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古典定九州”:汉魏之际的州郡调整与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王东洋【摘 要】《尚书·禹贡》宣扬“九州”与“禹迹”相关、冀州地位重要和大一统思想,成为早期中国关于九州的“古典”记载,对后世影响深远。汉献帝建安九年,曹操欲采纳“复古置九州”之议,遭荀彧劝阻后搁置此议。建安十八年,曹操以天子名义下诏“复《禹贡》九州”,重新划分天下为九州。对《禹贡》九州的认同与复置,客观上有利于大一统思想在汉魏之际的传承与维系,有利于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恢复帝国统一秩序,最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和天下的一统。【关 键 词】汉魏之际;《禹贡》;九州;大一统思想【作者简介】王东洋,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471023)。【原文出处】《史林》(沪),2023.2.86~9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一统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1FZSB028)、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基于河洛文献的北魏洛阳时代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XWH215)阶段性成果。
北魏前太和时代宗室婚姻与民族融合刘 军【摘 要】拓跋宗室是北魏王朝的轴心骨干,作为其巩固政权根基、整合利益关系的利器,婚姻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治国方略和统治集团内部结构的客观反映,也是北朝时代风貌的真实写照。过往学者偏重探讨融入崭新民族与文化要素的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历史成就,却忽略了对前太和时代宗室婚媾网络的揭示,给北魏早期史和拓跋成长史研究造成不小的缺憾。梳理资料发现,当时宗室择偶对社会性民族成分的重视度远逊于政治性的集团归属,姻戚族属各异,却主要源自支撑北魏政权骨架的代人集团,尤其是代人中堪为皇权附庸的各股“宾附”势力。另外,体制内的阀阅世资亦构成早期宗室婚媾的主导因素,联姻资格线基本划在累世官资一至三品的所谓一流门第上,借此反衬自身天潢贵胄的身份定位。早期宗室特定的择偶标准体现了拓跋氏置身先进文明环境而对实现门阀化的迫切诉求,即仰赖政权力量,以通婚为媒介,试图突破汉人固有门第秩序和民族隔阂的桎梏,以体制要素为基准实现囊括全部胡汉官贵之阀阅体系的再编成,客观上奏响了之后民族大融合的序曲。【关 键 词】北魏前期;宗室;婚姻;阀阅流品;民族融合【作者简介】刘军,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原文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23.3.8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古鲜卑拓跋氏士族化进程研究”(项目编号:19BZS056)的阶段性成果。
北魏洛阳的汉晋想象——空间、古迹与记忆魏 斌【摘 要】北魏洛阳与汉晋洛阳的都城空间叠加关系,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对于同一空间中的汉晋古迹、人物和事件充满想象,从而造就了一种特殊的城市情绪,在氛围层面上塑造着拓跋政权与汉晋国家的连续性。《洛阳伽蓝记》记载的隐士赵逸及其古迹指认,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不过,北魏洛阳与汉晋洛阳也存在明显差异,除了众所熟知的寺院、佛塔和坊外,值得注意的是铜铸设施的缺失。汉晋时代,翁仲、铜驼、铜马、飞廉等铜铸设施,构成了从长安到洛阳延续的都城装饰文化。永嘉之乱后这些铜铸设施很多被迁移,北魏迁都洛阳后并未尝试在基址上进行恢复性重铸。【关 键 词】北魏;汉晋;洛阳;古迹;记忆【作者简介】魏斌,男,山东临朐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武汉430072)。【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13~124
创新·缺陷·龟鉴——论隋唐五代税收史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陈明光【摘 要】综观中国古代税收史,隋唐五代十国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为其在税收法制建设、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监察制度和税务管理等方面都取得诸多重大创新成果,如税收制度法典化、税种创新、税制要素的完备、税务监察法律文本的完善、税务文书设置的创新等。同时,这一历史时期的国家税法、税政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加重了纳税人的实际税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王朝更迭的严重后果,为后世王朝改良税法和税政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关 键 词】隋唐五代;税收史;承上启下【作者简介】陈明光,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唐史、中国古代财政经济史(福建厦门361005)。【原文出处】《史学集刊》(长春),2023.3.79~8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托项目“中国税收通史”(22@ZH006)。
