者或低视力者出行,在场馆内会碰到出行障碍;第三,获取信息渠道的缺失。第四,一些电子客户端也会碰到障碍,视障者会遇到独立订票和预约的障碍。以上这四个方面的障碍主要来自外部环境,还有主办方和公众对于视障者缺乏了解造成的障碍。


同时对于视障者来说,障碍来自有些小伙伴因为没有感受过这些展览,就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这些艺术作品。即使视障者了解到这些信息,但因为视障者在学校里上学时并没有美术课,所以对于艺术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概念缺乏系统的了解,也影响了大家培养对于这些视觉类展品的欣赏和兴趣。还有一些客观的原因,比如从事按摩工作的视障伙伴,他们很多每个月可能只有两天或者四天休息,还有出行和费用等障碍。


刚刚提到这些障碍,有没有办法让视障者欣赏到艺术作品。我个人总结了一些建议:首先和最根源的是,主办方和大众需要了解视障者需要了解和欣赏艺术展的需求,了解后就会用心准备,提供无障碍的支持;第二,要有专业系统的无障碍的引导和解说来支持视障者去场馆中体会和了解作品。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不同的活动形式,线上分享会,线上线下结合减少出行障碍了解艺术作品和神奇的故事。再有,还可以组织视障者的讨论,通过微信群社区讨论。目前就有无障碍电影的沟通群,汇集了众多对电影喜欢的视障者,大家可以在里面讨论。


有了这些消除障碍的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展览参观要有什么注意事项呢?最核心的要点就是要让视障者听到健视者看到的内容,通过各种描述还有支持。第二点,要考虑到全盲和低视力伙伴相同和不同的需求。大的展品对于低视力伙伴来说是模糊的,有些色块,对他们来说听觉和触觉是非常重要的了解作品的形式。唯一的区别就是,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给予低视力伙伴适当的靠近和近距离观察的机会。


相通的解说词撰写的一个总体思路,我总结下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具体描写这些作品的客观属性,大小、形状、颜色、内容等;其次,作品客观属性再延伸,比如有关艺术家的个人信息介绍,艺术作品风格和奇闻异事的介绍。我个人就花了很多时间去搜索关于《最后的晚餐》这幅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非常开心,感觉我就与这幅世界名画有了交流,融入到了内心之中。也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美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说黄金比例等;最后一个层次可能是更扩散的就是大家希望的收获,就是这些作品有哪些引申的意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会受到哪些启发?是不是可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融入这些感悟。这就是欣赏艺术作品能够给每个人带来的收获。


落实到如何具体地去描述一个作品的客观属性,我们这里也有一些比较细节地推荐:首先,描述要精准、明确和简洁,比如方位性的物品位置要有明确的描述,这样视障者就能形成一些概念。精确指的是对于大的事物进行精准描述,例如“这是一幅2米×1.2米的竖着放着的画,有一个宽一点的、褐色的边框”,这样视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就能更加丰富自己对于作品的感受,综合想象出这副作品的客观属性,再通过解说员的引导去理解这副作品和内涵,还有发散性的感悟。我想这就是视障者和非视障者共同参观艺术展览时的一个最完好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感悟生活,为我们的内心注入新的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



张珂

计算机专业,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专员、科创实验室负责人。

分享主题:

文博场馆无障碍服务常态化探索

从国内外的无障碍建设、开展无障碍导赏活动以及通过技术手段赋能无障碍服务三方面做本次分享

首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怎么会关注到这个领域的,这也是一次萍水相逢。有一次乘地铁,在13号线世博会博物馆站,正好和一位盲人姑娘一起出站,了解到她是在我们博物馆附近的一个黑暗体验馆上班,然后我们就相约去这个体验馆进行一次体验。在黑暗的环境中是那个体验馆当中是非常非常黑,一点光都看不到。但是我却感觉相当的安全,因为我们的引导员是一位我们的盲人朋友。所以我在想着我们的普通场馆、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经过这次体验之后,让我开始关注到这个领域。


今天也想从三方面来说一下国内外的无障碍建设。目前我们世博馆的无障碍服务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地方?我先来说说我们这座城市——上海。其实一座城市的文明化程度,和无障碍建设程度是密不可分的。


