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鄂东地区亟待开发的六大文化

鄂东文史 2022-12-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黄冈文学 Author 王琳祥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您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群和文学群内容提要:鄂东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厚,让人惊叹。在文明昌盛、科技发达、旅游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其吴楚文化、三国文化、黄州历史文化、东坡文化、流寓文化以及赤壁文化亟待开发。关键词:鄂东  开发  六大文化鄂东地区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从地域上讲,素有“楚尾吴头”或“吴头楚尾”之称,从民俗民情上讲,有“五水蛮”的不雅之号,而今则有“红色土地”“将军县”“教授县”的美誉。鄂东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厚,让人惊叹不已……在文明昌盛、科技发达、旅游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笔者以为至少有六大文化亟待我们开发,那就是吴楚文化、三国文化、黄州历史文化、东坡文化、流寓文化及赤壁文化。
一、吴楚文化吴、楚为春秋时国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周太王长子太伯与二弟仲雍为让位于小弟季历,同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居于梅里(今江苏无锡县)。季立继位之后,太伯在梅里自号句吴,荆蛮人敬仰其德,相继奔投,归之者千余家,因立句吴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自太伯作吴,至五世孙时武王克殷,十九世孙寿梦始兴盛称王。寿梦在位二十五年后病卒。自太伯以下至王僚二十三君,吴皆都梅里不易。此后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为王,是为吴阖庐。阖庐始筑太城(今吴县)而都之,据有淮泗以南至浙江太湖地区。阖庐传位于夫差。夫差在位二十三年,为越勾践所灭,时在公元前473年。《史记·楚世家》载:周成王时代,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当周夷王之时,王室衰微,诸侯或不朝,或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心,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赵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历王之时,因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此后,楚武王因在伐随途中身亡,其子熊赀继位为文王,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纪南城)。春秋时代的楚国日渐强盛,楚庄王曾一度称霸。战国时期,楚亦为七雄之一。公元前278年,楚为秦所逼,迁都于陈(今河南濉阳县),后又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吴楚两国之始祖皆与荆蛮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两国的疆界曾一度毗邻,关系和洽。就在吴寿梦称王的第二年(公元前584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后又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并令其子为吴行人(使者),吴于是始通于中国,吴楚自此结怨。当吴王寿梦执政十六年时(公元前570年),楚共王出兵伐吴,兵至衡山。吴楚二国揭开了长达百年相互攻伐的序幕。古人常以“吴头楚尾”或“楚尾吴头”作为江北、淮南、汉东地区的代称。所谓楚尾吴头,谓地当吴楚之间。史载古豫章一带位于春秋时吴之上游、楚之下游,如首尾相接,故有是称。鄂东地区的散花洲素有“楚尾吴头”的称谓,北宋大诗人潘大临有“吴头楚尾散花洲”的诗句传世。黄庭坚《山谷琴趣外编》三《谒金门戏赠知命》词云:“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二·宋张安国(孝祥)《念奴娇·饮雪呈朱漕》:“家在楚尾吴头,归期犹未,对此惊时节。”宋杨万里《诚斋集》四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诗之三:“秋生楚尾吴头外,凉杀天涯地角中。”《水浒》一一0卷中云:“地分吴楚,江心有两座山,……正占着楚尾吴头。”唐宋文人除了吟咏江北的散花洲之外,与散花洲一江之隔的江南西塞山因是古吴国西边的关塞,也是他们吟咏的对象。