唐代剑南羌蛮子弟与西南边疆经略——兼论羌蛮子弟与城傍子弟之异同陈乐保【摘 要】唐代剑南西、南两侧分布着大量的羌蛮子弟,比较著名的有弱水八国子弟、岷江西山子弟、邛雅黎子弟、东蛮子弟、云南子弟等。羌蛮子弟受剑南节度,但其组织、征集、训练、出征等仍以部落为单位,是典型的少数民族部落兵。与北方的城傍子弟相比,羌蛮子弟内附时没有经历内徙——安置于缘边军城傍侧这一过程,故安史之乱后内徙的城傍子弟逐渐转化为额内兵,而羌蛮子弟依旧保持了原有的部落兵性质,并一直维持到唐末。羌蛮子弟的总数维持在三到六万之间,他们的存在弥补了剑南道汉兵不足的问题,极大增强了本道的军事实力。复因羌蛮子弟处于唐、吐蕃、南诏的“过渡地带”,且熟悉西南边陲的地理环境,他们的向背往往能左右唐代西南边疆经略的进程。【关 键 词】唐代;剑南;羌蛮子弟;部落兵;城傍子弟;西南边疆经略【作者简介】陈乐保(1985-),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京),2023.2.120~13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唐代剑南军镇与西南边疆经略研究”(20CZS021)阶段性成果。
“拟男”“胡风”与佛道:唐代女性日常生活的三重坐标及其文化意蕴刘礼堂 程昊卿【摘 要】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唐代女性的日常生活均呈现出多彩奔放的特点。这种多彩奔放的日常生活,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离不开对男性生活方式的模仿、对周边民族风俗的崇尚和对佛道宗教文化的利用。从性别、民族和宗教的视角来看,“拟男”“胡风”与佛道是容纳唐代女性日常生活的三重文化坐标,它们既能够解释这种生活方式的成因,也能够显示出这种生活方式的边界所在。【关 键 词】唐代;女性生活;“拟男”;“胡风”;佛道【作者简介】刘礼堂,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昊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原文出处】《江汉论坛》(武汉),2023.6.110~1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研究”(20&ZD229)。
唐前期的差科簿与差科流程:以阿斯塔那61号墓所出役制文书为中心王 晶【摘 要】阿斯塔那61号墓所出役制文书属于杂徭的差科簿,可命名为《唐垂拱元年正月至永昌元年正月(685-689)高昌县武城乡等(?)差科簿》。文书中的“终制”“侍丁”“曲长”等不是直接注记,而是在其他差科簿基础上进行的转录。根据这组差科簿文书可以还原唐前期差科的基本步骤,首先根据已经注记了色役的差科簿确定本次差科范围,其次对差科对象进行整理,最后按时间差科。咸亨元年至长寿二年(670-693),西域战事频繁导致丁男减少,在差科人数不够的情况下,丁中于色役之外还需另服杂徭。色役应当被视为一个独立役种。唐前期正役、色役、杂徭是三种平行共存的力役形式。【关 键 词】差科簿;差科;流程;阿斯塔那61号墓【作者简介】王晶,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0)。【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2023.1.23~33
新出唐高昌王族嗣良及夫人史氏墓志研究郑旭东 郑红翔 赵占锐【摘 要】麹氏曾为高昌王族,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后被内徙至中原。麹氏入唐后,很快融入唐朝的官僚阶层,并深度参与了唐廷的政治。新出的高昌王族麹嗣良和夫人史氏墓志给我们提供了麹氏在唐朝活动的诸多信息,不仅有史籍阙载的家族历代人物之封号、职官等内容,还隐隐透露了志主麹嗣良及其父在武则天称制及立储的重大事件中起过核心作用。夫人史氏为突厥名将史大奈之孙,她的墓志不仅能补充麹嗣良及史氏家族的信息,其中关于婚姻的记载也揭示了边疆民族入唐后作出的身份转变及高门望族为维系家族地位组建的联姻关系。【关 键 词】唐代;高昌;武周政权;麹氏家族;史氏家族【作者简介】郑旭东(1987-),男,陕西省合阳县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710127),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陕西西安710068);郑红翔(1988-),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隋唐史、西北历史地理研究(陕西西安710069);赵占锐(1985-),女,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陕西 西安 710054)。【原文出处】《敦煌研究》(兰州),2023.1.111~1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唐蕃关系视野下的唐朝经营西域研究”(20CZS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