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可能是非常主观的:关于爱情和浪漫关系的一场对谈|无性恋之声×CW
即使在最为主流的群体中,爱情依然是一个谜。
在西方,爱情曾被视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一种确认自我价值的途径;而在中国,爱情的内涵既深受本土的儒家思想和缘分观念影响,也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波动变化。
(P.S. 关于爱情的不同理解,可以参阅无性恋之声妇女节特别推送《爱情是个伪命题吗?》)
而在无性恋和无浪漫倾向社群中,这个问题可能更为复杂。
“分离的吸引力模型”(Split Attraction Model)区分了性吸引、浪漫吸引以及其它层面的吸引,以便于得出更为精确的取向认同,但依然无法回答:究竟什么是“浪漫”?
Photo by Jose Chomali on Unsplash
本期节目是ColorsWorld和无性恋之声的再度合作!我们邀请到了三位嘉宾:
KIVA认同为无性别、无浪漫倾向、无性恋;
阿喵认同为性别流动、泛性浪漫倾向、无性恋;
朵朵认同为性别酷儿、有浪漫倾向、有性恋,并且一度怀疑自己是“啥/什么鬼浪漫倾向者”(Quoiromantic/WTFromantic)。
(P.S. 想要进一步了解“啥/什么鬼浪漫倾向者”(Quoiromantic/WTFromantic)以及无浪漫倾向光谱,可以参阅CW无浪漫倾向觉醒周系列推送《科普 | 关于无浪漫倾向的7个迷思》)
在本期节目中,三位嘉宾分享了自己关于浪漫倾向的探索、关于浪漫关系的体验,以及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也许是巧合,三位嘉宾都拒绝将自己局限于固定的身份标签之中,而是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
TA们不会用二元的性别框架限制自己或自己的伴侣,也拒绝完全遵从主流的浪漫关系模式。
爱情可能是非常主观的,关于性别和性取向的认同也比概念定义更为多元。
希望大家都能摆脱主流观念的束缚,找到自己最为舒适的状态,并对差异保持尊重和包容——毕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可以是Queer。
Photo by Delia Giandeini on Unsplash
时间轴
00:48 嘉宾介绍:KIVA、阿喵、朵朵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喜欢上一个人?
07:23 阿喵:当下某个特别吸引我的点,很难定义、很随机
12:08 朵朵:有排他性吗?会期望关系长久吗?阿喵:没有,不会
14:48 朵朵:性吸引是必须的,但还需要包括欣赏和承诺
(朵朵提到的“爱情三角理论”由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认为不同的爱情都能由三个构成成分组合而成: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忠诚(commitment))
16:44 KIVA:觉得喜欢就喜欢,不花时间论证
如何探索自己的浪漫倾向并建立认同?
17:40 朵朵:至少一半和性吸引挂钩,也有其它模糊的好感,比较客观
18:53 阿喵:喜欢的感受从青春期开始,和性吸引完全是两码事
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22:48 KIVA:喜欢一个人生活,爱情可有可无;曾经被社会文化误导要追求浪漫关系
28:05 阿喵:需要和伴侣亲密、保持联系,这是和好朋友之间的区别
29:51 朵朵:对两位的发言都有共鸣,18岁之前沉迷于独自思考,脆弱的时候发现需要别人的陪伴,也能感受到性吸引
32:03 朵朵:不理想的爱情是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照顾脆弱的对方之上,相反,理想的爱情让自己更好
34:08 阿喵&朵朵:和伴侣之间有强烈的连结、影响彼此的生活,这也是浪漫关系和友谊关系之间的区别
有没有遇到过催婚?如何应对催婚?
35:58 KIVA:还不知道男朋友是什么的时候,就因为被问到男朋友而感到生理不适
38:05 二十多岁时KIVA经常遇到催婚,直言自己不适合进入浪漫关系和婚姻的特点
41:51 阿喵:没遇到过,家里没有必须结婚的观念,但是周围很多人遇到过
45:11 阿喵:婚姻就是个法律关系,对我来说没有必要
46:20 朵朵:运气很好,目前在考虑婚姻,家里也不介意单身;婚姻还是有意义的,但核心是个人幸福
关于无性恋、无浪漫倾向的倡导和性解放、自由恋爱矛盾吗?
50:29 KIVA:无性恋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性恋;很感激无性恋这个标签,但也不希望被它禁锢
52:39 阿喵:这是误解!无性恋的认同基于个人感受,不会限制发生性关系
55:17 朵朵:问题背景是占大多数的有性恋者不能理解无性恋;核心是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进步性的倡导不应该建立新的框架与标准
如何看待无性恋群体中的开放式关系?