北宋苏东坡有“湖上秋风聚萤苑,门前春浪散花洲”诗,有“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之词,张耒亦有“已逢妩媚散花峡,不泊艰危道士矶”之句,南宋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说得更加明白:“抛江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值。”西塞山,在湖北大冶县东。一名黄石山。《水经注·三五·江水三》:“(黄石)山连延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唐韦应物《韦江州集·八·西塞山》诗“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即此。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亦即谓此地。清《嘉庆志》载:“黄石山在(鄂城)县东北三十里,下为黄石港。”吴楚之间的关系难以分割,吴楚两国的地域疆界你进我退,你退我进,以致形成了楚中有吴、吴中有楚的独特的吴楚文化现象。吴楚文化的渊源、流变,确实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思考——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又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并令其子为吴行人(使者),实际上是将楚文化向吴国传播。伍子胥逃吴,为吴仿效楚郢都而修建吴都(今天的苏州城),加强了楚文化渗透吴国的力度。《史记·七九·范睢传》:“伍子胥……鼓腹吹箎,乞食于吴市。”集解引徐广:“箎,一作箫。”后世称乞食街头为“吴市吹箫”,本此。伍子胥逃亡吴国,《史记·范睢传》载:“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世人因以为昭关在安徽含山县北,进而认为昭关系春秋时吴楚的疆界,继以为是吴楚两国的往来要冲。然而,北宋大文学家王禹偁、苏东坡皆指古城黄州下游的伍洲为伍子胥逃亡吴国的渡江之处,伍洲之上在宋代之前就建有伍庙……柏举之战是吴楚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史载当年吴王阖庐亲率大军,由豫章西上,在伍子胥的带领下攻破楚国都城。伍子胥为报仇雪恨,鞭平王墓三百,楚国因此日见衰败。然而柏举之战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在今麻城龟山,有人说在举水入江之口,有人说柏举是麻城柏子山与举水的合称,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春秋时代的豫章与唐时的豫章有别,后世所说的豫章与古豫章是何渊源呢?孔子系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当年,楚昭王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陈蔡大夫闻讯后相谋曰:“孔子贤者……孔子用于楚则陈蔡大夫危矣。”于是“相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楚昭王得知孔子有难,便兴师救助。孔子在脱离陈蔡的追堵之后,与弟子一起进入楚国。孔子到楚国,时在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当年63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是在“去叶,反于蔡”的途中,因迷失道路,使子路问津,遇长沮、桀溺二隐者。然而,古城黄州东九十里有座孔子山,孔子山一名相传因孔子自陈蔡适楚时登此山而得。孔子山上有讲经台、晒书场、洗墨池,有坐石,相传因孔子曾坐其上,古来草木不侵。又有石砚,每逢下雨,砚内墨水浸出。孔子山下有孔叹桥,有文宣庙。文宣庙前有孔子河。孔子河北十里许有回车埠,又三里许有颜子港。颜子港左右为长沮坂、桀溺冲,港边立有“子路问津处”五个大字古石碑。宋明清方志书有眉有眼地记述孔子山皆因孔子入楚时经此而得名,难道真的是空穴来风?二、三国文化三国,时代名。继东汉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起,到280年吴亡止,共历六十一年。一般也把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建国前的历史划入三国时期。三国,是我国历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的全过程。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如九品中正制,世袭领兵制等)、史实、人物、谋略、地理等,对于我国自六朝以降的社会、文化发展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至少从宋代起,三国的典故就已家喻户晓,历元、明、清而不衰。而今,三国文化热的回升,其影响已波及海外。历史上任何一次战役,都没有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这样,被后世文艺作品(包括诗、文、小说、戏曲、电视等)所广泛的描写和传播。