上海的无障碍建设

先来说说我们居住的城市上海,每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都跟这个城市的无障碍建设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城市的无障碍基础设施、文化服务和法律法规等来判定我们的无障碍服务做了哪些,做得好不好。我们可以看到左边那幅图是浙江省残联体验上海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中间那幅图是陆家嘴的空中走廊盲道,这个盲道不仅建设得比较好,符合规范,还非常美观。还有上海的轨道交通,各条线路都有无障碍卫生间。

张珂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有关上海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再说说我们的文化服务,比如有针对盲人的无障碍观影。上影厂为我们的盲人朋友捐赠无障碍观影设备,上海目前有21家的商业影院也可以提供无障碍观影服务。
国内外有关无障碍的法律法规和博物馆无障碍导览案例
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说说上海。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门针对建筑物做了无障碍设计的定制。从1851年以来,我们在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立了残疾人展馆“生命阳光馆”,主旨是消除歧视,摆脱贫困,关爱生命,共享阳光。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现场和我们的听障志愿者交流。当时我们场馆里的引导员和接待员都是残疾人志愿者。
再看看国外,美国在1973年通过了这个法例然后带动了整个社会满足残障人士需求,也带动了博物馆这些文化机构开始把无障碍建设纳入我们的考量。英国是在2010年推行的《平等法》,使得很多博物馆开始关注特殊人群的需求。日本是在2016年推行了《残疾人歧视消除法》,让残疾人勇于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美国的史密森学会对于自闭症的孩子提早开放,在早上6、7点提早开开馆,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参展环境。史密森学会下面的美术馆还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再来说说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他们专门设为一个常设展厅,名为“假如你不能的”,让我们正常的孩童体验残障人群的日常生活。还有我非常喜欢的泰特美术馆,在他们的官网上,专门有一个无障碍设施篇,特别里边有一条是我们的导盲犬的饮水点。包括工作人员的有哪些服务都在网页上有显示。
卢浮宫提供可触摸地图,不仅给特殊人群,也给我们很多非法语地区的游客提供使用。卢浮宫有一个特殊展馆,是面向小朋友特殊展馆,这个展馆当中的设置了盲道,手扶栏杆,还有低位展台可以供我们的小朋友使用。在特殊展馆里呢,也配置了我们的盲文手册,他们把每一件的展品都放进了这本手册,给我们特殊孩子还有家长,可以自行参观,可以体验查阅。

张珂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卢浮宫里展馆里的盲道


日本的江户东京博物馆就专门为视听障观众准备了声音解说和可触摸的展品,展板上都有盲文和盲文的说明书。

我们再看看国内的各大展馆,在2016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推动了文化机构关注残障群体的需求。比如南京博物院是我们国内最早的一家专门为特殊人群提供专门的常展厅的一个博物馆。它专门建设了一个特殊展厅,当中有很多设施设备,是供我们的特殊人群使用的。再比如说我们上海博物馆在2019年年底推出一个的“浮槎于海”临展。在展馆的出口处,有五件复制品可以供我们的视障人士触摸,并且它的导览指示牌也是带有盲文的。还有宁波博物馆,每个月有一天为我们的特殊人群提供导览服务。金沙博物馆也开发了一款手语的导览小程序,里面的手语翻译就是金沙博物馆的馆员。


目前我们国家只有一些较大型的博物馆为特殊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还是通过专题展览和活动等形式展开的。跟国外的同行相比,内容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在无障碍参观常态化、全展区的无障碍导览以及无障碍信息建设方便不足。



世博会博物馆的无障碍建设
环境无障碍来说,在筹建阶段,我们通过BIM建筑模型信息化的手段,对可能造成的物理上的空间不便进行了优化。在运营阶段,我们设置了绿色通道、无障碍电梯、休息区、母婴室等供特殊需要人群使用。BIM应用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就是通过数字化的建造手段,把可能造成的参观过程中的不便,把这些比如说一些小的撞角,上下扶梯可能的碰撞点进行修正,在建设期间就为无障碍的硬件建设打好了基础。其次就是我们的运营设施和服务,包括一些绿色通道、无障碍电梯、轮椅租赁、手杖租赁,和我们的无障碍服务等等。
第二点,信息无障碍。我们在2019年推出了一款智慧世博馆小程序,整体采用了轻量化去客户端的方式,不用装APP。我们观众只需要打开手机,就可以在展厅内边走边聆听讲解,并且为特殊需要人群定制了视觉辅助导览模式,方便盲人及视力不佳的游客使用。

