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中科院院士起诉原北大博士后吴庆龙恶意诋毁故意造假

科学10分钟 2023-03-03

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诉吴庆龙侵权


日前,澎湃新闻从北京互联网法院获悉,现年6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原副校长陈发虎诉现年49岁的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吴庆龙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案原定2月23日线上开庭,因被告提交“延期开庭”申请和“线下开庭”申请,将重新排期,延后开庭审理。


陈发虎院士,图源兰州大学官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诉吴庆龙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案将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庭审理。


吴庆龙此前在网络发文质疑称,陈发虎院士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的一篇考古研究论文未展示考古地层学证据,“该论文结论错误且涉嫌操纵证据造假”;并呼吁陈发虎院士公布该研究中的考古地层学证据。


起诉状显示,陈发虎院士起诉称,被告在无任何证据证明原告涉嫌学术不端的情况下,仍向中科院系统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成员及相关专家“强制群发邮件”,以及在网络上陆续实名发表多篇文章等方式,持续恶意诋毁原告“故意造假”“幕后运作”“辱骂”“滥用职权”“蒙骗合作者”等等;并以“弄虚作假的投机分子”侮辱原告,严重扰乱了行业内的学术讨论秩序,并对原告正常工作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


陈发虎院士的诉讼请求包括:判令被告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并承担相关维权及诉讼费用;判令被告在其涉案各平台账号上持续30日发布不少于1000字的致歉声明,为原告恢复名誉。


时任兰州大学副校长的Science论文:

距今3600年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


涉事论文的标题是《农业帮助人类在距今3600年前永久定居青藏高原》(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于2014年11月2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其正式发表的日期是2015年1月16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259172


中国政府网2014年11月30日援引新华社发表的“我国科学家揭示人类定居青藏高原原因”的报道。



报道称,“以陈发虎、董广辉、张东菊等为主的研究团队从2008年至今对青藏高原东北部200余处史前遗址进行调查,选择在考古地层保存完整的53个新石器——青铜文化遗址开展了动物和植物遗存分析工作……根据新获得的数据,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发现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上的活动从短期季节性游猎,到大规模永久定居,经历了漫长的适应过程。古人类大规模向青藏高原扩散发生于距今3600年之后,以大麦为主的麦作农业为当时人类提供长期的食物来源……陈发虎表示,过去学界一般认为,温暖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促使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主要因素,但史前人类恰恰是在全球气候变冷的背景下才向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大规模扩张的,农业技术革新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发虎,也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陈发虎时任兰州大学副校长,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一年后,2015年12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公布,来自兰州大学环境变化专业的陈发虎是地学部十位新当选院士之一。2016年,陈发虎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陈发虎是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历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杂志副主编、《Science Bulletin》执行主编。



涉事论文的另一名通讯作者是董广辉。两人的署名单位均是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董广辉现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环境考古与环境变化”资助。


2016年8月5日,吴庆龙作为通讯作者,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一篇研究论文,标题是《公元前1920年的溃决洪水支持中国传说中大洪水和夏王朝的存在》(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其第一署名单位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f0842


Science论文遭人实名公开质疑:

请公布其考古地层学证据


前述起诉状提及的、吴庆龙实名发表的其中一篇网络文章的标题为《陈发虎院士,请公布你2015年1月Science论文的考古地层学证据,接受学术界和公众对你科研诚信的监督》,落款日期为2022年12月17日。但该网络文章随后被投诉、删除。


该网络文章称,“该论文(记者注:陈发虎院士的《科学》期刊论文)在线发表后,你曾向新华社等媒体宣称选择了地层完整的53个遗址展开研究(http://www.gov.cn/xinwen/2014-11/30/content_2784867.htm )……但是你的这篇论文的正文部分和补充部分中并没有公布任何一个遗址的考古地层学证据,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时,一位对你的研究区域十分熟悉的考古学家曾称:‘这项研究很有意义,做了大量的植物考古研究和碳十四测年,但很遗憾的是没有地层’。”


“2020年我发现你的论文的结论完全是错误的,并进而推测你的这篇论文存在一定的操纵证据造假的可能。后来的调查和研究进一步确证了该论文的结论错误,并增加了该论文涉嫌操纵造假的嫌疑。”


上述网络文章称,“2021年5月以来,为了排除该论文操纵证据造假的可能,我曾写了多封群发邮件给兰州大学、中科院学部道德委,要求敦促你公开该论文53个遗址的考古地层学证据,我也曾多次直接要求你和董广辉公布考古地层学证据,但你却一直予以推诿拒绝。”


上述网络文章附录了三篇其他中国学者发表的考古学重要论文,并援引了这些论文中展示的相关考古地层学证据,以作示例,并称“请在准备你论文的考古地层学证据时予以参考”。


上述网络文章援引的论文及其考古地层学证据示例包括:


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团队关于仙人洞2万年前陶器研究的2012年《科学》(Science)期刊论文中,Fig.3提供了仙人洞考古遗址东剖面的线条图,并标注了实验样品的采集位置;


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团队2018年的《科学》(Science)期刊论文中也提供了其考古地层学证据。他们用图片展示了遗址的地理位置、遗址的考古探坑及沉积地层的序列划分,并且考古探坑东侧剖面照片上标注了绝大多数实验样品的采集位置;


三、兰州大学张东菊教授团队2020年的《科学》(Science)期刊论文在正文或补充材料中也提供了考古遗址的地层证据。其中,其正文Fig.2展示了考古遗址的地层柱状图,并标注了实验样品的采集位置;补充材料Fig.S2是考古探坑中的剖面地层照片,并标注了地层层位;补充材料Fig.S3提供了剖面图,并标注了相关实验样品的采集位置。


 

往期推荐


中山大学廖培钦课题组最新JACS速览——MOFs协同效应促进CO2电分解

2023-02-24

天津大学&山东大学[AEM]:锂氧电池正极催化剂的最新研究

2023-02-22

24岁博士毕业、47岁当选院士的他,正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2023-02-23

Nature发文:全球知名数据库中超34万篇论文涉嫌造假

2023-02-21



PS: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科研小程序“测试GO”,专注【材料测试+模拟计算】科研服务,测试狗团队开发,提供同步辐射、球差电镜和常用材料表征,承接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有限元计算等,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了解详情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