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近代史》2023年第9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3






 

   扫描二维码

订购《中国近代史》





摘要





中立法与日俄战争时期的中国对外交涉 ——以“复州日设民务公所案”与“辩驳俄国布告案”为线索郭黎鹏【摘 要】日俄战争时期清政府的中立政策与中立法运用向来备受质疑与批评,这些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近代中国中立的困境“一部中立”与“不完全中立”有所忽视的表现。上述困境与列强在华势力的存在和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密切相关,从而在日俄战争时期引发出一系列超越中立法发展阶段的法理矛盾。在“复州日设民务公所案”与“辩驳俄国布告案”中,中方不仅朝着对本国有利的一面对既有中立法条文进行延伸解释,还注重获得各国支持,而且借助日俄战争的契机,向国内外重申了对东三省的主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权益,可见清政府的中立并非完全消极。清政府在日俄战争期间的外交政策,透露出近代中国的国际法运用具有深刻的复杂性,也揭示了近代中国实现“文明化”的努力,始终面临着列强在华势力这一根本性障碍。【关 键 词】清末;日俄战争;中立法;法理矛盾;文明化【作者简介】郭黎鹏(1995- ),男,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湖北社会科学》(武汉),2023.4.116~126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晚清全权大臣制 度的形成及其运作”(22XNH110)。



辛亥革命后日本舆论界对中国共和制度的关注与讨论朱丁睿【摘 要】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共和制度的建立,国体、政体的讨论是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的重要议题,日本思想界对此同样予以了关注。1911年末至1912年初,东京的《大阳》《早稻田讲演》等杂志,较为集中地刊载了许多日本学者对于中国共和制度建设问题的讨论文章。其中,矢野文雄、浮田和民持观望态度,高田早苗、平野英一郎等对中国实现共和制抱有期待,而有贺长雄、青柳笃恒则持怀疑态度。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修订期间,日本国际法学家寺尾亨和宪法学家副岛义一来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顾问,二人通过发文表达对中国宪政的构想,主张“单一国家制”与“总统制下的责任内阁制”。这一主张与参与修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中国参议员们不谋而合。随着袁世凯在民初政坛势力的扩大,日本学者对共和制能否顺利发展展开了新一轮讨论,整体上质疑声不断;在众声喧哗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但是由于他们对于中国实际及发展趋势的了解仍然有限,其分析与讨论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故难以引起中国国内广泛关注。【关 键 词】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日本舆论界;《太阳》;《早稻田讲演》【作者简介】朱丁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民国档案》(南京),2023.2.124~13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重点项目“‘二十一条’与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编号:18AZS013) 的阶段性成果。



两宫崩逝后康梁反对袁世凯活动述论李永胜【摘 要】1908年11月14、15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崩逝。11月14日至16日,远在马来西亚槟城的康有为听到光绪濒临死亡的消息,立即给美国总统罗斯福、世界各地保皇会员和国内各省督抚等处发电报请讨伐袁世凯而救护光绪帝。当康有为梁启超得悉光绪死亡确讯后,立即致电、致函保皇会员、督抚官员、普通国民等,宣称袁世凯毒杀光绪帝,号召讨伐袁世凯;他们重点联络善耆和岑春煊作为讨袁同盟力量。11月底,康梁得悉载沣的摄政王位并非袁世凯拥立,转而采取联络载沣杀袁的行动方针。1909年1月2日袁世凯被罢免后,康梁放弃杀袁的方针,但仍希望载沣给袁世凯定罪,以防其东山再起。尽管康梁使出浑身解数,但受种种因素制约,杀袁和给袁定罪的目标最终归于失败。【关 键 词】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作者简介】李永胜,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350)。

【原文出处】《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23.3.142~156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流亡中的康有为梁启超与英美政府(1898-1912)”(项目号TJZL18-001)的阶段性成果。



约法、权力与秩序: 洪宪帝制取消后各派围绕中央权力的较量赵静涵【摘 要】1916年3月“洪宪帝制”取消至7月《临时约法》恢复之间,南方护国军同北洋系围绕中央权力归属问题——袁世凯退位和总统继任、约法恢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护国军在依据约法坚持袁世凯退位的基本立场下,为了尽快恢复秩序,同北洋系领袖进行谈判,在总统人选黎元洪之外又提出了段祺瑞;北洋系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为了维持自身权威和政府的运作,进行了对内整合和对外斗争、妥协,最终恢复《临时约法》,形成了“黎府段院”的暂时稳定的权力格局。各方势力间的谈判与调整过程,体现了民初军政官员对约法、权力与国家秩序的不同考虑;而在野文人对此问题的态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背景,更从另一角度显示着法律与实际政治运作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各界对秩序的普遍追求。【关 键 词】洪宪帝制;护国军;北洋军阀;大总统;《临时约法》【作者简介】赵静涵,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2023.2.33~42