张珂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世博会博物馆的“智慧世博馆“小程序


在来看看”智慧世博馆“从哪几个方面开始开发建设的?首先要和场景结合,我们也是从场景和用户画像出发,在开发导览的时候,将视障人群如何使用手机辅具纳入考量,解决他们游览博物馆的痛点。在信息技术层面上我们优化了初始的界面,增加了欢迎词,开发了视觉辅助导览模式,可以一键切换至无障碍导览,包括我们的盲人朋友在使用我们这款小程序的时候,第二次进入它会记录到他的使用习惯,自动切换至无障碍导览。
张珂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有关世博会博物馆的信息无障碍建设
内容层面,我们使用了口述影像——把看到的全部说出来。我们编写了很多讲解词,重新运用口述影像方式进行了录制。包括我们馆内的还有很多展品,是可以触摸感受的。这是跟其他博物馆可能不太一样的地方,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可以让体验感官更加真实。我们也在开发小程序前和盲人朋友进行了多次交流,进行了调研,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比如第一个问题:如何进入这个导览界面?第二,卫生间在哪里?第三,希望讲解的声音要优美;第四,希望展品可阅读;第五,可以边听便触摸边感受。
所以,我们用小程序代替了传统的APP,零负担,不需要下载和安装;技术上,我们用蓝牙定位技术,边走边听,无需操作,自动切换。界面的设计上,我们抛开了一些对于美观的要求,方便盲人和低视力朋友可以看到这个界面,进来就有弹窗,避免在设计中“文字转曲线”,尽量让手机可阅读我们还定制了视觉辅助导览模式,可以一键切换到无障碍导览,增加了进入的语音提示。我们也特意在每个卫生间安装可以触发的自动播报系统,可以提示我们的使用者卫生间在哪里。
我们还对产品内容进行了口述影像的二次编写,将我们的200多件展品介绍进行了二次编写和重构,尽量符合我们特殊人群的日常使用习惯,把看见的说出来,把展品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
张珂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有关世博会博物馆展品解说词的二次修改
因为我们大多数博物馆美术馆都是封闭的展览空间和展品,可能对于视障朋友不太友好。建议博物馆、美术馆能否有一些开放式的展台啊,可以让盲人朋友可以触手可及。并且可以有一些3D打印的物品可以让盲人朋友能有较真实的体验和感知体验,也可以开放部分展品可触摸。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好的结合点。


张珂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有关世博会博物馆展品解说词的二次修改


态度无障碍,我觉得这是在无障碍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充分考虑群体的建议。如果场馆方有能力的话,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像我们馆的话,我们的志愿服务是为我们特殊群体提供讲解岗位的,我们也有我们的特殊人群来为我们健全人群提供讲解服务。打破固有的认知,消除偏见,聆听残障人群发出的声音是态度无障碍的基础和关键。


我很愿意和大家展开讨论,看看博物馆还能在无障碍哪些地方继续提升,包括环境设施、手语导览、盲文导示、志愿服务培训、人员培训等。以及我们文博行业能再做哪些无障碍方面的推广?我想的是应该可以在一些理念上做推广,包括能不能设立相关的行业专委会,包括我们博物馆每两年都会进行博物馆评级,能不能相把相关的这个无障碍设施建设,包括服务能加入这个评级标准当中,让它的占比分数更高一些,让每个馆都重视。我们的无障碍探索,能否把无障碍信息化、常态化建设等方面放进各个展馆的规划中,包括十四五建设。还需要构建更多的多方连接,比如喜马拉雅小宇宙等等,很多视障人士在上面开播客,这些都是一些很好的尝试。


最后,我觉得技术只是观念的一种表征,本质在于意识和态度的尊重。残障人群需要社会的接纳和尊重,而不是过度的关怀和同情。博物馆需要提供友善的态度,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提供恰当的帮助,让特殊群体能够常常走进博物馆,真正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韩冬雪

译迩科技&番石榴文化创始人

无障碍文娱项目发起人、制作人


分享主题:

无障碍助力多感官沉浸式艺术体验

中国大约有八千五百万的障碍群体,除了视听力障碍,还有肢体障碍和一些心智的障碍。但是无论是怎样的一个类型的人群,他们跟我们健全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依然希望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地球,知道这个世界上都有什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的事情,同样他们也希望借助文化娱乐,这样的一些独特的方式来去提高他们的生活的品质和体验,也会借助着各种不同的方式融入社会,能够交到在不同地方的朋友,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的职业背景等等。他们和我们一样,要追求幸福生活,我个人觉得碧云美术馆就特别棒,能把这些需求串联起来,视障朋友不仅获取知识、满足文化需求,同时又认识很多朋友。