深入研究三国文化,对于进一步总结我国历史上兴亡分合的经验教训,对更好地把三国时期的谋略应用到管理、经营、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去,对于加强海内外华人的寻根和民族认同心理,对于发展三国史迹的旅游经济,对于更深入理解和借鉴三国文艺作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发展我国的文艺事业等等,都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价值和直接的现实意义。鄂东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实际上已成为三国文化热的焦点,三国文化理应成为鄂东人研究的重要内容。鄂东地区在三国时期为吴魏长期争夺之地。邾城,曾一度被吴陆逊率三万人驻守,但最终仍被曹魏占据;西阳城原为魏豫州刺史满宠据守,只因东吴孙权欲率大军渡江会猎,满宠在无奈中放弃不守……西阳位于何处,邾城究竟在何地,古来说法不一,时至今日,张冠李戴者多如牛毛,谁又能说此课题不值得研究乎?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弟弟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曾鲜明地指出:“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址,亦足以称快世俗。”三、黄州的历史文化黄州的历史悠久,有文字可查的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后汉书·郡国志》中刘昭注邾城引《晋书地道记》说:“楚灭邾,徙其君此城。”北魏人郦道元注《水经》沿袭此说,云:“江水又东径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徙君于此,故曰邾也。”与以上所说不同的是,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说:“黄州……本春秋时邾国之地,后又为黄国之境。战国时属楚。黄州,因古黄国为名也。……黄冈,故邾国也,后为楚国所灭,汉以为县。”北宋人许端夫在《齐安志》中说:“楚人伐邾,俘其民,徙其君于黄之故墟,筑城居之号曰邾城。”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第四十九淮南西路黄州沿革门下说:“黄州,下。齐安郡军事……《禹贡》荆州之域。……楚地翼轸之分野……春秋时为黄国之地……楚灭黄而有其地……楚宣王灭邾,徙其君于此城,故又名邾城……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项羽立吴芮为衡山王,都邾……汉为西陵县及邾县地,属江夏郡……汉景帝以庐江王边越数使使相交,徙为衡山王,王江北。……东汉仍属江夏郡……魏为重镇……后吴克邾城,使陆逊以三万人守之……晋惠帝分弋阳为西阳国,属豫州……封子弟为王……晋弋阳郡下有西阳县及邾县……东晋以樊峻为西阳太守,毛宝为豫州刺史,治邾城……萧齐分西阳为齐安郡……北齐别置衡州……陈废衡州,后周又置衡州……隋改为黄州……炀帝改永安郡……唐复立黄州……置总管府,于麻城县置亭州,于黄陂县置南司州,寻亭州及南司州并废,属黄州……改齐安郡……复为黄州……隶鄂州观察使,移州治于旧邾城,与武昌县对岸……五代杨氏、李氏更有其地……周世宗征淮南,惟庐、舒、蕲、黄未下,唐主尽献江北四州,地归版图……国朝因之,后隶淮南西路。”黄州的历史沿革复杂多变,黄州地域内究竟是先有邾国?还是先有黄国?黄州究竟是因古黄国为名,还是因古黄水而名?是因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封地为名,还是因东汉人黄祖为名?黄州城址古今多有变化,黄州州治几经迁徙,黄州之名几经变易,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个“黄”字,尚能引出众多的说法,鄂东地区的黄州、黄陂、黄安、黄冈、黄梅,皆与“黄”字结下了难以分解的情缘,身为黄州人,能不为之心动?能不对其考证研究?四、东坡文化旷古奇才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从元丰三年(1080)初到黄州至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苏东坡谪居黄州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谪居黄州,苏东坡在政治仕途上处于低谷,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 他平均两天半就创作一篇诗文。他那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赤壁“二赋一词”,显示出他对人生的体悟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心似己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东坡海南北归后对自己一生功业的总结。这里所说的“功业”,是苏东坡在政治失意之后,对自己在谪居地的所作所为无奈的自嘲,与此前人们所说的“建功立业”意义上是绝不相同的。黄州是苏东坡平生谪居之首站,为惠州、儋州谪居提供了范式,故素为世人所重,其所作所为也就最值得后人研究。人们常言,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然“乌台诗案”的起源与导火索是什么,知之者恐怕不是很多……人们常说苏东坡的赤壁二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是用移山倒海之术,抒自己心中不平之意,事实果真如此么?