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ab首展明日开幕 | 冯骏原:低俗怪谈
totalab作为独立空间的首展呈现来自艺术家冯骏原(1991年生于中国四川)近期实践中的雕塑、装置与影像。这些相互关联的作品将定制物与现成品嫁接起来,企图解构在不断(被)消费或消耗的过程中趋于系统化的现代人类身体尤其是男性身体,及其功能与形式魅力之间的不安边界。通过对护身器具进行想象,冯骏原展示了人体在解剖学与性别学意义上所固有的材料属性——它们的硬度和重量、曲力和弹性——是如何令欲望屈服于理性意志,并沦为从属。
《丑角的忧惧》
2022年
棉布、蜂蜡、亚麻油、低碳钢、不锈钢、野兔毛皮、牛皮
60 x 34 x 108(h) cm
摄影:Alessandro Wang
展览标题“低俗怪谈”(Penny Dreadful,字面解释为“一便士的恐怖故事”)原指风靡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售价低廉、长期连载、包含大量插图,主要面向刚刚从公立学校获得识字机会的、年轻的工人阶级男性。作为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之雏形,“低俗怪谈”凭借其耸人听闻的、充满腥膻暴力的反常情节而臭名昭著。矛盾的是,伴随着当时几起沸沸扬扬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普罗大众开始对这种类型产生道德恐慌,但同时保持着贪婪的、猎奇的阅读习惯。
《斯巴达折叠》
2022年
低碳钢、小牛皮、棉布、海绵、镀锌铁、不锈钢、矿物油
46 x 46 x 26(h) cm
摄影:Alessandro Wang
“低俗怪谈”中的确充斥着夸张的恐怖和冒险故事,不仅涉及贫民窟、西大荒、金银岛、飞行器等开拓性的多元场景,还有幽灵骑士、吸血鬼、侠盗之类非健全的人格形象。在艺术家的成长经验中,“低俗怪谈”之恶名与今天的电子游戏并无二致:两者都标志着一块“似曾相识之地”(liminal zone),亦即一片具有过渡性质的实质区域,一方面允许由青春期冲动导致的心理剧循环上演,另一方面对变化波动的男性角色进行充分包容,直至其能够渗透甚至威胁主流社会秩序。
《成骨术J》
2022年
钛色不锈钢、水牛尾皮毛、羊脊椎骨、锦鸡羽毛
102 x 47 x 22(h) cm
摄影:Alessandro Wang
受此启发,冯骏原尝试结合虚构的破坏力与幽默的颠覆性,他回应了空间中的拱廊元素,并计划将其扩张为一个废弃而空荡的广场,通以表达某种“滞留旅途”的超脱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孤独、怪诞、怀旧、忧愁感受。诚如“低俗怪谈”从极为大胆而实验的前辈哥特小说中汲取了越轨行为(transgression)的创造性,冯骏原以作为文学叙事的哥特式反向推理作为构件风格的哥特式,亦将哥特式本身视为一个美学问题,从而发展出一系列奇异的、轻盈的、复杂的、不对称的、装饰繁复的雕塑与装置,且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核心特征。
《受伤者》
2022年
银箔、纯银板、做旧铜件、不锈钢标本针、漆、丙烯颜料、榉木
200 x 3 x 160(h) cm
摄影:Alessandro Wang
例如在《丑角的忧惧》《龟甲阵型》《斯巴达折叠》《珍奇柜》这四件作品中,冯骏原向中世纪金属盔甲所裹挟的男性气质发出质疑。他巧妙地拆析并重新安排了这些“假肢”部件的衔接方式,在其积极的防御力与消极的虐待性之间来回摇摆,反复操练身体与装备的同步演进。在锻造金属制品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前工业化时期,这种重度依赖手工劳动的工作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男性化的,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事业。与之并立的是,《受伤者》在本应起到遮蔽作用的屏风之上,将四具饱受武器损害的男性身体之插画制为标本。
《拒马》
2022年
结构角钢、不锈钢夹、定制鼓组、摇铃
115 x 100 x 87(h) cm
摄影:Alessandro Wang