那我们如何能够让这些有障碍的朋友们获取完成的生活和艺术体验呢?我们可以通过符号转换这样一个基本的破除无障碍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截图,就是把视觉符号变成声音符号,再把声音符号转化为视觉符号。


冬雪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试听互换破除障碍


视听符号转化的背后,尤其对于文化场馆来说,我们可以利用沉浸式的体验,声光电的方法,强调和空间的关系。对于视障伙伴,我们用声音的方式,对于听障伙伴我们可以用灯光、光线等来帮助他们突破信息的缺失,拓展认知的边界,同时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了解创作者和策展人想要传递的信息。


我们做无障碍的内容加工,其实也有艺术创作的部分,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我在想我们可以如何利用自身在无障碍内容制作解说上的专业知识为场馆开展活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建议呢?比如说充分利用我们的触觉、嗅觉、味觉等等这一些列感觉和我们的活动相结合。例如画面中的女孩在触摸荷叶,如果它的现场还有柔美的音乐、溪水声、甚至蛙叫,荷花淡淡的清香等等,就能够让所有人更加极致地感受到这个场景带来的体验。


冬雪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多感官体验欣赏文化艺术作品


我们提到的无障碍设计就是通用设计,意思是多感官的体验不仅能够帮助到障碍群体,对于我们普通的观众也是很好的体验。我再借用下左下角这张图,天文馆里有很多可以触摸的星球等等,让大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大小比例和材质的不同。如果我们的一个展览能够让我们的视障伙伴触摸到很多模型,感受到他们的大小和远近,用这样的方式更过地理解物品。其实口述解说就是帮助视障伙伴弥补信息的同时,帮助他们在脑中构建画面。我们在做描述的时候会有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说从大的氛围到小的细节,用这样的方式补充信息。


口述解说的专业性如何在艺术场馆中提升附加价值?基于我个人的理解,视障伙伴很愿意参加这些艺术文化活动,如果我们在现场有相互的交流,了解更多作品背后的信息,提升自己的技术理解和鉴赏力,更多和周围的朋友互动,满足社交需求。在衍生文创产品这一块,视障伙伴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他们会对触摸产品有更多感触和欢迎。我们之前做过一场《山河故人》线下无障碍放映,特意制作了无障碍海报,用3D打印的形式,制作了盲文,把贾樟柯导演的签名做成了突起,让参加活动的小伙伴很兴奋。所以我们场馆也可以考虑开发相关衍生文创产品。


冬雪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多感官体验欣赏文化艺术作品地附加价值


我们开展文化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用科技的办法,能够有很好的一个这样感官的体验,而是让他们真的能够明白这些故事背后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来更多的能够认识美能够理解美。所以这样的一个文化艺术活动真的是身心灵的很好的一个体验,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在这样的一个场域当中,是感受美,认识美,能够让我们的场馆真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娱乐休闲的场所,而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同时也是能够避免说我们只被新鲜的这个感知体验吸引,反倒对作品本身忽视掉了。


其实我们还是要回归到无障碍内容创作就是说要服务于影视内容本身,那我们活动也是一样,就是我们要服务于活动和我们的作品本身,让障碍伙伴们能够通过这个活动有了非常好的体验,最终是能够指向让他们引起艺术的思考和沉淀。但是不是有一个极致的体验,就一定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艺术的沉淀,这其实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


很开心看到博物馆能够看到障碍群体的需求,能够做这样的探索和实践,我也希望和各位老师们有机会一起合作,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丰富多彩地艺术文化生活。


刘清清

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协调人

分享主题:

包容性博物馆学校——以美国为例


大家好,我的视觉描述是:我带着黑色帽子,带着金色的帽子,白色的口罩,穿着黑色的T恤和浅蓝色的牛仔服,谢谢!