《中国海航行指南》在中国的传播、翻译与影响钱 隆【摘 要】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海军部海道测量局编纂出版了一部远东海道导航书——《中国海航行指南》。1899-1900年,中国学者陈寿彭将该书第3版有关中国海域的部分编译成《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促进了该书在中国的传播。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中国海航行指南》的由来、版本源流与内容变化,考察其传播过程及编译特点,分析其在中国的影响,由此探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海洋地理知识的传播及其意义。【关 键 词】《中国海航行指南》;传播;影响;海洋地理【作者简介】钱隆,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国家航海》(沪),2023.第30辑.111~124



“筹办要塞” :与众不同的清末军方筹议蒙古“新政”方案 ——以宣统三年军谘府蒙古边务调查报告文献为中心王 策【摘 要】中国国家图书馆所收藏的《调查蒙古边务意见》与《库恰间军事调查报告》两份历史文献,事涉外蒙古独立前夕军谘府高层有关在外蒙古施行“新政”的规划,因其关系国防,内容敏感,传阅范围极其有限,故而久不为我国的近代史和蒙古史学界所熟稔和重视。文章从对两部史料的文本分析入手,首先确定二者的成书背景及之间的关系,进而以该史料中重点涉及的“筹办俄清边境要塞”之内容为切入点,还原清末军方最高参谋机关曾经制订“对俄作战计划”这一不为人知的尘封史事,以展现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新兴的青年职业军人群体在正面应对帝国主义入侵、努力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一事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关 键 词】军谘府;蒙古边务调查;要塞;对俄作战计划【作者简介】王策(1988- ),男(汉族),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201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 北方民族史、多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档案文献(呼和浩特 010021)。

【原文出处】《西部蒙古论坛》(乌鲁木齐),2023.1.3~14



从“边塞”到“上游” : 近代兰州黄河景观主题的演化 ——兼论中国景观史研究的一个方法问题张景平【摘 要】景观形成某种主题的过程,可称为景观文化过程,观看与书写活动是其中重要环节。兰州作为黄河与城市共生的代表,其黄河景观具有承袭自明代边疆要塞的景观实体;清代政治精英通过限定观河视角及题咏文体控制景观的观看与书写活动,使早已深居版图腹心的黄河景观主题长期保持边疆性。晚清民国时期,观看环节中日益多样化的观河视角以及新工具照相机的引入,消弭了兰州黄河景观边疆性的视觉基础;书写环节中“照片+白话”的书写方式挖掘出水车与皮筏,并通过报刊传播成为公众熟知的黄河上游典型景观要素;与近代水土保持事业关系密切的沿河荒山绿化,赋予兰州黄河景观主题以流域性的整体意义。虽然景观实体更新有限,近代兰州黄河景观主题仍实现由“边塞”向“上游”的转移,近代化要素主要在观看与书写环节中起到推动作用。透过景观文化过程各环节,历史景观所承载的丰富信息得以在微观层面充分而明晰地呈现,或可为景观史研究提供某种新路径。【关 键 词】近代;兰州;黄河;景观主题;景观文化过程【作者简介】张景平,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 730030),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23.3.140~15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清以来河西走廊水利文献集成整理与研究”(22ZD&225)。



南洋公学与国学的初义脉络陈 欣【摘 要】中国国学概念在近代的生成与演化,是近代学术思想演进中的一大关键。前人追究国学一词的发端,存有数说,在逐渐近真的过程中,揭示各项线索,同时仍有进一步辨析与推进的余地。按诸文献,目前所见,1902年1月6日南洋公学监督沈曾植致周家禄函内“最早”使用“国学”一词指代中国学术。沈曾植“国学”一说,缘起于新政初期整顿南洋公学维持大局,以此消除以《国民》《清议》二报为象征的主张“民权”“自由”的“残缺不全东洋之议论”,与以梁启超为核心的激发国性、培养国民、铸造新国家的“国学”形似神异,而相互争夺对于青年士子的影响力。隐含民国建立前一者在维系皇朝前提下吸纳新学一者以民权国家思想注入中国固有学术的两大国学初始脉络。【关 键 词】国学;沈曾植;南洋公学;民权革命【作者简介】陈欣,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广州 510006)。

【原文出处】《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23.3.157~167

【基金项目】此文的写作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国学文献汇编与编年史编纂”(17ZDA202)的支持。



2022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耕与突破 ——以复印报刊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刘 江【摘 要】2022年,国内的近代史研究成果内容丰富且各具特点。政治史领域持续关注国家治理、政策制度等重大论题,思想史研究在注重精英人物和经典著作的基础上也聚焦于民众和基层,经济史成果则从财政预算、关税调整、传统经济转型等方面呈现多点开花的趋势。其他如环境史、医疗史、性别史、食品史等社会史领域的成果也鲜活生动。总体而言,该年度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关注学科交叉、重视中外文史料、建设本土话语理论,以及在细致考辨基础上追求宏大叙事和价值取向的特点。【关 键 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作者简介】刘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编审(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学术研究》(广州),2023.7.130~14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