人们常说苏东坡生性豁达,上可奉陪天子,下可与乞丐小儿同语,苏东坡的天性难道真的是这样吗?人们常说苏东坡在黄州,融儒道释三家于一身,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苏东坡与佛家、道家的情结真的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吗?苏东坡谪居黄州,其文学创作走上了巅峰,其书法艺术亦进于炉火纯青的境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赤壁赋》墨迹,明代鉴赏家董其昌惊赞:“东坡先生此赋,《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为极则。”又云:“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的《黄州寒食诗帖》,是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期生活至为艰辛,心情极其恶劣时书写的,大书法家黄庭坚评定此书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清乾隆皇帝为此题跋说:“东坡书豪宕透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当代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评价此帖说:“初观,再观,再再观,你都无法去追求它诗的形式和书的形式。一次一次,浓烈沉重的情感在撞击你的心灵,令你难以自持。可以说,除了颜真卿的《祭侄稿》外,几乎难以找到第三件如《黄州寒食帖》这样强烈的具有情感冲击力和穿透力的作品。”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是宋词中最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也是北宋词坛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从总体上讲,此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俞文豹《吹剑录》认为此词必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此词的出现,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排恻之调的北宋词坛,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苏东坡的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墨迹素为世人所重,且不说其书法的魅力有多大,仅那一篇跋语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久不作草书,适乘醉走笔,觉酒气勃勃,犹指端出也。东坡醉笔。”寥寥24字,写尽了苏东坡书写此词的醉态—— 酒酣兴至,心手相忘而笔走龙蛇,洋洋洒洒……豪放之词与雄健的书法,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世所公认:《赤壁赋》是苏书之《兰亭》,是苏轼楷书的代表作,故“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乘醉走笔”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草书的代表作。三大杰作皆出自黄州谪居时期,这难道可以说是巧合吗?苏东坡黄州三大书法作品是诗词赋与书法的完美结合,正如黄庭坚所说:“至于笔圜而意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然而,我们不会忘记,苏东坡的《赤壁赋》于元丰五年写成,但他公诸于世是在元丰六年。当他给傅钦之(尧俞)书写此赋时还特别强调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轼白。”《赤壁赋》的真实内涵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尚无世人皆能认同的结论。《黄州寒食诗帖》,字字血泪,“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政治生命的前境渺茫,满目辛酸的破灶空庖,寒菜湿苇……在这样的窘境中,一幅绝妙的书法神品却能在苏东坡的笔下诞生,当年的屈原如果象苏东坡这样在翰墨中尽情发泄自己的幽怨,或许不会走上自绝之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墨迹,人们常评议与词的豪放雄浑相得益彰,是苏东坡酒酣之时的得意之作,然而有人认为这幅作品并不出自苏东坡之手,其理由是先人的书画著作中没有记载,事实果真如此么?有一桩重要的事情,人们却未曾在意,那就是苏东坡对文物的重视,对古文物的研究远胜于同侪。苏东坡在黄州创作了不少考证研究古文物的诗文,其中《武昌铜剑歌并引》、《数日前梦一僧出二镜求诗,僧以镜置日中,其影甚异,其一如芭蕉,其一如莲花,梦中与作诗》、《铁柱杖》、《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书所获镜铭》、《书唐氏六家书后》、《书黄州古编钟》等等,皆可证实苏东坡的学识丰赡,见多识广,谓之鉴宝大师,笔者以为毫不为过。