我是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教育专业,我现在主要的研究是特殊教育、博物馆教育和神经科学。我有着14年中美的幼儿教特殊教育和博物馆的相关工作经验。


我今天的演讲内容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第一,我的一位盲人朋友的故事;第二,包容性博物馆和学校;第三,史密森学会的介绍;第四,包容性史密森幼儿园的简介;最后是展望未来。


上个月有个很大的新闻就是韦伯望远镜拍摄了首张全彩升空的影像。美国宇航局在发表这个新闻时就在图片边上加了视觉描述。比如说:这是一个蓝色和橙色的色调。星云的云状结构包括了山峦,然后山峰和山谷的外观非常类似于山脉。


给大家介绍一位我的盲人朋友,他的名字是Sina ,他是无障碍顾问、研究员、演讲者和企业家。Sina于 2012 年成立了PAC公司,以支持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世界。他是公认的无障碍和计算机科学专家,拥有多个学位,并继续为学术领域做出贡献。Sina乐于与无障碍领域的同事和不同专业的个人合作,为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设计创新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2012 年作为白宫变革倡导者获得美国总统奥巴马表彰,他的工作使残障用户能够在STEM领域取得成功。2015年,国际无障碍组织认可Sina为数字无障碍领域的新兴领导者。2021年,他成为全世界第一批太空无障碍大使。Sina认为,将无障碍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策略时,它是可持续的,他致力于塑造下一代数字无障碍标准和最佳实践。


刘清清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介绍盲人朋友Sina


Sina和其他11名残障人士被选为第一批进入太空旅行无障碍使命的人。Sina是全盲人士,但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他告诉我他从小到大的教育是不可比拟的。他的爸爸妈妈从小就带他去世界参观博物馆,让他对于无障碍有了更深入的体会,让他获取了很多教育机会,不仅仅是正式的教育机会,还有许多非正式的教育机会,所以Sina才能一直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计算机科学。他还弹了一手好钢琴,给全世界各大机构和博物馆做无障碍咨询。其次,他的老师会通用课程设计。第三就是包容性的环境,最后是很多工作机会。


包容性博物馆


包容性博物馆包括两方面:硬件无障碍和软件无障碍。硬件无障碍就是人性化的需求,软件无障碍就是个性化的需求。那人性化的需求有哪些呢?比如说坡道、盲文无障碍表标识,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家庭洗手间,全性别洗手间。还有刚才张珂提到的服务犬的卫生间和饮水的地方。然后是无障碍的交通,针对视力障碍,我们的硬件无障碍只主要是提供可触摸式的展品标签和地图。数字无障碍指网站和APP的字体大小、颜色、对比度等等,还要考虑到色盲,让后每一张图片都要提供视觉描述。然后是博物馆的辅助科技,例如场馆内有提供路线的app。软件无障碍包括感官地图、感官书包,感官房间,社交叙事、不同类型人群,还有针对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自闭症谱系阅读障碍等的课程和职业培训,然后隐形偏见,博物馆全体员工,例如保安门卫信息台服务人员等的有关多元包容的培训。大体质版本的学习资料,通用学习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软件无障碍来说。下面左边第一张图就是一位视障者在触摸展品。第二张照片是两位老人带着导盲犬触摸展品标签。第三个是导盲犬的洗手间。第四张和第五张就是卢浮宫的阿布扎比博物馆,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个通用设计,不会把视觉障碍群体和其它人群分开,而是大家共用一个标签,都可以看、触摸和闻。


刘清清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介绍包容性博物馆


史密森学会和博物馆学校


史密森学会在华盛顿特区,大多数博物馆都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附近,有国家邮政博物馆,肖像馆,美国历史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非裔文化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印第安裔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还有国家动物园,航空航天博物馆。如果大家对史密森学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下电影Night at Museum的第二部《大战史密森》。


我们的小朋友就在自然历史博物馆上课,图片里有小朋友正在看考古学家清理化石;我们还跟着博物馆里的保安,看他们一天都在做什么,了解他们的工作;埃及考古学家带着器具,正在给孩子们将如何考古。还有我们在学习美国第一夫人的衣服设计和相关品牌;我们还在亚洲美术馆学习印度文化。我还带领小朋友去中国城上课,后面的这个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徐冰的”猴子捞月”,有世界各地不同的猴子,大概有三层楼高,楼下是水潭,猴年的时候我就带孩子们去学习中国文化。


