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岁,做那个活在「社会时钟」之外的人
毫无疑问,我们当下生活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安全”似乎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高价值。上期播客《一次生活里的小小反叛,使得你成为你自己》评论区有读者留言到,“一次辗转各地的远途旅行竟然是对当下生活的最大反叛。”令人不免苦笑,那些寻常之事竟也成为值得惊讶的行动。
也有人在评论区提问,“如何区分勇气、鲁莽与固执?”似乎正因经历这一切的年纪,谁也不能未卜先知地给现状下判断,因而时刻需要怀揣着这种犹疑与不安,反复质问自己,反复确认自己走在“想要”的路上,自己的行动是勇敢而不是过度与任性。
本期播客,我们和两位同样年轻的朋友聊了聊她们的勇气。一位是去年6月有过一次专访的 185 同学,她的勇敢是停下来,为了导演系的理想一次次高考复读,一次次独自远行。另一位是 moon,大学读到一半退学,休学两年后选择赴荷兰念书,计划毕业后从事和平相关的工作。
她们的生活里各有烦恼,moon 面临经济和学业压力会打“退堂鼓”,185 会受到表达阻力与虚无感的困扰。生活拽着她们的理想,她们也在抵抗过程中感到了勇气的磨损。但聊着聊着,却仍然能感觉到,她们永远没有停下挣扎与折腾。
她们都来自非常普通的家庭,也正因此,她们身上那些小心翼翼与自我怀疑的脆弱,规划无能的摆烂心情,以及那些“虽然辛苦,但是......”的勇气与鲁莽,都显得那么亲切。什么是勇气,什么又是鲁莽?这不见得有那么重要,只要踉踉跄跄也仍在前往就好。
本期问题青年
■ 185 同学 | b站up主,高考复读三次,现大学在读
■ moon|大学中途退学到欧洲求学,在许多 NGO 搬过砖
■ 小曾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问题青年
■ 185 同学 | b站up主,高考复读三次,现大学在读
■ moon|大学中途退学到欧洲求学,在许多 NGO 搬过砖
■ 小曾 | 「问题青年」主播
🎙️*扫描文末图片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这次访谈的播客
「勇气」是下意识蹦出来的决定
小曾:
在今天的选题还在雏形的阶段,我们编辑部内部聊天,想说通过这期节目找到一个人为什么能拥有“勇敢”这个品质。我们的一个小伙伴当时说,勇敢可能并不是一个人一直携带的一种品质。因为没有人是从生下来,就像一个勇士一样,一直在屠龙的路上、战胜各种关卡。
去年,185 的故事被我们收录在一个叫「偏航」的栏目里面的。这个栏目里也收录了很多背离社会时钟,鼓起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年轻人。当我们问到他们是什么激励他们去做了这些决定时,他们往往只是回答,没有为什么,我就是想做这件事,这件事我做着很开心,所以就去做了。
似乎,很多时候那种“勇敢”的决定,好像只是在一瞬间下意识的决定。“勇气”好像是一个很玄学的东西,你们的勇气是从哪里升起的呢?