58:40 阿喵:和一位男同性恋者尝试过开放式关系,完全不介意对方和别人发生性关系;“无有伴侣”中,无性恋者可能难以维持性方面的平衡
63:44 朵朵:由于性嫉妒,在有性恋群体中维持开放式关系非常困难
65:10 KIVA:非常支持,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自己曾经在亲密关系中出轨,从中得到继续照顾伴侣的能量
现有婚姻模式能否满足无性恋、无浪漫倾向社群的需求?
69:30 阿喵:无性恋者之间差异非常大,找到合适的伴侣在任何群体中都是困难的,在辅助生殖技术等方面的需要不局限于无性恋群体
73:33 朵朵:婚姻制度的问题不只是针对无性恋群体的
74:38 KIVA:从来没有符合过任何主流社会形态,完全可以自己创造非主流的关系模式
75:35 总结:尊重彼此的不同
BGM
1.Elements-Ludovico Einaudi/Amsterdam Sinfonietta
2.Moon Stardust (cello ver.)一格里特/THT
3.When Angels Smile-Back To Earth
4. Hoping She Would Be There-Steve Barakatt
5. Old Money-Piano Tribute Players
6. Afterword-Brad Jacobsen
7. Let It Breathe-A.N.O./Shadowx
8. The Winner Is-Mychael Dannat
9. Serse, Act I: Ombra mai fu (Largo)-Maurice Gendron/Peter Gallion
10. Clear Water-Robert Haigh
11. pure imagination-Rookle/J'san
联合创作方
CW未命名色彩
CW未命名色彩(简称CW)是一个由年轻又有爱的伙伴们自发组成的性少数友好团体。我们成立于2015年,base北京,专注于服务多元性与性别,我们的初心是消除歧视、促进社群文化发展。
七年以来,CW的主要成员一直都以青年学生为主,去高校化后招募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在校生以及已工作人士200余人。我们希望听到更多群体的声音。
监制|冯卓凡
主持|阿山
嘉宾|KIVA 阿喵 朵朵
剪辑|小李
文案|茜茜
END
欢迎扫码联系王雪加入社群
科普时间
无性恋会不会只是一个阶段?我会不会成长并脱离这个阶段?
无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是一种身份认同,而不是某个不够成熟的阶段或错觉。
许多人可能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怀疑。TA们可能(曾经)认同为任意性取向,而无性恋也并不例外。
如果你现在认同为无性恋,但后来改变了认同,这不是一个“阶段”,而只是你的自我发现之路。不是每个人都能很早就确切地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而且身份认同也可能会改变或流动。
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在受访的无性恋社群成员中,有超过80%的人曾经认同为另一种性取向。这并不意味着别的性取向是一个阶段,不是吗?
另一方面,如果这不是一个阶段呢?你不应该让自己处于否认状态,以防你是错的。你可能会经历怀疑和自我探索的阶段,这并不丢人。
无论如何,你都可以认同为当下最适合你的身份,并向无性恋社群寻求帮助和支持。
我不想认同为无性恋,也许我会找到合适的人并开始与TA们发生性关系。我该怎么办?
是否认同为无性恋、是否同意杏行为,这都是你的选择。你如果不愿意认同为无性恋者,或者不喜欢这个标签,当然可以认同为别的性取向。
即使认同为无性恋,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杏行为。如果你遇到了一个能激发你杏欲的人,你也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认同。
我们一直在发现新的自己、学习新的东西,并且在此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身份认同。
探索你的无/有性恋身份,与有类似经历的人交流,这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损失,也不会妨碍你在未来发生杏行为。
资料来源:
https://www.asexuality.org/?q=general.html
社群文化
Yasmin Benoit
一位英国黑人模特,同时也是无浪漫倾向-无性恋活动家。
她在推特上发起了“#这就是无性恋的样子(#ThisIsWhatAsexualLooksLike)”的活动。
她利用自己作为模特而获得的平台来提升公众对于无性恋和无浪漫倾向的认识,也为多元性/别的有色人种发声。
资料来源:
https://www.papermag.com/yasmin-benoit-asexual-model-2641410290.html?rebelltitem=3#rebelltitem3
https://bricksmagazine.co.uk/2020/05/29/yasmin-benoit-on-aromantic-asexuality-education/
我们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