刘清清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介绍博物馆学校教育


这个是我们三岁班的小孩子,当时就拿着一本相当于6岁孩子阅读水平的书坐在我腿上给我读书;还有我们的小朋友每个人拿着一张卡片,他们在国家美术馆里面学习不同云的名字,孩子找到了就会告诉我;我们还在国家肖像馆学习音乐和肖像。下午我们回到了教室,就会教小朋友把学到的东西写成诗歌。我们小朋友学习的地方除了史密森的博物馆之外,还包括国家剧院、国家公园,植物园,白宫,国会等。我们还一起去国会图书馆上课。如果我们有视力障碍的小朋友,我们会带着全体小朋友一起学习盲文。这是马丁路德金图书馆的盲文专区,所有书上面都有盲文的薄膜。这个是盲文的公共交通的小手册,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会学习。


如果我们的班上来了有视力障碍的小朋友,我们就会购买一些关于视力障碍的书或者导盲犬的书,然后全体的老师,学生,员工都会学习这个盲人相关的一些知识,然后还有课程设计跟展览等,比如说这本”it's ok to be different“(你不一样也没有关系),这个书“All Are Welcome",就是我们欢迎所有的学生。然后还有学习盲文的由来,然后学习不同就是让所有的小朋友能够更加包容。


刘清清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介绍博物馆学校


我们全体的老师,学生还有员工,我们还要学习和盲人视力障碍相关的一些礼仪。比如说盲人的要注意些什么礼仪,视力低下的人要注意一些什么礼仪,然后使用服务性动物的人,我们要注意一些什么礼仪,比如说使用服务性动物的人,我们要教小朋友,你不能去摸他们。


美国各个类型的博物馆都会有幼儿园还有小学。包容性博物馆学校还有中学,最有名的是大急流域公共博物馆学校刚刚赢得了一千万美元帮助学校扩建。大家还可以看到纽约的博物馆学校,每个星期孩子们在学校上一部分学,然后在博物馆上一部分学。还有辛辛那提的动植物园,有很优秀的教师团队,孩子们高一高二在学校上学,高三高四就在动植物园上学。然后这个老师我在图中标出,他有教育硕士和特殊教育两个学学位。如果班里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的话,他是可以给特殊需要孩子做课程设计的。

刘清清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介绍包容性博物馆学校


当然除了博物馆学校这种包容性的博物馆、学校外,美国还有专门的盲人学校,也是为视力障碍的小朋友提供学习的场所。截止2022年,美国大概有50多所博物馆学校。


展望未来


两星期前,我参加美国博物馆联盟的会议,提到截止2040年,美国将会有2132所博物馆学校,平均每年兴建115个博物馆学校。国内目前有一个以史密森幼儿园为模型的博物馆幼儿园叫做呼和浩特老牛儿童探索博物馆,上个月还举办了一些针对盲人家庭的一些活动。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是包容性的展览。小朋友可以带着眼罩去触摸,成人也可以带着眼罩去触摸去感受。就这样一个包容性展览,我们的小朋友从小就可以接触这种包容性的展览,然后可以培养同理心后,等他们长大后也会对视力障碍人群更加包容。


刘清清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介绍包容性展览,展望未来


我希望我们的博物馆是点亮孩子们心灵火花的那部分。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学习。所有儿童都有巨大的潜力,当所有人都被看到被重视,让他们的声音都被听到的时候,世界会变得更充满活力。然后最后是多元是现实,包容是一种选择。


许梦辰

旅居美国的艺术工作者

分享主题:

基于对话的视障融合导览——以碧云美术馆两展览为例


大家好,我是许梦辰,是一名艺术从业者,目前住在加拿大温哥华地区。我是圆脸的女生,留着男孩子一样的寸头,同时戴着粉红色边框眼镜,穿着蓝色夹克的上衣。我接触无障碍这个领域有八年的时间了,曾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视障观众设计教育项目,包括现场的口述导览和提前录制的语音导览。


在之前的融艺TALK分享中我介绍了自己进入这个领域的缘起和不同艺术场景下的无障碍导览方式。那次的分享后,融艺的丹丹找到我,提到会和碧云美术馆合作视障导览。我们在电话沟通中就分析了每个展览的特点,作品的内容和现场的环境,当时就碰撞出了很多火花。我后来在想这个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因为这两个展览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我到现在都没有去过现场。我现在就是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等信息来了解整个展览的过程,这其实就是一个无障碍导览员的工作过程。