185:
▍一个放暑假的学生——我的身份让我感到自由
我最勇敢的经历就是放弃复读去上大学。这可能听上去会很怪,因为很多人都认为,我应该为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愿景,去复读再复读。但其实对我来说,选择第二次复读的时候,“复读”这个决定就没有那么难了,我只是不断重复着“复读”的行为。但放弃复读去上大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执念,我赌上了自己的信心,所以放弃复读去上大学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
在我看来,一个人特别自然的某一部分是我的自然状态中没有的,我就会觉得 ta 很勇敢。对于我自己来说,勇敢就是鼓足气去完成一件以前看来很困难的事情。其实,我上大学之后,最近的一次勇敢的举动就是一个人从北京坐大巴到了广州。
我是怎么有这个想法的呢?很长一段时间,我时常有一种特别巨大的失真感。我们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只需要坐在一个座位上,一扇窗户旁,听着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几个小时后就能到达目的地。我想把日子过得再缓慢一点,我想跟土地产生更深一点的链接,也很想慢慢感受我的国家,从北到南。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坐车从北京到广州要 30 多个小时,车程的时间还不确定。我一边感到太有趣了,一边又担心坐那么久的车会不会不舒服、会不会很闷。当时恰好,我在北京停留的时候健康宝弹窗了,我被迫在一个小宾馆隔离了三天。等我弹窗结束的那一刻,我立马决定了,买了从北京到广州的大巴车票。
在那三天我想明白一件事,你永远都不知道你明天可能会在哪里、会发生些什么,我绝对不能再让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往后延了。这一路上,凌晨 2:00-5:00 大巴车是不开车的,第一天的晚上我待在服务站的冰箱旁边,看了一晚上《悉达多》。第二天晚上我忘了怎么过的了,但是总体来说整趟旅程身体都很疲倦。但当我完成了这趟旅途时,我突然觉得特别幸福,有种巨大的满足感。
这件事让我感觉自己特别自由。第一,我有充足的时间,让我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第二,我有足够健康的身体,能扛过两个夜晚,然后我才不会担心我身体会不会吃不消。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特别好的身份:一个放暑假的学生。所以在假期的时间里面,我不需要去为任何东西去负责,我不用担心感染同学、回不了学校之类的事情,不需要把自己和集体挂钩,只需要为自己负责,这种感觉也特别好,也特别勇敢。
大巴车旅行中的晨光 ©185同学
Moon:
▍做非常需要牺牲自己利益的事,就是勇敢了
我经常听到别人说被我的经历所激励到,因为我在家里的经济条件没有办法支持我留学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了从国内的本科大学退学去到荷兰读书。当时我申请了 10 多所本科院校,每篇要写 3-4 篇文书,一共写了 40 多份申请。写文书的时候,我几乎是边写边哭,非常怀疑自我,我这么差的背景真的有学校愿意要我吗?
最近我来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读政治科学。在很多人看来,做出这个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现在我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压力,来到异国的不适应,同时也要面临学业上遇到的问题。因为荷兰相当于是欧洲的“衡水”,这里的本科第一年退学率是 40%。最近也才意识到留学其实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一件事。
我特别赞同“勇敢是要参照自己”的这种说法,它其实是一种主观的评判。在我看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一个非常需要牺牲自己利益的事就是一种勇敢了。比如,我在申请学校的时候,非常想要读国际政治。别人告诉我这个是一个“毕业即失业”的专业,出来很难找到工作。确实是这样,但我还是坚持想要读下去,因为我觉得如果未来想要去做点帮助别人的事情的话,读这个专业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我会觉得在整个专业学习的道路上,我是快乐的。
在向下的时代
直面自己的脆弱
小曾:
我相信这两年的疫情,或多或少都给年轻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先,我们的生活开始充满不确定性。我本身是一个有三年、五年规划的一个人,近年来我也开始慢慢改掉了“提前规划”的习惯。而且,我发现在一个向内持续收紧的时代,自己的表达欲和分享欲都在逐步下降,我自己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但也时常失去记录、创作的热情与讲述的勇气。所以,我很好奇,你俩在这这样的大背景下,有过类似的迷茫、消极或者焦虑吗?
