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律”到“多元” : 明代舆论生态的生成逻辑与历史图景展 龙【摘 要】明代舆论空前高涨,并呈现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复杂态势和历史意蕴。明初,重典治吏,士习卑下,舆论沉寂,生气索然;至中后期,政局常变,文化多元,舆论日兴;逮及明末,时局表微,纲纪颓弛,舆论的多元诉求几乎一律转为救世讽时的哀惜和呐喊。明代舆论本质上是国家意志与道德说教的集中体现,也是官民意志与集体利益的别样表达,还是国家政治与公众话语的互动表征。明代官员、士民以批判者、警示者的身份,以独立、理性的精神气质,评议朝政,裁量人物,建言献策,不仅平衡了权力格局,维系了政治秩序,引导了国家政策,催生了政治文明,而且反映了明代舆论的普遍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和政治情怀,并以舆论话题的独特方式展现了明代历史的真实图景。【关 键 词】明代;舆论生态;舆论话题;舆论政策;舆论功能【作者简介】展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 明清史(北京 100101)。【原文出处】《史学集刊》(长春),2023.3.22~3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上的灾害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研究”(20&ZD225);国家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社会舆论与政治秩序研究”(11CZS017);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人文语义学交 叉学科培育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概念史研究的知识论阈与理论建构”的阶段性成果。
晚明言路政策的调整与言路秩序的再造马子木【摘 要】晚明言路失序始于对张居正的清算,新进言官的崛起动摇了既有的权力与名分秩序,造成新旧对立与公论解体。以出位之禁为起点,明代言路政策屡次调整,士大夫亦提出重塑言路秩序的诸多方案。东林视公论为天理之公的外在发用,以道德的正当性作为政治活动合法性的基础;亦有士大夫主张讲求职掌、别白虚实,通过制度裁衡公论。但前者缺乏制度化的表达渠道,后者需仰赖运转有效的行政机制,在万历天启年间无从实现,遂形成公论纷纭、言路为政的局面。崇祯年间限制言路风闻,旨在以实行消弭浮言、淡化派系之争对言路的影响,虽未彻底解决言路失序问题,却为清初言路政策的形成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对公论的再界定以及对言路制度约束的强化,两者相互关联,构成了晚明言路秩序再造的核心议题。【关 键 词】晚明;言路;科道;公论;东林【作者简介】马子木,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350)。【原文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2023.1.245~252
私玉之禁:乾隆时期国家对回疆的资源管控与法律实践惠 男【摘 要】乾隆四十三年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私鬻玉石案发生后,清朝开始严禁回疆的玉石贸易。学界以往的研究多强调此案的政治和商业意义,却忽略了其所引发的司法效应。本文通过挖掘相关的满文档案,梳理清代回疆玉石资源的管控策略的形成过程,考察其在司法层面带给各回城的回民以及寓居于新疆的浩罕或巴达克山等地的中亚回商所带来的影响,并揭示出这些法律实践推动《大清律例》的相关条款在回疆施行的过程。【关 键 词】私玉;回疆;大清律例;乾隆;司法【作者简介】惠男(1991- ),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研究员,huinan427@pku.edu.cn(北京 100871)。【原文出处】《清史研究》(京),2023.2.57~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世纪上半叶清朝的边疆与边政研究”(22&ZD231)阶段性成果。
贡赋·本草·商品:从蕲州白花蛇 看明代“道地药材”体系的形成吴 琦 程 露【摘 要】明代“道地”一词多用来表示物品质量优越,优质药材可称为“道地药材”,从蕲州白花蛇的案例可以看出“道地药材”在明代的发展。白花蛇是唐以来诸多地方上贡至中央的珍贵药材,至明代白花蛇贡地逐渐缩减为蕲州一个,这与明人对蕲州所产质优效佳的认识相关。明代“道地药材”知识的形成离不开本草著述的塑造,明代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中“蕲蛇”成为优质白花蛇的别名,书中记述其毒性小、宜入药等优点。蕲州医家李时珍对“蕲蛇”的本草知识书写得到当时、后世的重视与认可,随着出版业发展向通俗性文本扩充,产生深远影响。明中叶以后,赋税改革和白银货币化使地方官府征收土贡的方式变得灵活多样,蕲蛇可折银采购,社会经济变革促进药材商业化,兴起“道地药材”消费之风,是为中国道地药材发展史的重要节点。蕲州白花蛇从地方特产到“道地药材”、从贡品到商品的转变,揭示出明代“道地药材”体系不仅是贡赋制度、本草著述、商业贸易多重因素构建的产物,还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复杂的互塑关系。【关 键 词】“道地药材”;明代;白花蛇;蕲蛇;《本草纲目》;李时珍【作者简介】吴琦(1962- ),男,江西吉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露(1994- ), 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武汉 430079)。【原文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2023.2.37~4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仰、市场与社会空间视野下的明清药王庙研究”(22BZS058)。
