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CA海洋学首展预告|行于海脊,与海同思
TCCA 海洋学 Thinking Through Ocean 2022
2022.10.22-2023.01.15
基于对海洋媒介的研究与现地考察,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于2022年推出专注于系统性探究海洋文化的年度项目「海洋学(Thinking Through Ocean)」,并将于2022年10月22日推出「海洋学」项目首展,作为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系列活动之一展出。
TCCA 「海洋学」项目不只是短期的展览,而是跨度可能长达3-5年持续发生的研究实践。从构建在地网络、串连地方组织,到连通南北海岸、对话中国海洋城市,直至依托古代及现代海上丝绸之路,串联起不同文明间的深层关联。海洋学 ( Thinking Through Ocean )将是一场基于海洋、基于地方、基于世界、基于人对地方和海洋,历史的、艺术的、媒介的重新发现。
本届「海洋学」项目联合「方志小说」,同时作为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 /Being Theoria》田野项目的合作项目,邀请「记述电影小组」展开现地的影像-研究,同时联动在地艺术家、写作者、研究员、教师、学院、艺术机构、海洋实验室、青年社群共同参与。
「海洋学」项目并不如其中文名或标准译名「Oceanography」所表达的要去塑造、书写某种固定的学-科,而是如她的英文阐释「Thinking Through Ocean(与海洋一同思考)」,通过将海洋本身视为一个媒介环境来重新建立起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希望观众随着展览中呈现的人类文化的涉海性部分,以及从海洋文明、航海历史、海神信仰以及生产活动中剥取的「人与海洋的羁绊」而涌动。
蹑足于细碎永续而灵动翻涌的海洋图景,这种置身其中的「流动性」将与陆地上的认识习惯区分开来——船舶顺风相送,鲸鱼不分南北,我们将漫游在各种气候、各种裨海、各种时间、各种潮汐、各种地域之中...如同一部海洋的影像(鱼或其他海洋生物的视觉或非视觉),或潮汐图。
刘雨佳,《柯兰岛》,2017
影像
单屏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影像时长:14分47秒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本次「海洋学」项目展览将由两个版块组成,分别为「月亮的倒影是海的脊骨」群展版块以及『地方体:「氵」部地理学』驻地版块,从艺术家们关于海洋的感性认知延展至落足于「氵」的行走成果。
期盼引领观众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海洋作为一个环境媒介所容纳的生命现象与形态,感受海洋自我不断涌现的生机与潜能。
月影移转,邀您在潮汐的去还中与海同思,与海同行。
宁佳伟,《惊蛰》,2018
实验纪录片
4k,彩色,有声
影像时长:62分46秒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群展版块|月亮的倒影是海的脊骨
参展艺术家:曹澍、陈丹笛子、陈萧伊、孔令楠、林銮崇、刘广隶、李文嘉、刘雨佳、宁佳伟、童文敏
策展人:邱鼎
艺术总监:申晨
执行策展:TCCA策划团队
空间设计:林鹭琪
据说,潮汐的起伏是由于月光;岩岸的剥蚀,大多来自海岸。
席慕容《一首诗的进行》
”「去还」与「波动」
「月亮的倒影是海洋的脊骨」尝试提出一种基于海洋的崭新感知谱系:寻着神话学指月的复杂想象、天文学永恒的圆周运动、文学和史诗对海洋的不同色彩描摹,以及因月相变幻计算而得的时间节日而形成。
或许我们可以暂时抛开那些宏大的关于海洋文化史、交流史和地缘关系所构建的现代话语,而去往一种更为直接和感性、更加切身的经验认识——如同苏轼《潮中观月》的词话之于中国人的思想与时间观,全球沿海的不同地方和社群都有着各自的地方性知识(某种前知识状况),它来源于月亮及其引力所形成的海洋潮汐,一种「去还」与「波动」。
曹澍,《四亿年前是海洋,四亿年后是沙漠》,2021
影像装置
模型漆,亚克力,电线,树莓派 3b,电阻屏
尺寸可变,循环影像
图片由艺术家和想象力学实验室提供
潮汐所描绘出的场景是——海浪拍打着海岸,在瞬间破碎,但又立刻裹挟着沙石与贝壳返回海中,再与尾随其后的海水碰撞,最终形成此起彼伏的海浪。作为海水翻涌的形态之一,潮汐不仅展示了海水自身的力与流速的相互抵抗,也呈现了海与陆地、与月亮之间深层次的互动与影响。
孔令楠,《FF》,2021
木板油画
37.5×49 cm,57.5×47.5 cm(带框)
私人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月亮是海的处所
在月亮圆缺的循环中,潮汐将深海中不可见的地理活动,与港口腹地间的往来、社会发展联系到了一起。
当我们从潮汐的去还中深入海底,得以窥见远古生命的起源和失落的文明,海水的涨退变得更为可见,但海洋的空间却仍难以丈量。月光投射于海面,而海将其包裹,映照了亚里士多德对处所和自然运动的定义,月亮成为海的处所。
童文敏,《海浪》,2019
行为,金之岛,马来西亚
单屏录像,彩色,无声
影像时长:19分46秒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潮汐翻涌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比拟为人生的机遇,因地壳运动而分割的海洋与陆地或许原本均是我们的来处,而月所引出的是远方的召唤与向往。水雾乘着月光蒸腾,就如阿里奥斯托在《疯狂的奥兰多》(Orlando Furioso)中所提到的:
地球上被遗忘或遗失的一切都在月亮上被保存完好
Then he realized that those who have lost their minds here on Earth may yet find them again on the Moon.
