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啊点子 | 生灵边缘域_青年策展人首展
「 妙啊点子 」
计划
去年10月,我们开启了“妙啊点子计划”,希望为一些缺少契机、缺少条件的好脑子提供帮助。无论是举办展览、实验性的文化活动,或是启动新的艺术项目,大到众筹,小到招募伙伴...只要是好“点子”,我们都希望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生灵边缘域”即是我们迎来的第一个由青年策展人自发提案、落地的展览。两位策展人分别来自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参展艺术家也都是来自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和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的学子。以此为开端,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艺术项目在TCCA自由生发...
[] 咨询或投稿提案,请添加上图二维码~
“如果说上帝允许人类向自己提出自己的自由问题,那我们却没有考虑让我们孕育出的生灵能向自己提出同样的问题。”
—— 让·鲍德里亚尔
“生灵”
生灵源于佛教中对生命,“生机万类,始有能动”的定义,相比于自然科学“自我生长、繁衍、感觉、进化、互动”更为倾向于“灵”,即生命体中非物质的存在形态,二者同为被大众认可的阐述。而在大语境的改变下,在已有形象被不断驱赶,感受和含义不断存疑质询的现如今,生灵边缘域的适用性备受挑战,边缘的改变与否和其现存的姿态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生灵边缘域设定了一个“边缘”的环境,将未定的“生灵”和相关的研究介入到人们日常的场所中。展陈现场将创造“物”与“人”的对话语境,展品用数字媒体、大漆、纸本等不同媒介重议生命的形态,数字编码舞动欢跃;大漆肆意妄为地繁殖冒泡至泛皱;钢筋黏土互为骨肉,种植、扩张、盘踞;而作为造物者,人人自困,思想滞涩…
囿于:
自困,或许在于模糊难言的痕迹,作茧自缚的二十一世纪在互联网一声声的“我不想”中发散出强大的精神感召——犹如圣马太抬首定神,屏幕方寸的亮光会是今夜精神的游所吗?
[]《我们》林欣如 , 装置影像,尺寸可变,2020.
痕迹,打印成一⼨证件照的⼤⼩,⽤袋⼦密封起来挂在墙上,储存的记忆没有得到冷藏,公之于众:
我的身上有许多生长纹,我一直很讨厌并排斥它们。生长纹一般出现在体重增加过快的人身上,因皮下脂肪增长太快,皮肤生长跟不上,真皮层的弱力纤维被拉断,从而长成弯弯曲曲像“蚯蚓”一样的条纹。这样的纹路同样也会出现在孕妇的肚子上,被称为“妊娠纹”。但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这些痕迹实际上是我们生长过程的见证,聚焦并放大这种痕迹,希望可以重新审视它们,也审视自我。
[]《属于手机》林铌铌 , 装置影像、光栅,48×48cm、48×32cm 、48×56cm,2019.
电子通讯设施的完善与发展,本是为了方便人的交流,而手机愈发智能化后,原先沟通遥远空间的能力,变成了隔绝眼前的人与事物的能力。当工具开始主导生活,甚至人们异化为附属品的附属品,这种人机关系的变化又会是怎样一种恍惚呢...
茂盛材料
艺术品于每时每刻,如果看做生命体,那它们就在进行着它们的“呼吸”。当造物者于手工创作中醉心于材料本身,产生移情甚至于最单纯的对“物”的呵护。可能这时,艺术品成为了盆栽,围成了花圃,山坡茂盛。
[]《力》陈孝婉 , 超轻黏土、铁丝,30×40×50cm,2021.
在现代环境下,人们认识物质,改造物质,物质在不断被发现和探索中与人类产生联系,形成不同的变体。本作品利用了超级粘土和铁质物品做了一个探索,在不同的情况下,体现物质的性质特征,探讨材料之间力与力的相互作用,使物质的性质得到最大化的呈现,从而探讨物质的可能性,同时也从力的对抗之中讨论生命的可能性。
[]《不滞》 胡梓洋 , 大漆、人造水晶,20x20cm,2021.
[]《漭漭于茫茫》胡梓洋 , 大漆、人造水晶,100x100cm,2021.
漆材料是⼀种⽣命。
自然赠予漆原始造物的质感,同时也流淌着人类思维与情绪。在⼀次髹漆的时候,⽓温⾮常合适⼤漆⼲燥,在快髹涂完⼀层颜⾊之前已经开始起皱,蹭在⼿上的漆有很强的粘黏感。我突然感受到了什么,但是不能⽴刻理解它。看着漆慢慢结膜起皱,我甚⾄可以听到它起皱的声⾳,有种野蛮⽣⻓的感觉,再之后两天,我⼤漆过敏了——它有攻击性。
从那天开始,我相信漆是有⽣命的,不光是⼀种材料,在漆的温润感和厚重感之间,存在更多微妙的状态,借助玻璃、⾦属等相对现代的材料来表现漆的⽣命⼒。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不同的⻆度切⼊,使观众与作品进⾏交流,分别为⼈⼯唤醒漆的⽣命、对漆内在的窥视、漆的远古回映、漆是⾃然的⼀部分、漆的总特性在空间中的表现。
电子拟生
日眠夜深之后,地上亮起了星星。
电子羊会出现在谁的梦中?
[]《THE WHITE HEAT》邓杨琪 循环影像,尺寸可变,2021.
作品灵感源自高敏感人群,创作者创造了一个同样具有敏感性的球状物。作品名借以美国诗人艾米丽・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同名诗歌。白色焰球的变形是内部对外界刺激所产生反应的视觉化呈现。跳动在黑暗中传递着微弱但坚定的能量,邀请观众一起在此呼吸与生长。
[]《INTO THE WAVE》朱珠、邓杨琪、安沛奇、黄彦(排名不分先后) 交互装置,尺寸可变,2021.
《INTO THE WAVE》包含了对鼓浪屿自然生命与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像中结合了鼓浪屿上的水、植物和传统建筑景观,以自然的角度复现和消解文化记忆,延伸多元的历史文化空间。交互影像根据鼓浪屿上所生长的代表植物,创造了一系列虚拟植物,观者可以通过肢体动作与虚拟植物互动、共舞,以此探索鼓浪屿自然与人文的新生命形态,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渗互生关系。
作品延伸“人-水-自然“的探讨,从水这一元素出发,切入到人之于生命流向的思考。
止
展览的讨论包括但不限于:先前生灵的描述和定义是否仍适用于当下?在种种异化下“生灵”又发生了何种改变?——或可能十分干脆地成为一场虚拟取代现实,能指取代所指的颠覆,即,在这个高技术力的时代下,不可阻挡地倾向于幻象的崇拜,物质的重构,对生命体的轻视,当人类把自身投射于虚构未定的世界中开始精神的自我发泄,在复制品、假体、生物克隆和虚拟影像背后乘机消失,这现象本身是否已暗示了原有生灵边缘域的消解?
一场动机单纯、小心翼翼的入侵行为,互为“注视者”,希望“大家”相处愉快。
欢迎到场 即可观展
参展艺术家
陈孝婉、邓杨琪、胡梓洋 、林铌铌、林欣如、朱珠小组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策展人
连伟超、王肇兴
展览时间
4月30日-5月22日(具体结束日期,以最新发布信息为准)
展览地址
厦门湖里区高殿路·Tīkǎ Coffee
[] TCCA企划 | “妙啊点子计划”今日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