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之际琉球对外邦交在南明与清之间的艰难抉择赵 毅 崔 达【摘 要】明清鼎革之际,清廷与南明诸政权林立。琉球作为故明藩属国,面临效忠宗主国的抉择,效忠南明,看似是出于延续同明朝的宗藩关系,但背后却有白丝贸易的利益需求。同时,在尚质请封问题上,琉球试图采用等距离外交的方针,冀望与清朝和南明都保持关系。故此,请封琉球国王时申请“领封”而清朝却以尊崇传统,对其采取“颁封”方式。最终清以半强制的方式成功册封尚质,与琉球确立了宗藩关系。琉球的抉择过程几乎是其在东亚外交中的缩影:先小心试探,以国家利益为先,企图像以往一般在漩涡中摇摆,左右逢源。但因国小而力微、不得不随时俯仰,被迫决断。【关 键 词】琉球;册封;南明;清朝【作者简介】赵毅,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 116029);崔达,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大连 116029),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大连 116025)。【原文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2022.6.253~261
明中后期吏部司官分省与官僚政治余 璐【摘 要】基于地域平衡理念,明代吏部司官有每省一员、照省推补的分省惯例。这一惯例的形成及其在明中后期的应用、发展和严格化,与各省官僚群体的支持密切相关。同时,此惯例的发展稳固,又不断培育着官僚群体的乡党意识和参与意识。皇权、吏部在吏部司官选任中的制度性、机构性权威逐步减弱,各省乡党逐渐掌握了从吏部司官到巡抚、提学、翰林、科道等官缺的选任主导权。权移于下、同乡为政的乡党化趋势,令晚明政局中的皇权、吏部、乡党等各方呈现难以整合的对立趋势。【关 键 词】明代;吏部司官;分省选任;党争;官僚政治【作者简介】余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22.6.141~163
“非制”的王言:明代中旨的政治文化考察唐佳红【摘 要】明代的“中旨”由于从未形成确切的制度规定,因而更多体现为一种基于明人政治观念与现实诉求而变化的可塑性认识而非固定的文书形式。在明代政治情境下,“中旨”具有内外两层政治意涵:一是作为王言象征的权威性与纯粹性,经由明代君主专制体制而得以确认;二是其名称中隐含与外廷相对的“非制”性,与阁票形成一种自明的对举关系。明代的中枢体制以皇帝为中心,由宦官、内阁、六科、部院构成一个亲疏降杀的层级体系,内廷与外廷的观念易受内阁倾向扰动,由此造成明人对中旨与票拟的矛盾态度,有异于学界的一般认识。中旨具有祖制合法性,在明代政治实践中多被作为一种政治话语为各种政治群体所利用。自晚明内外日益暌隔,内阁的内转趋势加强,中旨几成内外沟通的唯一手段,其在士大夫追美明初面议的前提下也被赋予王言的意义,在门户之争中发挥作用。联系明前期的面议君裁体制的崩解与随之而来的中枢权威的失落,晚明士人对中旨体制的体认,或可视为儒家理想诉诸祖制的一种方式。【关 键 词】中旨;内批;票拟;明代;士大夫;皇权【作者简介】唐佳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沪),2023.2.63~76,178
承袭与调适——清初太仆寺职权的演变郭宇昕【摘 要】清朝入关后承袭明制,沿袭太仆寺建置,于顺治元年委官建署,但因明清军政体制相异,太仆寺不再管理前明兼掌之马政及相关钱粮。顺治七年,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太仆寺重掌马政相关钱粮,权势稍振。康熙二年,钱粮统归户部,太仆寺再度成为有秩无事的闲曹。这一时期,清廷内部新旧制度、满汉关系不断调整,太仆寺于康熙九年接管兵部大库口外马场,自此专营牧场,成为清朝八旗马政体系的一部分。清初太仆寺职权的演变反映了清朝入关后全面接触中原王朝体制、建立全国性政权时的承袭与调适。【关 键 词】清初;太仆寺;职权;马政;财政【作者简介】郭宇昕(1990- ),男,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guoyuxin@ncu.edu.cn(南昌 330031)。【原文出处】《清史研究》(京),2023.1.82~9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14ZDB038)阶段性成果。
不确定性的世界: 一个洪灌型水利社会的诉讼与秩序——基于明清以来晋南三村的观察张俊峰【摘 要】引洪灌溉作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域一种独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自北宋王安石变法以来广为流传。洪水的不确定性给这一完全依赖洪水为生的区域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在长期争水过程中晋南三村民众形成小争大讼的习性,诉讼成为他们应对生存困境的一种行为惯习,官方裁决动辄为民众公然违背,反复受理和裁决三村间的水利诉讼已成常态。