五、流寓文化依前所述,楚国将邾国灭掉之后,将其君主与百姓迁徙到今女王城一带居住,仍号为邾城。楚国为什么选中此地作为亡国之君邾子的居处?合理的解释,要么是这里位置偏僻,人烟稀少,交通不甚便利;要么是此地旧有城垣,无人居住。自邾城建立之后,鄂东地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楚汉相争之时,项羽立吴芮为衡山王,曾以邾城作为国都。汉文帝刘恒在他即位16年时,也曾将自己的子孙迁到邾城,仍以邾城作衡山国国都。邾城在历史上曾两度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邾城毁于东晋咸康五年(339),历时600余年的邾城被后赵军队一把火化为灰烬。时值唐代太和年间(817—835),一座新城在邾城遗址相近处即今日黄州城址上诞生。打从此城诞生之日开始,她就与贬官谪臣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会昌二年(842),大诗人、文学家杜牧因得罪宰相李德裕,被贬到黄州担任刺史,他在《黄州刺史谢上表》中说:“黄州在大江之侧,云梦之南”、“户不满二万,税钱才三万贯”,杜牧笔下的黄州是“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得州荒僻中,更值连江雨”、“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不久,唐代咸通年间的进士方干在《过黄州》一诗中吟咏说:“弭节齐安郡,孤城百战残。傍村林有虎,带郭县无官。暮角梅花怨,清江桂影寒。黍离缘底事,撩我起长叹。”北宋咸平元年(998),一代直臣、位居翰林学士、知制诰的王禹偁(字元之)因得罪宰相张齐贤、李沆,于大年三十被贬为黄州刺史,王禹偁在悲愤万分中写诗疾呼:“未甘便葬江鱼腹,敢向台阶请罪名。”北宋明道年间(1032—1033),“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的礼部郎中夏竦以职方员外郎贬知黄州。北宋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八日,因“乌台诗案”陷狱四个多月的苏轼被“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在黄州谪居了四年零二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清河人张怀民也贬到黄州,只因曾为苏轼建造快哉亭,与苏轼承天寺夜游,张怀民也有幸而名芳百世。苏轼离开黄州,临川人吴居厚待制也谪居黄州。苏轼在京城与潘彦明书信说:“少事奉闻,吴待制谪居于彼,想不免牢落,望诸君一往见之,诸事与照管。某向者流落,非诸君相伴,何以度日!”北宋绍圣四年(1097),由于党派倾轧,元祐党人失利,“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字文潜)受新党弹劾,坐党籍,徙宜州,谪监黄州酒税。一年后,改迁竟陵(今湖北钟祥)监酒务税。元符二年(1099),哲宗因圣体欠安,大赦天下,朝廷对元祐党人稍加宽恕,张耒由竟陵监酒务税起用为黄州通判。第二年春月,张耒离开黄州升任兖州太守,不久召为太常少卿。数月后,复出知颖州。崇宁元年(1102),蔡京为相,焚元祐法。臣僚以私怨上书弹劾张耒,言“管句明道官张耒,在颍州闻苏轼身亡,出己俸于荐福禅院为轼饭僧,缟素而哭”,结果张耒以“徇私以致哀,迹涉背公”的罪名,被贬为房州(今湖北房县)别驾,黄州安置。张耒三次谪居黄州,前后历时八年。特别是第三次流放黄州,长达五个年头。自从杜牧、王禹偁、苏东坡、张耒谪居黄州之后,黄州的声名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言“(黄)州最僻陋少事。杜牧所谓‘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然自牧之、王元之出守,又东坡先生、张文潜谪居,遂为名邦。”从南宋开始,文人雅士不游黄州则为终身遗憾,不访苏东坡的东坡雪堂,不登苏东坡笔下的赤壁,自觉气索言轻……宋、元之间的著名人物陆游、范成大、辛弃疾、戴复古、文天祥、张孝祥、曾用孙、吴潜、李壁、王炎、王十朋、李纯甫、刘辰翁、元好问、赵秉文、赵孟頫、刘因、王恽、杨载、张以宁、丁鹤年、戴表元等纷至沓来,或吟诗作赋,或泼墨挥毫……到了明、清两代,达官贵人、风流才子则以到黄州作官为荣耀之事。清代大诗人、文坛领袖王士祯因羡慕好友宋荦为黄州别驾,曾高兴地在《送宋牧仲别驾归黄州》一诗中写道:“词赋梁园忆胜游,一麾云梦泽南州。三分谁似周郎少,九辩深知宋玉愁。乌鹊南飞河汉转,大江东去古风流。山川如此容高啸,羡汝黄泥坂下舟。”黄州的声名由穷困偏僻的流放之地变为文人雅士的神往之所,正如陆游所言,因杜牧、王禹偁出守,苏东坡、张耒谪居。杜、王、苏、张皆为唐宋时代的风流人物,他们的政绩、他们的文章、他们的声名,使得黄州声名鹊起,跃为名邦。这种文化,我们称之为流寓文化,开发利用流寓文化资源,将有益于鄂东地区的千秋万代。六、赤壁文化提起赤壁,人们自然就想起那举世闻名的三国赤壁之战,想起苏东坡那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赤壁二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赤壁之战为武功名事,“二赋一词”则是文学巨制。这一文一武,把寰宇搅得沸沸扬扬:魏蜀吴三国鼎立,因赤壁之战而定大势;黄州赤壁有“文学圣地”的美誉,因苏轼的“二赋一词”而得。