Moon:
▍在挑战社会主流的过程中,这些洪流也不停地冲击着我,冲击着我所谓的勇气。
我 18 岁那一年去美国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我第二次坐飞机。但那个时候,我把自己的一切都打理得特别好,我之前从来不知道签证怎么办,但我一个人把它办好了,一个人订好了酒店,一个人逛街。当时我觉得自己特别勇敢。我负担不起去美国参加联合国会议的机票,于是我把全成都的公益机构都查到了,一个一个机构地递简历,问他们能不能赞助我去美国。
如果换做现在的我,我感觉自己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我有一种心理在走下坡路的感觉,就好像我的心已经枯萎、变老了。这次出国留学,我只希望能够平稳地学完这三年。这两年,我在挑战巨大的社会主流的过程中,这些洪流也不停地冲击着我,冲击着我那些所谓的勇气,导致我的一些东西磨损了,一些被冲走了。
困扰我的还有一些年龄焦虑。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明年就要毕业了,而我的大学生活才开始,而且进行得非常痛苦,随时可能因为经济原因停止。特别是想到我妈妈老了,面临退休,我就会想怎么去给家里人养老。我特别想快点经济独立。我现在会思考很多现实的问题,以前我不是那么现实的人,可以说是有点自私,只关注自己的理想、想要帮助那些远方的人,但却忽略了身边真正应该去珍惜的人。
生活照 ©moon
185:
▍我心中建立的“努力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崩塌掉了。
你描述的“勇气被消磨”,我觉得我的感受是一样的。我无数次在思考我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原来,我高中的时候会特别坚持,我要为中国电影做贡献,我就是要拍一部电影,站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后来,一些机缘巧合,我认识了一些去专业学习的同学,也更加了解了整个环境,我反而生出了巨大的迷茫或者迷惑。我感觉就算去到了我曾经心之向往的地方,我过得未必能比现在快乐。
从我有“导演理想”开始,再到现在,你说这是一个消退的过程吗?好像有的时候,它反而是一个更清醒的过程,或者说可能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只是需要有足够的阅历,足够的经历,足够的机缘巧合,我才能够一层一层地把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看清。所以,我觉得很神奇,虽然我和 moon 有着不同的成长路径,但我和她的感受很相似,感受到自己的勇气正在被消磨,一直撑着我的那股劲,也在被溶解。
我复读的时候就有挺明显的抑郁情绪。我最后一次复读,还是跟心仪的学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专门去医院检测了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那个时候检查出来是轻度抑郁。当时拿到结果其实我还挺开心的,感觉之前自己经历的痛苦得到了一种解释和印证。
没考上理想的学校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在于我心中给自己建立的信念崩塌掉了,那个信念就是:“努力一定会成功”。这么多年来,我从高中开始就相信自己能拍东西,可以拍得很好,我相信我有足够的热情和努力,不输于艺考的所有同学们。所以,复读第三年全力以赴之后,我还是跟心仪的学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努力很渺小。
小曾:那你们创作和表达的勇气是否也受到影响呢?
185:
▍被遥远的另一方,素未谋面的灵魂承接住的感觉,很奇妙。
最开始我开始做视频是把视频看作我情绪的一个出口,它能和我平常生活中积累的情绪达成一个特别好的平衡,让我感到舒服。但现在,关注的朋友多了,有了影响力之后,在我想要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我会先考虑这个情绪会不会影响到别人,因此会阉割自己的很多表达。这种严格对我来说还蛮痛苦的,我能讲出来的东西从 100% 下降到 50%,甚至 30%。还有些时候,我的视频本身只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但是看的人会把我的视频贴上一个目的、立场。当我被贴上这些东西后,我发现自己好像是无法自证的。
但是,我也有收到很多很温暖的私信,有时候他们会说“谢谢你的存在”,或者说“谢谢你那条视频让我最近好一些了”,这样的话会让我觉得很幸福、很满足。我会觉得某一些我在视频里面一直想呼喊出来的表达是有一些人明白的。这种被遥远的另一方,素未谋面的灵魂承接住的感觉,让我觉得很奇妙。
Moon:
很多人就会觉得我很有生命力,觉得他们被我点燃了。但是其实我有一点不太喜欢这样的自己。当我自己真正去到荷兰,发现我并不喜欢、适应国外的生活的时候,我觉得我好像创造了一种幻想给大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我不负责的做法。
185:
我倒觉得这不是不负责任。我特别理解你的状态啊。我的某个视频可能到最后还是一个很积极的状态,但其实我做完视频之后就开始变得特丧。当我很丧的时候,看到别人跟我说,我有被你的视频有鼓励到,我也会感觉,“其实我也没有那么有生命力啦”。
但我不会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比如,你在家里经济情况可能没办法完全支撑你留学的情况下,去到了国外,选择留学这条路,你走得比较辛苦。你给到大家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就算家里没办法支持我,但是曾经有人做到过”的这种可能性。你是在分享自己的生命,你作为一个存在,曾经做到过,这个意义是非凡的。我觉得你让很多有念想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了一种可能性的希望。怎么能叫不负责任呢?我觉得你好棒!