”刘广隶,《如何将大海一分为二》,2022
影像装置
3D动画,3D打印,油画,锑锭,喷绘打印,书籍
尺寸可变,影像时长:60分 ;7分30秒
图片由艺术家和七木空间提供
本次群展邀请了十余位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将通过含绘画、装置、影像、行为和摄影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从不同视角向观众反映他们对海洋的感性认识。
月影之下潮汐褪去,「氵每」脊遂现。
陈萧伊,《山的手相》,2021
摄影
UV印刷铝板
由51件组成,50×22 cm/件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驻地版块|地方体:「氵」部地理学
驻留艺术家:方迪、李沐杰、良亮人
同行艺术家:大爱JUNE、犀子、杨迪梦、羊 & RΩ、杨悉尼、阳芷倩、杨子敏、张娜松「蕃仔楼」研究小组、赵翔风、郑华忠
策展人:杨剑雄、查蕊、李必豪
展览设计:石祥甫
顾问:刘畑、芬雷
特别鸣谢:在野艺术公益基金
「氵」
展览后半部分主要围绕「海洋学」中的驻留行走项目——「针路航线」,这艘承载着数十位同行者(艺术家、策展人、写作者、研究者、电影人、自组织群体)的船舶从2022年8月13日顺风起航,游弋于海峡西岸诸海湾港口。
除厦、漳、泉、汕、澳等地,也探访了其腹地的县市区域,泉港、晋江、安海、双第、海澄、龙海、漳浦、云霄等,这些地方并不为人所熟悉,但它们的「氵」部偏旁,却提示着另一种由名称、制图和想象力组成的地理状态。
郑华忠,《境花园》,2019-2022
摄影
收藏级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萍聚雾散,莫可踪迹
在航行途中同行者们如同水密隔舱里「萍聚雾散」的社会,在近一个月里,携伴、相遇、送别、离散于崎岖海岸。他们沿着海岸线行走,深入海丝腹地,寻访了一个又一个地方。
同行者们在厦、泉、漳、汕、澳的行走路线
同行者们好似一艘沉浮于史,任萍聚散之行船,在不同的港口,不断地起航,又落脚。他们与现实中说方言的人、发生的事、存在的物交往:好奇、受挫、感知与环境间的差异,以及自身遭遇南方烈日所产生的皮肤灼伤。
在这些零星琐碎而溢发着真实温度的片刻里,同行者发散着关于「海洋」这一环境媒介中人、事、物的无限思绪,并将思路连结至当下被广泛讨论的水系议题与个人艺术创作。
记述电影小组,《江海引得》
图片由记述电影小组提供
在一次次抛锚靠岸中,沿途众人也不断与新「登船者」进行了10余场「航途际会」,这是一些试图朝向地方的协作网络,公共的讨论、展示、讲述、考察、参与民俗活动,不同人共享着相似又差异的现场。
驻地版块将以文字书写、装置、影像为媒介,向观众展示本次驻留行走项目中驻地艺术家的研究及创作成果,以及记述电影小组的展映计划。
记述电影小组,《江海引得》
视频由记述电影小组提供
这周六,海洋的浪漫缱绻与波澜壮阔将在纱幔般的海雾中,穿越暗藏于字句间的海景幻象,流经幻化于心中的神明遗迹,涌至观者眼前。
船已回航,欢迎到访。
TCCA年度项目
《海洋学 Thinking Through Ocean》首展
展期:2022.10.22-2023.01.15
项目发起: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指导单位: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中共湖里区委员会、湖里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支持单位:殿前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厦门市海洋国际合作中心,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出品人:陈丹妮
艺术总监:申晨
策展人:龙奕瑭、马赛
合作策展人:邱鼎、杨剑雄、查蕊、印雪、李必豪
项目策划:TCCA策划团队、轴艺术项目
项目执行:吴靖、唐文、黄维、陈丹青、叶舒衡、陈少哲
品牌宣传:方思梦、陈南烨
视觉设计:林鹭琪、石祥甫
特别合作:方志小说、镜海空间、后天计划
特别支持: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田野项目、在野艺术公益基金
特惠预售票,限量发售200张
❕立即抢购❕
🔴 特惠预售票:28元 🔴
成人票:48元
学生票:35元
儿童票:25元
双人票:78元
亲子票:60元
厦门国际海洋周,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作为联系全球海洋政策、技术、决策和行动的平台,已逐渐发展成为集海洋大会论坛、海洋专业展会和海洋文化嘉年华于一体的国际性年度盛会。
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主题为“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本届海洋周积极响应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倡议,践行联合国海洋大会的共同愿景和中国承诺,聚焦以科学和创新为基础的蓝色行动以及国际合作,持续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文化交融、蓝色伙伴关系构建的共商共议共享平台。
/// 项目出品人 ///
