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不欺我!《成都平原传统农耕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报告论证会

清流智库 清流智谷
2024-09-05


“(林盘)对居住舒适性的保证,在热空气及保温方面的作用,都是符合现代居住理念的……春牛图是对全年的天气预测、预报的方法”——生物学家 陈庆恒

“水稻耕作与气候变化的问题,在成都平原已经显现了,水稻的播种期现在最多20天,而且播种推迟了,整个生育期也后延了。”——农业学家 付绍红

“林盘聚落中传统的编竹夹泥墙(竹骨泥墙)在建设过程中,无需烧制,全部使用天然材料,建筑废弃后可以直接回归自然,不产生废弃物,是低碳零废弃建筑的典型代表。”——气候建筑学家 刘卫兵

“极端天气事件与极端气候事件,林盘在应对时有自身的调节作用,值得继续做下去的事情”——气象学家 郭洁

“中国对大数据最大的贡献就是24节气……秸秆的转化后可以做很多其他材料(建材),价值比还田还要高“——双碳专家 杨耀

2023年4月1日,一场关于《成都平原传统农耕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研报告论证会正在进行,来自生物、气象、建筑、农业、双碳等领域的清流智库专家们,围绕历经一年初步完成的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报告是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和清流智库持续关注传统本土智慧响应全球气候变化议题的阶段成果呈现。我们始终坚信,东方农耕文明中蕴含着大量经验智慧,是先人经历几千年在农作实践中累积的,与自然及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之道。这些本土生态知识经千锤百炼运用至今,仍是应对极端天气、高温、干旱等气候不确定性的有效经验。然而这些传统经验与智慧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与政策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正面临逐渐边缘化甚至消失的挑战。



成都平原地区因地形、气候与距今2000多年前运行的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优势,拥有先进、宝贵且丰富的农业耕作经验,被誉为 “天府之国”。林盘则是“天府之国“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乡村人居模式,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更是位列我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成都平原传统农耕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旨在挖掘成都平原地区林盘聚落中传统的自然资源利用与农耕经验细节,同时,对林盘聚落的气候特征以及在极端天气情况下的微气候进行分析,以数据验证传统林盘聚落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此外,报告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成都平原区三市县的乡村农户,调查其耕种结构、对气候变化的主观感知、气候、社会经济与政策对农业的影响等问题,进而分析了解农户在当下气候、社会经济与政策等诸多影响因素下进行农业生产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区域气候变化应对政策提供一线数据与信息。



刚刚结束郫都区春耕育秧的调研组成员,报告主要撰写人郭慧介绍道:本次调查报告自2022年3月中旬起,直到2023年3月结束,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经过走访村民、社会公众参与问卷调查和气候资料收集等过程,调研组与村民、专家以及政府和公众人士共同参与了调查、收集、分类并整理分析数据,最后形成了八万多字的初步报告。调查报告内容分为五大章节,从全球、我国及四川气候变化现状,及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等为背景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深入调查川西林盘历史及其文化意义。从河流灌溉、林盘聚落微气候、林盘农耕活动及林盘民俗文化仪式等诸多不同视角深入剖析川西传统农耕智慧,展示气候变化条件下传统农耕智慧的应对之策。



与会各界专家肯定了该报告的框架与内容,除了认同其主要观点和多重意义,亦提出了需要改进之处,特别是一定要从林盘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方面,找出林盘文化的根基,提炼出其中的精髓,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专家精彩观点摘录:
01陈庆恒:
农田里多样性的生物间的内部循环是从生态角度理解林盘中传统农耕智慧的关键。比如:在春天有一部分苕菜田专门用来做秧母田,把苕菜翻到土地里,这部分有机碳有活性,种植作物可以直接利用。02刘卫兵:
林盘聚落中传统的编竹夹泥墙(竹骨泥墙)在建设过程中,无需烧制,全部使用天然材料,建筑废弃后可以直接回归自然,不产生废弃物,是低碳零废弃建筑的典型代表。此外,“气候建筑学”作为气候变化下的建筑研究,也是需要深入的视角。03郭洁:
未来高温时间、极端强降雨、极端冷天气的情况可能逐渐频繁。以前雨日多,现在雨日少,但降雨集中。这样的变化很明确的,人类如何主动应对这样的气候变化的关键。气象就是用数据说话,利用思维导图或其他方式,把气象数据分析与前面的传统智慧内在联系展现出来,用数据支撑我们的逻辑。04付绍红:
水稻耕作与气候变化的问题,在成都平原已经显现了,水稻的育种期缩短,而且播种推迟了,整个生育期也后延了。这一方面是水稻品种问题,另一方面也和作物的物候变化有关。气候变化后温度增加,积温在后期较高,所以有播种推迟的可能了。05杨耀:

除了秸秆还田,还要更强调“资源还田”,秸秆转化后可以做很多其他材料(建筑材料),价值比还田还要高,同时起到了减少碳排放与资源再利用的作用,还田更强调天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与会专家:

陈庆恒: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付绍红:四川省油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科技与成果转化出副处长


刘卫兵:教授级工程师,四川省政协委员,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重点课题组组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BCI(可持续建筑与气候倡议组织)成员


郭洁:四川省气象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杨耀:中国中铁双碳专业研发中心基础研究分中心、成都科学技术研究院双碳咨询总监、高级工程师


蒲秀姝:四川省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工程师


执行人员

调研报告组:郭慧、孙吉


影像传播组:孙吉、曾维金


项目共创

专家公众:专家学者、成都市民、成都水源地社区村民


组织机构: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清流智库、川西林盘共学社群、郫都区水源地之家、安宁村护水队、锦宁村护水队

END


欢迎大家加入清流科普群讨论



清流智库

汇聚专家智慧

链接决策公众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流智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