在成都的小型分享会 ©moon
勇气也需要他人的支持
小曾:
185 的多次复读,moon 决定退学再申请,在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情况下留学,可能读到一半就停止了。你们所做的举动都违背了所谓的社会时钟,或者说大众对于什么岁数要做什么事的预期,你们会有面对社会时钟的焦虑吗?你们身边的亲友会给出质疑与阻力吗?怎么拥有克服社会时钟的勇气?
Moon:
▍即使我选择的这条路并不是大家所期待的,她们依然爱着我。
我第一年申不上本科,第二年还要重来的时候,真的非常惊恐,也经历了很大的崩溃,觉得别人的人生都在前进,而我的人生停滞了。我担心永远地停滞在了这个地方,这种孤独是巨大的。
不同于朋友的支持声音,那种阻力主要来自于我妈妈。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她会从比较传统与现实的角度去担忧。一开始我休学时她的反对,让我做了很多思想斗争。在我退学打算申请国外学校时,她也非常反对,会给我浇”那么厉害的学校怎么可能会录取你“的冷水,有点打压式家长。
但退学这个事木已成舟时,我妈妈就转变成和我同一条战线,无条件支持我,帮我想办法筹钱,逐渐成为我的精神支柱。最近我在荷兰天天崩溃大哭,体会到家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给你无条件爱的人。即便你再怎么糟糕与自暴自弃,破败与软弱,她们都不会离开你。
当我要离开成都去留学时,我原本觉得是多余羁绊的大家族与亲戚们也纷纷给我打钱。她们知道我很困难,即便她们自己的生活不容易,也还是非常慷慨援助我。像我的五姨妈,给别人做保姆,做饭,带孩子。本身收入也不高,给我打了 1000 块。很久没有联系的幺爸也给我打了一万,朋友们也送了我很多礼物。我感觉到自己是被那么多人爱着的,即使我选择的这一条路可能并不是大家所期待的,但她们依然是爱我的。
185:
我复读时,身边几乎都是正反馈,一定程度上给了我勇气的底气。我父母给我足够的精神上的支持与信任,与传统中国式家庭的支持不同在于,他们完全尊重你作为一个成年人的选择,也会祝福我。但我也很清楚,他们的支持就到这了。这些年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没有那么好,物质上的支持很难满足,但也培养了我从小到大就特别为自己负责的思维习惯。而他们对我的放养与绝对的信任,也给了我一种”我相信我可以“的信念。
但 moon 有我特别欣赏的,对于经济窘况的坦然态度。因为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家经济上出了问题,我是直到自己有一些收入后,才能够很坦然地去说出我家很普通,谈论我爸妈可能没有那么成功这件事。也因为我爸妈一直把我往外推,当作成年人对待,以至于我心中非常渴望被保护,存在一种被父母帮扶之下站在这里的心理期待。moon 的这种坦然,是我觉得非常勇敢的。
在新疆享受落日的185 ©185同学
鲁莽也没关系
尽情使用年轻的特权吧
小曾:
好像在大环境下,各种不安与不确定的时代水域中,正如同你们所提到的,即便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不论是否做规划,人生都会落入一种相似的窘迫境地里,我们的勇气都在被消磨。不同代际面对的困难不同,也许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去回答的,你们是如何安顿自己并始终保有勇气的呢?