清代步军统领衙门经费初探 ——以生息利银为中心王春伟【摘 要】清代政府机构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非正式经费体系”,各机构经常需要通过非正式甚至是非法的手段筹措经费。步军统领衙门也是如此,除官兵吏役薪俸之外的经费,主要来自放贷取息,出租土地、房屋等收入。其中尤以生息利银为大宗,每年可达银33060余两以上。步军统领衙门主要向两淮和长芦的盐商放贷,还自行运营生息。过分依赖生息利银等非正式经费也存在隐患,清中后期盐商生息利银拖欠严重,其他经费也无法保障,步军统领衙门陷入经费无着的境地。清廷束手无策,只能向地方催索,甚至摊派,背后隐藏着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之争。【关 键 词】步军统领衙门;生息利银;两淮;长芦;经费【作者简介】王春伟,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馆员(北京 100081)。【原文出处】《历史档案》(京),2023.1.78~89
清代中叶清水江流域婺源木商经营实态研究 ——以嘉庆婺源《往苗杂用》账簿为中心程泽时【摘 要】清代中期,婺源木商赴清水江采买木材,从事自三寨至德山间的短程木材运销,亦常将布、盐等运至苗、楚销售。他们灵活地采用公号、小伙、寄小伙等合伙方式运用资本,资本规模一般几百两至数千两。其公号甚至向王寨借银作本。在卦治、王寨、茅坪采办条木,或以根计价,或以篾尺围量材积计价。乾嘉年间三寨买木例规,自树篼起五尺以上围量条木,且既无周长折扣,又无材积码子折扣。自三寨至德山的运销过程中,要承担牙口、江钱、佣金、程仪、头银、辰关木税和点开篷礼等税费项目,合计约占木价款的8%以上,运费约占木价款的4%。婺源木商的利润主要来自条木产销两地的价差,以及贩卖布盐所得。【关 键 词】木材贸易;婺源;清水江;徽州;徽商;木商【作者简介】程泽时,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国家民委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区域发展研究基地”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贵阳 550025)。【原文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合肥),2023.1.1~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清水江木商账簿与地方金融制度研究”(19YJA820007)。
谕众劝俗: 木铎制与明清乡里社会的政教实践杨念群 孙 岩【摘 要】“木铎徇路”源于《尚书》的记载,象征着王者布施政教的治世图景。明太祖创设木铎老人制,将之纳入了明初基层治理的布局当中,清朝进一步将木铎徇路视作彪炳朝廷治道的象征加以构建,使得“木铎”成为广泛分布乡间的风教人员。“木铎”职司巡行宣诵政教谕令,其制先后与里甲、乡约和保甲等体系结合,逐渐形成“徇道宣诵”与“坐堂讲演”相维的运作形式。木铎老人身兼“政”与“教”、“吏”与“绅”等多重身份,他们流动的宣教方式可深入乡间闾巷,弥补学校等施教系统难以涉及的范畴,进而与乡约、宗族等媒介共同构成一套分层连动的政教下渗体系。同时,木铎徇路还具有政教操演性质,他们嵌入乡民生活的政教之音,构成了“大一统”秩序下的日常统治及其生活向度。【关 键 词】木铎老人;圣谕宣讲;政教;声教;基层治理【作者简介】杨念群,男,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孙岩,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84~97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重大基地项目“清代政教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2JJD770062)资助成果。
从“燕行录”看清代盛京城“非汉”群体何永智 江晓成【摘 要】燕行使基于“满汉差异”之比较,形成有关清代盛京满洲群体的族际认知,其对满洲人“满洲本色”的捕捉折射出盛京满汉社会文化的交融与张力。相较满洲群体,由于“华夷”意识与“异质”文化的冲击,燕行使站在“汉本位”立场,对盛京蒙藏群体的质疑与批判更为强烈,并带有明显的文化偏见。“燕行录”叠合“他者”与“异域”的历史镜像不仅呈现出跨族际的文化汇聚与碰撞,同时亦对思考清代边疆民族带来更多启发。【关 键 词】燕行使;燕行录;盛京;非汉群体【作者简介】何永智(1992- ),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北京 100081);江晓成(1987- ), 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福州 350117)。【原文出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京),2023.1.130~141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14ZDB038);中国博士后科 学基金第72批面上资助(2022M723639)阶段成果。
清前中期传教士通事群体及其角色功能陈宝良 刘国敏【摘 要】17-18世纪,缺乏通晓西方语言通事的清廷,常临时聘任在宫廷服务的传教士为通事。这些传教士通事具有多重身份,斡旋于中西关系中,扮演着译员、“外交使节”和顾问等多重角色。同时,他们还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桥梁:他们既翻译编纂西学论著,促进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又译介中国典籍,撰写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等情况的论著,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关 键 词】清代前中期;传教士;通事;中西交往【作者简介】陈宝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国敏,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原文出处】《故宫博物院院刊》(京),2023.2.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