历史创造了赤壁的辉煌,赤壁的山川风月也孕育出了骚人墨客那数以千计的华美篇章。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依然是这样……然而,赤壁之战的赤壁究竟是不是黄州的赤壁,古今人多有异议。北宋人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引《图经》云:“今江汉间言赤壁有五,黄州、嘉鱼、江夏、汉阳、汉川,其记各有所据。”苏东坡赋黄州赤壁为孙曹战地,有人说他是运移山倒海之术,是借景抒怀,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更有甚者,振振有词地说“无苏轼则无黄州赤壁”、“黄州赤壁属于苏东坡所有,与汉末周瑜无关”……历史果真如此么?不,她并非如此简单!诚然,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在《赤壁赋》中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以致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以此发难,殊不知“人道是”与“此非”的后面大有文章——与苏轼同时代的张舜民曾在《画墁录》中明确指出:“黄之土人,出钱于州之城东隅地筑矶,乃周瑜败曹操之所。”态度如此鲜明。唐代的大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也曾高歌“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赤壁》绝句,更是通过实物论证,断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独如此,唐人李白在《赤壁送别歌》中言“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有人以为李白此诗是吟咏长江南岸的江夏赤壁,然而众所周知,当日大战发生在长江北岸,“赤壁楼船扫地空”能是指长江南岸的楼船吗?能是指汉水上游的某一地方吗?不能,绝对不能!南朝梁人庾信(518—581)晚年在《哀江南赋》中回忆自己在“侯景之乱”中由都城建业逃奔江陵湘东王萧绎的途中,曾言“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乍惊风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沉于杜侯。若乃阴陵失路,钓台斜趋。望赤壁而沾衣,舣乌江而不流。”钓台,因赤壁之战后孙权建都武昌时于此垂钓而得名,与黄州赤壁隔江斜对,位于黄州赤壁的下方。庾信身在钓台能“望赤壁而沾衣”,这个赤壁只能是黄州的赤壁。(文中“若乃阴陵失路”与“舣乌江而不渡”本为上下句,为押韵,将“钓台斜趋,望赤壁而沾衣”穿插其中,这是古人文赋中常用的手法。)东晋末年,龙骧将军蒯恩曾建横江馆于黄州赤壁山的南端,唐人杜牧在《题横江馆》诗中说:“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孙家兄弟指孙策、孙权,亦含孙策的连襟周瑜在内(因乔公二女大乔、小乔分别嫁给孙策与周瑜)。晋龙骧指蒯恩,钓鱼郎是指杜牧自己。诗意表明蒯恩建造横江馆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三国赤壁之战于此发生。赤壁之战的当事人王粲在《英雄记》中记曰:“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排从汉水下,注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舡走舸百所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燃则回船走去。走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排,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去。”(见唐人欧阳询《艺文类聚·火部》)“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赤壁只能在长江北岸,只能滨临大江。“从汉水下,注浦口”,赤壁又只能在汉水入江口的下游。赤壁在黄州,清楚明白。赤壁之战当事人的记述,这应是铁证如山!以上事实证明,黄州赤壁之说早在苏轼谪居黄州之前就已为世人共知,唐人杜牧、李白,梁人庾信,东晋蒯恩,东汉人王粲,其渊源有绪,一脉相承,由此得知苏东坡“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多么客观的记述。而“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无疑而问的反诘句指实了当日大战的遗址向东望是武昌(今鄂州市),向西望是夏口(今湖北省会武昌),也就是黄州赤壁,这样态度鲜明的论述赤壁战地,何来疑惑之有?清康熙末年,黄州太守郭朝祚修葺赤壁,因景仰苏东坡的道德文章,在题写门额时,始将“东坡”二字冠于赤壁之上,“东坡赤壁”一名由此而来。郭朝祚在题写“东坡赤壁”四字的同时,又撰写了门联一副,云:“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明确指出了赤壁虽然天生壮丽雄伟,但它终究超不过周郎于此火焚曹操大军与苏东坡两游赤壁撰写二赋的人文盛事。