此外,展览中还散布着一些稍有分歧的案例研究。《公敌》软化了为预防犯罪或维持秩序的公共设计巅峰之作——卡姆登长椅(camden bench),《拒马》则以富于打击性的机动式路障装置支撑打击性乐器爵士鼓。在《成骨术》系列中,冯骏原对摩托车排气管的轮廓作出再次定义,赋予其肌肉与骨骼那样的动作与生物机能。最终,影像《下行记》将“低俗怪谈”与电子游戏串联,继而刻画了一个走下地底寻找种子的CG人物,完整作品将呈现于10月的内部放映。
低俗怪谈
艺术家:冯骏原
策展人:袁佳维
2022年9月29日至11月5日
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8号5号楼302室
冯骏原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写作者。曾获复旦大学物理学士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硕士,并于2018年入围华宇青年奖。他近期参加的展览与项目包括“忍不住转身”(中间美术馆,北京,2020年)、“此地有狮”(798艺术中心,北京,2019年)、“长征计划:违章建筑III——特区”(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8年)、“Parentheses”(David Nolan 画廊,纽约,2018年)等。作为策展人,他于2019年在北京歌德学院德国文化中心与张植蕙共同策划展览“还要什么自行车”,于2021年在香港Para Site与李佳桓合作策划展览“溢流地”(2022年巡回至UCCA沙丘美术馆)。其写作亦可见于e-flux architecture、frieze、Artforum、Flash Art、《黑齿杂志》和《艺术界》(LEAP)。他于2022年与策展人袁佳维在上海共同创立了拥有独立空间的策展事务所totalab。
袁佳维,策展人、写作者。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后就读于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获艺术史硕士学位,以及建筑联盟学院,获历史与批判思维专业硕士学位。2016年至2020年间,她供职于东画廊(上海)与长征空间(北京),亦曾为Artforum中文网、《艺术当代》、《艺术界》(LEAP)等媒体撰写文章。策划展览与项目包括“海上丹迪”(2017年)、“坚决提高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2018年)、“Joshua Nathanson: Wildfire Delivery”(2021年)、“王画:帮助,所有,冷漠,融化,变成,心房,一片”(2021年)等。目前研究兴趣包括当代艺术的建筑媒介、(后)现代空间观念、边界美学及地理政治学相关。她自2021年起兼任Longlati Foundation写作者收藏委员会(上海)主任,并于2022年与艺术家—策展人冯骏原在上海共同创立了拥有独立空间的策展事务所totalab。
totalab是一间在上海拥有独立空间的策展实践与跨学科研究事务所,由策展人袁佳维与艺术家冯骏原共同创立于2022年。totalab致力于探索数字社会及其未来,通过艺术生产、建筑行为、影像实验、身体想象等诸多媒介进行事件创作,深度介入信息世界的重组与再构。totalab亦将不定期组织展览、研讨等学术活动以及相关出版项目,为本土文化生态作出有益补充。
tolalab另附独立视觉厂牌16:9,由设计师王佳怡主理。从艺术出发,16:9兼顾服务性与非服务性的界面创造,运用综合的设计语言助攻策展表达。16:9意在联动二次元平面、三次元现实与异次元情境,不断拓展大众对于新兴媒介的体验与感知。16:9的具体工作涉及自有IP开发与运营、品牌规划与意象搭建以及跨界创意整合等诸多面相。
totalab坐落于上海梧桐区的100平方米内部展厅由16:9主理人王佳怡担当空间设计。面向落地矮窗开辟的双重圆形拱门与回廊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本雅明式的拱廊经验,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结构性要素通过分割的变化被叠加到白立方之内,呼应着衡山路8号原领馆广场传统复兴风格的沿街立面以及周遭整体历史风貌。此外,totalab内部展厅的专业照明设计由恒光显色提供。
totalab的展览仅限内部邀约。如有参观需求,烦请提前发送邮件咨询。邮件地址:totalabshangha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