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之下,村民种出的红薯连鸡都不肯吃
虫咬过的番薯,鸡都不吃
11月的广东,是收获的季节。晚造的水稻,旱地里的番薯、花生、生姜,山上的柿子,都在这个时间成熟。因此,每年的“丰年庆”都会定在这个时候在广州举办。
但2022年剧烈变化的气候,让今年的收获显得喜忧参半。
7月以来,广州连续干旱,只有零星的雨水。直到11月初,本地才有连续的降雨。像番薯、花生这些根茎类的作物,本来就是种在旱地,如果不人工浇水,减产就非常严重。在广州从化的长流、乐明等村庄,年年种植番薯的阿婆们今年都叹气:今年的番薯不好,比旧年少收很多。(7月的干旱情况,见推文《躲不掉的高温,种不下的红薯》)
减产有多严重?
阿婆们说,“(往年)三份(今年)只得一份啊!”
减产,首先是因为番薯在生长期缺水份,导致个头小。我们去看阿婆们挖的番薯,大个的极少,多数都是细细的,好像来不及长大一样。
但减产更是因为严重的虫害。
番薯上密密麻麻的小洞,说明里面有虫子。阿婆们现在都是坐在地里一边挖番薯一边检查,看到有虫的,就直接扔掉——扔得远远的。这种村民称作蚁象(甘薯小象甲)的虫子不仅在番薯内产卵、寄生,也使得整个番薯的味道发苦。
“虫咬过的番薯鸡都不吃啊,你说有什么用?”
村民说,因为今天干旱,所以虫害特别严重。往年其实没有这么多虫子。干旱高温,使蚁象繁殖快、发育快,也会使田垄开裂、蚁象很容易就爬到番薯上产卵。
“今年收番薯的话,估计3块/斤都收不到。”村里的一位阿叔说。从化地区的番薯小有名气,也算地方特产。往年进村收番薯的贩子们用不到2块/斤的价格,还可以千挑万选、占尽主动。但今年受灾减产后,阿叔估计他们提价50%都收不到。
今年没有花生吃了
了解到番薯的情况后,我们也特意问了问其他在旱地种植的根茎类作物的情况,比如花生。本地村民自己种花生、榨花生油,所以花生在附近其实是重要的油料作物。
干旱对番薯的影响,以同样的逻辑发生在花生身上。本地的花生今年也减产严重。
仙娘溪老年人协会的会长回叔家种了大概一分地的花生,算是绝收。他家虽然不靠花生榨油,但今年,可能连吃的花生都没有了。
去地里找回叔的时候,他正在拔花生。
虫子太多了,“不知道是不是红火蚁,把花生都吃空了”。他也是一边拔花生一边检查,但一分地收完,小布袋还没有装一半。布袋里的花生也有很多虫眼,真正能吃的没有多少。
因为缺水,很多花生也没有长大。而长大的,往往只是一个虚壳,里面没有米。
沙姜的产量也受干旱影响。与“汇耕田”合作的生态沙姜种植小组中,有两位阿姨的沙姜因为干旱、没长大,今年没法挖、也卖不了了。阿姨们决定让沙姜在地里再长一年,明年再挖。
气候变化预报不了
在干旱下保持产量的方法不是没有。
有虫,打农药就好了。
但今年,乐明东哥、仙娘溪星哥,这两个生态农业的从事者的番薯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他们各有自己的办法。
东哥说自己用两个办法来避免干旱下的虫害,一是延迟移栽番薯藤、避开蚁象繁殖高峰期,二是改良土壤。健康的土壤微生物和有机质多、也更能保水,可以抑制蚁象繁殖,虫害也就没有那么严重。
东哥搞生态农业多年,还在持续改善土壤。除了不使用农药化肥,他还会用有机肥、种绿肥。今年的番薯挖了之后他就计划种绿肥。“种已经买好了,10几种绿肥,有不同的效果,种子是让星哥带回来的。”
星哥当然也在种绿肥、搞生态农业。他说每年请阿姨去帮他挖番薯,阿姨们都很开心,因为他家的番薯长得好、挖起来心情好。
与东哥不同的是,星哥用水旱轮作的方式来避免虫害。在种番薯的那块地,星哥上半年种了水稻,长时间的浸泡杀死了土壤里的害虫,从源头就减少了虫害。
水旱轮作的方法,其他村民都懂。回叔种花生的那块地,今年虫害那么严重,他就准备明年改种水稻。
大家也都明白,如果一块地一直保持旱作,面对干旱及被干旱助长的虫害,是会有很大风险的。只是大家没有预计到,今年在上半年暴雨之后、又会有那么长时间的干旱。正如星哥所说:天气预报现在已经很准了,但气候的变化还预报不了。
此外,通过长期的土壤改良来应对干旱,也还在大部分村民的认知之外。
深耕在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在从化北部片区开展农村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过去已经组织了多次村民培训,未来也会根据本地村民和农作物的种植需求来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希望通过本地的生态化转型,提升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