所以我想在今天的分享里把关注点放在具体的展览和作品上,让大家看到我会关注哪个方面的信息,我会问哪些问题,我的脑回路是怎么样的?与此同时,我也希望邀请在座的嘉宾和现场的观众一起加入。因为我觉得所有的导览归根到底就是人和人的交流,无论是不是无障碍,其实100个导览员就应该做出100中导览。导览员的兴趣点都不一样,只有在导览员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之后,观众才能被这种热情所感染,从而真正地进入作品,进入到展览里。同时,100个观众也应该得100种导览因为每个观众的信息点也不一样。尤其对于视障观众来说,比如有些观众是全盲,有些观众是弱视,那在描述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哪些信息是必要的,哪些信息可以简略带过。而有些观众是先天眼盲,有些是后天,所以在描述一些,比如说视觉领域特有的信息的时候,就要考虑你所用的词对你的观众来说,是否有效。


当然我所描述的是一个非常理想化情况,因为做这种比较有针对性,甚至是一对一的导览服务,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美术馆通常希望说可以,写出一篇成型的导览词,或者录制出一份完整的语音导览,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标准化的版本用到不同的场景里。但说到底其实标准应该也是建立在个人差异的基础上的所以同样的一个标准化的导览,也应该是一个集思广益的的过程。


所以今天我想邀请大家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对于视障的观众来说,欢迎大家在对话框写出反馈,告诉我们你的想法,哪方面想多听点,哪里讲得太繁琐,哪些用词应该更准确。对于非视障的观众来说,你也可以把自己放在视障者的角色上,像晓斌老师之前建议的那样,把眼睛闭上,屏幕关上,把精力集中在听觉上,去想象这个画面。


好,我们现在试一下。现在的屏幕上我放了碧云美术馆展出的刘毅作品中其中的一个空间图。通常在进入展厅之前,描述就已经开始了,比如从门口集合的地方进来,是不是经过一个长的一个走廊或者经过一个空旷的大厅,从那样的一个环境进入到这个空间里面的时候,你的身体感受是什么?就是感觉突然特别的亮堂的,还是光线子一下子就变暗啊?房顶是高是低啊,地板是木头的还是水泥的?这些描述都可以融入到这个走的过程里面。那因为今天我们在线上直播,时间确实有限,我们就先跳过这个部分,直接进入到这个展厅里的一面墙。

许梦辰分享环节的屏幕截屏,口述讲解刘毅个展作品


这面墙跟我们通常进入美术馆看到的白墙不一样,它上面是一幅壁画。这个壁画大概可以横向分成三个部分。最上面是蓝色的天空,中间是绿色的草坪,底下是灰色的河流或者马路,那草坪从左到右呈现出一个上坡的趋势在这个坡上种着十几棵的树,就像自然界里的树林一样,错落有致地排。它们的颜色跟我们的现实中的树不太一样,树干和树枝不是棕色的,而是以淡淡的粉色,黄色和蓝色为主,树干上面也没有树叶。最右侧是四五个正在下坡行走的人,他们衣着的颜色跟树的颜色很像。远处看几乎可以和树融为一体了。整体给人感觉是一个城市公园里面的场景,有树林、草坪,也有人在其中行走。


在这个壁画上面挂着几幅长方形的画。画面的主题也是树,它们的位置就像壁画里面的树一样,错落有致的排列在这个草坪上面,也是五颜六色的,跟背景融为一体。美术馆里我们通常看到的墙壁都是白色的,所以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放在墙壁上的绘画,但这面墙它本身的这个公园的场景跟绘画作品里面树的形象刚好搭配上了,所以从远处看起来好像是一幅完整的、巨大的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画中画的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实际上是在挑战我们固有的一些观看习惯。比如说我们在看画的时候,通常看到的是画框里面的一个二维的平面。那在这里画框里面的内容延伸到了墙壁上,或者说是墙壁上的内容,延伸到了画画框里,让我们有种好像被画面包围的感觉,好像真的进入了一个艺术家所创造的公园里。


那在这里我想先暂停一下讲解,来总结一下。我们在进入这个展厅的时候会注意到这面墙跟普通的白墙不一样,而且确实也是艺术家的创作,所以我没有直接进入单个的绘画,而是先描述了墙上的画面,那在描述的时候呢,我把画面分成了三个部分,然后从上到下,按顺序来描述每个部分的构成,那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讲解更有逻辑。