陈丹妮,红顶文旅集团执行董事、红顶艺术社区负责人、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馆长。于2021年创立红顶艺术社区,致力打造艺术面向生活的登陆口岸,举办艺术设计、市集演出等多元文化活动,为爱好文化艺术的人群,不断更新现代理想生活提案。同年创立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落址厦门,以海洋文化、在地艺术等为研究方向,不断参与当代艺术的发展,美术馆至今举办《四海志》汤南南个展、《假期愉快》青年艺术家群展、《从大漆出发》当代漆艺知名艺术家群展等多个当代艺术展览。以美术馆为平台,推动以艺术反哺人民生活的进程,发起用艺术修补城市的“花花补丁”计划,推出传统手艺人为在地文化代表的“阿姊企划”等;并开展“妙啊!点子计划”扶持优秀青年艺术家。此外,作为TCCA儿童美术馆项目发起人,致力以美术馆为平台链接社会各界教育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美育的探讨和发展,至今已举办三届TCCAkids艺术节。
/// 艺术总监 ///
申晨,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大千当代艺术中⼼艺术总监、策展人。关注艺术作为精神纽带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内在关联,致力探索艺术作为社会集体记忆和公共文化理想的外在表达,与人、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真正服务于公众。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关注“个体”在艺术欣赏中的主角地位,并致力调动“个体”作为参与者和创造者的重要作用。
/// 策展人 ///
龙奕瑭,策展人、写作者。1992年生于韶山,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管理和中国美术学院策展专业。目前主要关注自组织和现地工作。2015年参与创立“轴艺术项目”(AXIS Art Project),第一回展览“一座岛屿的可能性”;第二回展“厦门肉食公司”入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第三回策展研究“临演社会”正在持续进行。2016年创立独立空间404 Not Found Lab,在厦门后田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社区的剧场-艺术实践。
马赛,1990年出生于河南邓州,201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及生存空间问题。曾工作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负责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以及虎溪公社艺术工作室,现工作于厦门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曾参与策划与执行项目:放开打计划(河南,2016);重塑与生产(重庆,2016);100公里计划(重庆/成都/宁波/上海,2017-2019);临时艺术社区(深圳,2017);激活现场(重庆,2020-2021)等。同时,作品曾获得过第六届明天雕塑入围奖,SAYA菁英国际青年获奖等。
/// 合作策展人 ///
杨剑雄,图像工作者。1991年生于湖北宜昌,201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雕塑专业,现生活工作于厦门,致力从图像挖掘个人路径,曾任厦门白灼空间管理员。
邱鼎,1992年出生于福建,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书法研究与创作方向,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她于2015年参与创立“轴艺术项目”(AXIS Art Project),现就职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查蕊,艺术家。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澳门科技大学美术学博士在读,现为澳门美术协会会员,厦门美术家协会会员。查蕊常采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将游戏场景与澳门本地的人文特色相结合,在作品中创造一个别样的自由空间,通过更具趣味性的方式表现澳门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社会现象。
印雪,DOCO热纪录主理人。2015-2018持续在厦门做影像策展及放映活动,曾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参与《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等纪录片的国内上线工作。参与策展有:新亚洲影志:澳门台湾纪录片展(澳门,2022),“信仰”2016主题影像邀请(厦门,2016),纪录片大师怀斯曼作品《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全国巡展(北京、上海、广州、杭州,2018),野骨力国际艺术创作驻地计划艺术之夜(泉州,2018),2021年联合发起“庐舍之春”女性导演剪辑驻留计划(福建培田,2021)。
李必豪,1995年出生于福建,2019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纯艺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厦门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不同语境下互动及抽象的渴望是李必豪创作的主要探索对象,并借此延伸至以现场作为媒介形式来观察观众与作品之间短暂的情感联结。
/// 顾问 ///