185:
▍放弃对生活的预设,反而会收获意外的平静。
我的方法其实就是放弃对自己生活的一种预设,反而会收获意外的宁静。我之前在辽阔新疆的旅行,交通也没摸明白,旺季的租房又很贵。当初别人都劝告我说,一个女孩没有车玩儿新疆很不方便。后来这些问题统统都应验了。
但是,在琼库什台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哈萨克孩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记得那是个 45° 山坡的地方,他们家就在山顶上。男孩的玩具是一棵巨大的树枝,他就坐在上面摇晃,当成跷跷板。这种意外的发生转换了我的视角。当我放下自己对一个“美好”的预设之后,我是能够再次找寻到一些美好。美好一定会发生在你身边,只是可能不是以你想象的样子,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也是这样。
Moon:
▍偶尔我也犹疑,这是否只是未历真实的一种莽?
我当时退学、申请,再读国际政治,我却觉得这不能划入勇气的归类,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去经历过现实的残酷。当我来到荷兰才意识到原来这么残酷。它把我之前幻想的那些有勇气的部分打碎地一干二净。我会觉得这是一种莽,而不是勇。也许等我毕业后,发现自己学了政治找不到工作会后悔当时为什么要读这个,不先把自己照顾好。我们可能只是还没有面临那种真正困难的境地。
在我的观念里,我愿意去做那么多看似违背社会主规则的事,是因为我觉得人生只有一次,不做想做的事太可惜了。你需要在全面地认识到你想追求的那条道路后,再审慎又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你的梦。哪怕很辛苦,也要告诉自己,只要咬咬牙,就能捱到下一个风景。
荷兰的云与月 ©moon
185:
▍莽也好,勇也好,跟着自己的心去做,我觉得都不亏。
有一句话叫做“难得糊涂”。我可能很多的勇敢都是因为难得糊涂。就像复读,我很少思考“为什么敢于停滞”,或者说我从没觉得自己停滞。我每次决定复读之后,都为自己感到骄傲,觉得自己的人生太精彩了,倍儿骄傲。当同学们在度过无聊大学生活时,我竟然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反而会觉得自己的生活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什么都没有,就等于我有无限可能。
选择导演这个行业时,我也没有想过经济来源什么的。高中时意识到了“考上导演系不一定就能拍电影”这件事,可能念完书就要失业,要去剧组搬轨道,吃盒饭度日,那时我还痛哭了一场。当时真的好伤心,觉得一颗为国去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冉冉上升的新星沉下去了。我就为自己感到悲哀,为中国电影感到悲哀。但当时我报导演专业是真觉得我毕业去剧组搬轨道就可以了。
我现在了解到,就算混得再惨,不至于只能搬轨道,你还可以写剧本写分镜,再不济给人家写段子,也还是能够衣食不缺的活下去的,所以也没有那么糟糕。我觉得这世界上人有那么多,我不可能被饿死。
拍摄间隙的生活照 ©185同学
喜欢这个专业非常自我,我拍东西就觉得特别开心,就像谈恋爱。没想过死前要握着手躺在一起,但这一刻就想跟他腻在一起。如果可以清醒地规划是很好的,不至于让人陷入一些窘境,但我突然感觉我们人生的窘境竟如此相同,无论是讨厌规划,还是细致地规划,好像怎么样都会陷入一种比较无序的状态里。
莽也好,勇也好,只要是自己心里发出的声音,然后跟着自己的心去做,我都觉得不亏。如果听着别人的话做决定,那你的人生其实都是由别人的生命经验去拼接的。人还是要跟着自己的声音去做一些让自己觉得很骄傲的事,才能填满心中的虚无,才能获得真正的认可与快乐。
真的尊重自己,信任自己的感受,敢于为自己想做的事买单,敢于让自己探索理想生活的可能性,就已经是非常勇敢的事了。每一个认真活着的人都是特别有勇气的,没有人的生活是那么快乐或顺利的,但都在面对各自的风浪继续向前就特别勇敢。
*特别致谢*
本期播客由青年志和妮维雅联合策划
妮维雅致力为青年肌肤保驾护航,致净新生,敏敢无惧;更鼓励青年“敢闯”、“敢造”、“敢秀”,在不寻常的时代里保持无惧,开启自我的“新生”。
剪辑|unico
排版|希希
设计 | Sam
《“不能再吃了,可是,我好想吃……”:三个关于饮食焦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