大家也会注意到我用了很多关于颜色的描述。我记得上一次在讨论的时候也有观众问到颜色要怎么描述?那我自己在讲解里面一般不会回避色彩,因为我觉得色彩是我们在日常语境下面经常用到的词汇。对于视障观众来说“颜色”也并不是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一个完全新的概念。稍后我们可以详细聊,是否可以用一些,比如说通感啊,或者是别的更生动的方式来描述色彩,也许在座几位老师也可以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其次在我刚才的描述中,色彩并不是重点,我只是简单描述带过。在讲完壁画之后,我就开始描述这个画框和墙壁之间的一个空间关系,它怎么样是从一个空间融合到另外一个空间。其实这个对我来说挺有挑战的,我也好奇晓斌老师和其他几位视障观众的反馈。这个画中画的概念是艺术家自己做导览的时候提出来的,对他的创作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所以我试着通过我的描述来引导大家去体会这个概念,那这也是我自己也一直坚持的的一个导览方式,就是说:让描述不只停留在视觉的层面,而是同时是延伸到观念的层面,把视障导览和通识导览结合起来。


那以上就是我给出的一个基于语言的导览的一个模拟。在现实中,除了语言,我们还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比如说音效,公园里面的鸟叫声,水流声,说话声等。那在触觉方面,也可以用手工材料把画面中的平面图像来转化成一个立体的图像,比如说壁画里面的树干可以用不同材质的布料,然后树枝可以用线绳,把这些不同的材料粘贴在一个背板上面来帮助大家感受画面中的一个构图,那再延伸一步,也可以邀请大家/参观者去用类似的材料,自己来创作一幅拼贴画,创造一个每个人心目中的公园。


其实说到底,我觉得视障导览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一个过程,你其实是在试着去剖析一个场景或者说一个作品,那也是在一步一步地打开你自己的感知力,让你在参观一个展览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地去逛,而是去关注这个展览的细节,去真正地剖析它的结构,然后再用你的语言和其它的辅助工具,把它重组起来,最终完成你和观众的交流。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给大家。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谢谢大家!




晓斌&梦辰互动环节

主持人在梦辰做完刘毅作品的口述讲解后邀请晓斌给予反馈。

晓斌:非常感谢梦辰老师!可以说这是既客观又有启发性的一个描述。首先,对于这个画作的就是客观的状态,我应该是基本都可以了解,也可以形成一个大体上的位置的概念。整体来说,这幅画的给我的感受就是:人与自然,颜色与想象之间的平衡。树木会和我们日常看到的不一样,这个方面就可以引发出我自身对于这个作品的想象。

另外,非常有特点的是:这一组作品让我领悟到,如果画框中的画是艺术品,那么画框周围的那些树可以是生活,充分地体现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是生活在画框中的人,那么把画框无限放大。那么其实我们的生活也都是整个艺术世界的展示。非常好!非常感谢孟老师这个无障碍的讲解。

另外,草地和路面、小河的部分是否还有其它的特点?

梦辰:特别感谢晓斌的反馈,让这个对话升华了,从自然回到了自然和人的关系。其实河流和场地,在整个画面上是处在背景的位置,是下半部分。我第一次在看墙面的时候没有太关注,现在我看的时候其实可以看到草坪上一般都有一根根的草,但在这幅画里,就是绿色图案的涂抹,有些浅绿色的线条,好像是树的影子的延伸。在河流里有橙色的线条,类似于河流的波浪,但我也很困惑波浪为什么是橙色的,这是河流,还是马路?

但我想这可能也是刘毅老师在过程中启发大家的点:在绘画里面不一定所有的元素都是用来传达这个真实的场景。它可能就是橙色的河流。为什么不是橙色的呢?因为艺术家其实用什么样的颜色都可以,为什么树干一定要是棕色的呢?其实粉红色的也可以。紫色的也可以。

主持人:感谢梦辰和晓斌。我在这里读一下直播间里大家的反馈:这些线条似乎是倒影、小径和树根。也有朋友说是像是有着生命延伸的意义。还有朋友说感觉像是阳光照耀在河面上的波光粼粼,闪着光芒。然后视觉描述的的确是一个创意的过程,再次感谢那个我们直播间里所有朋友们的互动!


关于我们



2021年,融艺创立于上海,致力于推动本地文化艺术机构的无障碍环境与服务建设,为残障人士提供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平等机会,进而倡导并推动包容与多元社会的发展。


如有疑问或寻求合作,欢迎通过微信或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

ArtsAccessShanghai@outlook.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RTS ACCES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