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穿在身上的中国史
“中国有礼仪之大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孕育出多彩的汉服文化
《物原》记载:
“有巢始衣皮”
早在远古社会
中华衣冠便已源起
“短襦”、“深衣”
“冠帽”、“花冠”
···
诸多传统服饰名称
你是否听闻?
“冕服”、“弁服”
“禕衣”、“褕翟”
···
诸多传统礼服制式
你了解多少?
49克的素纱禅衣
你是否知道现代人竟然无法复制?
花木兰脸上的“额黄”
到底是用什么涂的?
···
就让《墙书·中国服饰通史》
来告诉你
并带你领略
泱泱华夏的服章之美
内容提要
《墙书·中国服饰通史》由服饰复原专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永华执笔,历时三年,重现中华服饰近万年的历史——一部服饰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全书分为“时间图谱”和“考古时报”两大部分。
时间图谱为3米长卷,上面是穿着各朝代代表性服饰的主人公。其间细节丰富,共包含7大类别:衣服、帽子、鞋、配饰、妆容、发式、军戎服饰,涵盖了从上古时期到今时今日的中国服饰史。考古时报内容丰富,意在引领读者亲历考古挖掘地或者游历博物馆,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刘永华,前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作者持续进行了将近30年的服饰复原工作,应邀为国内外多家博物馆设计并绘制历史人物复原长卷,作品被世界各地基金会和博物馆收藏。他拥有多年舞台美术工作经验,更注重裁剪、材料、工艺等细节的展现和研究。
目前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历代服饰集萃》《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国民族发饰》《中国古代军戎服饰》等,所著书籍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
推荐理由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至原始社会。“数千年声名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礼义之族。”在千年发展历史长河中,中华衣冠除去“避寒御雨”的实用功能外,发展出了“华服美章”的审美内涵,以及“知礼辨尊”的教化意义。
所谓“一朝文化,一朝服饰”,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国衣冠也随着朝代的兴衰而不断革新。
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已能够利用兽皮一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衣物;新时器时代,纺轮等制造技术已然普及,丝绸生产也于这一时期发轫。
相传夏禹时代,衣冠已成治国之器;商朝时期,丝麻织物已在成衣材料中占据重要地位;西周时期,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汉服基本形制也在这一时期被奠定。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取得了巨大进步,“衣华服,佩珠玉”成为社会上层人士的着衣习惯,而下层平民衣物窄小,社会衣制已然迥异;
秦汉时期,深衣面料重锦绣,腰间束带,有着“褒衣大裙”的风格;魏晋南北朝,“纤臂”(一种固定在衣物下摆的饰物)面世,飘带翩翩,衣物如燕飞舞;
隋唐时期,经济鼎盛,衣物式样空前灿烂,“齐胸襦裙”、“半臂”、“披帛”等历久不衰,衣物也极富时装性;宋辽时期,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更进一步;
明朝时期,民间衣制承袭前朝又有所发展,衫裙式样丰富,用色讲究;清朝时期,汉满衣饰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清中期还保留着明代款式,兴长裙、云肩,至晚清时已去裙着裤,而满族妇女则着旗装,梳旗髻,再搭配“花盆底”旗鞋;
近代民国时期,中山装和旗袍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国服饰,对中国服饰发展影响深远;步入现代,中国服饰崇尚简朴实用,但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深,中国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被赋予了新生。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折射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墙书·中国服饰通史》这本书便细数中华服饰上万年变迁,以时间为轴,对每一历史朝代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细节考证,对每一套服饰都进行了专业严谨的文物复原。
它使服饰有了第二次生命,并最终以3米长卷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作为微缩的中华文明史,本书也录制了13节的中国服饰小史音频课,期望带读者了解更多华夏衣橱的有趣故事!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现在添加微信号【历知王】
(请备注读者入群)
即可加入
《中华遗产》读者社群
成为读者社群成员
你可以享全店日常专属折扣
可以和无数志趣相仿的朋友谈天说地
可以获得最新的期刊资讯
······
快来加入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