刘畑,2022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总策展人。策展人,创作者。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博士、研究员,「开放问题研究所」(Open Matter Institute)发起人。长期致力于「研究-创作」的共同推进,工作贯穿策展、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设计及写作。当前聚焦于面向「大众」的广域策展和设计,以及对乡土基层、古典源起与科技前沿的同步探索实践。
芬雷,“方志小说”联合发起人、艺术与出版策划人,策划记述电影周(杭州,2014)、居伊·德波电影周(杭州,2015);策展“高洁人民出版社”(上海,2018)、在兹远游:方志小说驻地联展(宁波,2021);联合策划“写一切:重识社会文本与艺术实践”(重庆、北京、广州,2016)、第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谷神变”(上海,2016)、方志小说:驻村写作联展(碧山,2018)、写作诸历史:关于当代写作生态的提案讨论会(北京、上海,2018)、致睡神:中法诗歌行为之夜(上海,2019)、“睡神散页”节语间启幕戏剧之夜(乌镇,2021)等。
关于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TOPRED CENTER FOR CONTEMPORARYART, 简称“TCCA”位于中国厦门,以海洋文化、在地艺术为核心研究方向,致力于持续参与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构建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通过开展国际艺术合作,开展多向度的艺术形态及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与互动;探索艺术融合生活的多元性,打造TCCA成为艺术文化聚能场。同时更加注重艺术的在地性,服务于公众,以艺术链接人、社区和城市间的关系,为旧建筑注入活力,推动城市更新趋势下的艺术进程。
关于 轴艺术项目
轴艺术项目( AXIS Art Project )2015年在厦门发起成立,由六位成员组成(黄晓伟、林鹭琪、卢川、龙奕瑭、 邱鼎和余雨萍)。作为源于一句“厦门好无聊”而自发的艺术计划,轴艺术项目试图通过一系列“现地策展”(On-Site Curating)打开一种基于地方可能性的工作界面,在现阶段,处理本地性与虚拟景观、日常生活与当代现实的含混状况是其工作的主要方向。除此之外,在团体内部的组织机制上,轴艺术项目始终实践着一种基于差异的协同工作网络,对个人与集体、社群与社会展开思辨、批判和实践。轴艺术项目的工作涵盖展览、出版、驻地、写作、独立空间等。
关于 方志小说
方志小说,是一个联合驻地计划,倡导从地方出发的写作实践与艺术行动。从2017年开始,已连续4年邀约写作者、艺术家和社会工作者近100人,前往云南、贵州、福建、安徽、浙江、广东、河南、陕西、四川等地的20多个村镇空间,并分别于2018年、2019年、2021在碧山(安徽)、徐岙底(浙江)、厦门、西安、福州、宁波等地举办驻地联展。2022年,方志小说推出实体空间工作栈(简称“方栈”),基于青年社群的联合工作展开,集驻留、展览、研学等于一体,将通过文化艺术的具体实践参与地方营造,共建新形式的在地社区。
关于 后天计划
后天计划是一个非盈利性独立的艺术机构,联合写作者、艺术家、策展人、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各个行业研究者展开实验性艺术项目,鼓励不断探讨艺术的新疆界。
关于 第四届杭州纤维
艺术三年展·田野项目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创立于2013年,是一个致力于当代纤维艺术研究、创作与展示的国际展览平台。由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原万曼壁挂研究室)发起,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共同创建、联合主办。
“纤三田野”作为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Being Theoria”的特别在地项目持续展开,并获得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的支持。计划将维持一年,以桑蚕、丝绸、纺织等题材切入,通过驻留和走访的方式,调研中国沿海的数个区域:杭嘉湖、环渤海、厦漳泉……拍摄记述电影和编纂册页,并延展一系列公共活动和在地创作。
关于 在野艺术公益基金
“行动中的田野”是由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在野艺术公益基金在“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之外发起的一项创作扶持计划,通过联络此刻正在各个“地方”以各种形式开展行走、考察、在地创作计划的机构、项目策划人、策展人,共同讨论、展开关于“田野”的崭新问题域;通过支持在相关研究域中的艺术家、研究者的创作,以他们为引,去抵达和看到今天的“田野”,把田野的问题带回公众视野,以期更多的同行者。
关于 镜海艺术空间
镜海艺术空间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路环岛,是一个集艺术创意交流,艺术文化体验、展览、美育于一体的开放空间。
关于 记述电影小组
记述电影,基于真实情境进行现成拍摄,基于影像实践进行艺术制作,探索事件之于社会、历史、地方、情感等的影像再生产。记录但不以客观为目的,讲述但不以故事为目的,实验但不以观念为目的,在事件的来临中……迫近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