郭朝祚将黄州赤壁更名为“东坡赤壁”的本意并非否定黄州赤壁为孙曹战地,遗憾的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始料不及的……清人宋荦曾在《筠廊偶笔》中对当时世人诋毁苏东坡的作法反击说:“《舆图考》载:‘楚中赤壁有二,一在嘉鱼,一在黄州。嘉鱼乃周瑜破曹操处,苏子瞻以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谬也。’噫!此说起而世人争诮子瞻,然唐杜牧之《齐安晚秋》句云‘可怜赤壁争雄渡,惟有蓑翁坐钓鱼’,则何以说乎?”清同治年间,怀宁人马征麟受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委托,依据曾国藩的《图说》,对长江两岸的名山胜迹进行实地考察,在亲率水军轻舟上下往返多次的细致考察研究之后,最终确定黄州赤壁为当年孙曹大战的主战场,并作为长江八大著名战迹之一,收录在当时最权威的历史地理集《长江图说》中。不久,清人曾锡龄在明、清地方志书妄自菲薄黄州赤壁的情况下,堂堂正正地将黄州赤壁作为孙曹战地,载入光绪《黄冈县志·赤壁志》中。文中说:“《长江图说》乃水师提督黄翼升属怀宁马征麟因曾文正旧图复加详著,别为一部。后以长江水军轻舟往复,专心形胜,考古证今而后得之,则后来疑似附会之言,不待辨而解矣。呜呼!汉迄宋千有余年,元丰至今又八百有余载,赤壁之说,始定晦而复显,以成李、杜、东坡诸君子不误,岂非天乎!”东坡赤壁自三国赤壁之战后,历代文人在这里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诗词歌赋。早在苏轼来黄州之前,晋人陶侃、郭璞、干宝,南朝人庾信,唐人李白、杜甫、孙元晏、崔涂、方干、元结、左震、杜牧,北宋人王禹偁、韩琦等皆情寄赤壁,或吟诗作赋抒怀,或临江凭吊前贤。与苏轼同时代的苏辙、黄庭坚、米芾、张耒、张舜民、谢无逸、潘大临、贺铸等也都到过黄州留迹赤壁。此后,南宋的陆游、戴复古、范成大、张安国、魏了翁等大儒纷至沓来,或凭吊三国英雄,或吟咏前贤东坡。元、明、清以降,骚人墨客来者恨晚,未来者则以为终身遗憾。东坡赤壁自东晋末年始建横江馆以来,历朝历代皆有增建修葺楼台亭阁之举,只因屡经战火,古建筑大多被毁,现存的古建筑皆为清同治七年(1868)所修。东坡赤壁现存历代名人的书画石刻近300块,其中苏轼的书画碑刻占有总数的三分之二。汇集苏书名迹的《景苏园帖》全套石刻126块,囊括着苏轼一生的喜怒哀乐,是人们研究苏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东坡赤壁最有开发价值的人文资源。东坡赤壁素有“江山如画”之美誉,108.74万年的丹霞地貌,赢得了“赤壁”的美名。而今,赤壁虽然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筑江堤使河床改道失去了当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然矶头崖石上水流冲刷和撑船点稿的痕迹依稀可见,仍不减当年风采。位于赤壁矶头,即可见长江两岸“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倚栖霞楼栏远眺,但见江水连天,风帆上下,远峰数点,恰似眉黛;回首赤壁,横山突落,亭阁差参,势逼悬崖—— 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东坡赤壁的历史厚重,东坡赤壁的文化内涵丰富;东坡赤壁是鄂东的一大名片;东坡赤壁是享誉四海的著名胜迹。走近东坡赤壁,感受赤壁文化,其乐无穷无尽,正所谓“依然赤壁在黄州,古有人游,今有人游。茫然万顷放扁舟,人在中流,月在中流。髯苏二赋自千秋,佳境长留,佳句长留。何须箫管听啁啾,诗可相酬,酒可相酬。”七、小结鄂东地区的文化名目甚多,不胜枚举,唯以上六大文化亟待开发利用。研究“吴楚文化”,体味“唯楚有材”的内涵,您会增加自信;研究“三国文化”,体验一代风云人物的雄才大略,您会足智多谋;研究“黄州历史文化”,感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您会以身在黄州为荣;研究“东坡文化”,品味“建功立业”的余韵,您会超然物外;研究“流寓文化”,见证黄州古城的辉煌,您会才思如涌;研究“赤壁文化”,走近“文学圣地”,您必定会流连忘返……宣传鄂东,推介鄂东,让世界了解鄂东,让鄂东走向世界!重任在肩,您我皆应当仁不让!

【作者简介】王琳祥(1953-),男,湖北新洲人,黄冈市赤壁管理处文史顾问、黄冈市政协文史资料专员、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顾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荆楚全书》编纂鄂东文献整理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湖北省吴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作者俱乐部A类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等。

【链接👇】月满秋色

一尖二尖, 伸手摸天说说性格养成问题--读高飞文有感

桂林栖老乡与红花草籽

鄂东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副主编:柳景钢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程立祥

👇 "阅读原文"留言      👉本平台招募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