洪水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社会的不确定性,而社会的不确定性又加剧了洪水的不确定性,有限的洪水究竟由谁使用也充斥着不确定性。彻底解决人对洪水的依赖,改变单一的谋生方式,才能摆脱不确定性的束缚。就此而言,不确定性是理解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域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核心概念。【关 键 词】不确定性;洪灌型水利社会;人水关系;晋南三村【作者简介】张俊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23.1.31~48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大学学科交叉建设项目“历史时期华北基层社会治理及其当代价值”的阶段性成果。
西南边疆环境史上官民互补环保机制研究——以清代云南二元环保模式为例周 琼【摘 要】明清时期,边疆民族地区环境灾害的发生随着开发的深入日趋频繁,地方的环境保护逐渐形成了官方法制及民间法制共存互补的二元环保机制。官方推行的植树禁伐令等措施得到了各民族的认可,民族地区从自然崇拜及乡规民约、习惯法层面推行的生态联保措施也得到了官方支持,形成了官方与民间两种环保法制并存共进、相辅相成的模式,并在具体的生态管理实践中高度契合。官方认可并支持民间环保法制及其实施,民间环保法制依赖并弥补了官方法制的不足,从而使云南民族区域的生态环境长期保持了良性发展态势,彰显出边疆民族地区二元环保机制的现实资鉴价值。【关 键 词】边疆环境史;清代;云南;二元环保机制;官方及民间并行模式;制度维度【作者简介】周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史、灾害史、灾害文化史、 生态文明史(北京 100081)。【原文出处】《史学集刊》(长春),2023.2.4~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17ZDA158)的阶段性 成果。
视角与面相:乾嘉学派与桐城派关系的多重释读盛险峰【摘 要】在清代学术史的天空,乾嘉学派和桐城派是两颗璀璨的明星。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及其关系诸面相值得深入研究,尤其二者的发生、内涵、嬗变、特点及发展方向。对于以上问题的探讨,需要不同视角进行聚焦和剖析:从政治与文化关系上看,二者发生是政治与文化互动的结果;从中国传统目录学上看,二者的归属和创新则有经、集之别,源流和取向则有汉、宋之争,内涵与特征则处于经、史之间;从清代学术史上看,二者体现了整理和总结的特征,但各有侧重。将乾嘉学派和桐城派关系研究置于以上不同视角下进行多重释读,这对于发掘中国古代学术演进的特殊路径和语境,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关 键 词】清代;乾嘉学派;桐城派;政治;文化;传统目录学;学术史【作者简介】盛险峰,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合肥 230039),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唐宋史、中国古代学术史。【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23.2.117~1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ZS150);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1-043)。
从瑞应寺与卫藏安多地区的联系看清代蒙藏文化交流魏建东【摘 要】自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会见以来,藏传佛教凭借蒙古贵族的推动,迅速在蒙古地区传播开来,大量藏传佛教寺院在蒙古地区兴建并发展。这些寺院在兴建与发展过程中,均尝试与卫藏及安多地区佛教中心保持联系,而这种联系则成为清代蒙藏关系的重要表现。本文拟以东部蒙古地区重要的学问寺瑞应寺为例,分析瑞应寺寺主与卫藏、安多地区重要高僧的联系,以此说明这种跨区域的蒙藏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蒙古地区佛教文化的兴盛,而且进一步密切了蒙藏两个民族的联系,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 键 词】瑞应寺;察罕殿齐;蒙藏关系【作者简介】魏建东,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北京 100081)。【原文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22.6.53~6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代东部蒙古藏传佛教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CZS05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