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先秦、秦汉史》2023年第5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3







 

      扫描二维码

订购《先秦、秦汉史》





摘要




中华民族一体化过程中若干重要认识问题晁福林【摘  要】春秋时期的“王道”与“王化”理念表现了周人的文化自信。“王道”即周人所强调的圣王之道。“王化”即以王道来教化和治理天下。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大势,即《逸周书》所言“王化虽弛,天命方永,四夷八蛮,攸尊王政”。作为爵称的“子”与《春秋》的褒贬无关,而是“王化”普及的结果,称蛮夷诸国君主为“子”爵,乃是春秋大一统观念的一个表现。董仲舒所言“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强调的是诸国“王化”先后的问题,与“夷夏大防”说无涉,用董仲舒的话来说,就是“王化”要“自近者始”。【关 键 词】春秋;夷夏;王道;王化;中华民族形成【作者简介】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教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23. 3. 5 ~ 15



“蛮土是保” :近出諻缶铭文所反映的疆域观念王坤鹏【摘    要】春秋时期,王纲解纽,若干小邦依违于大国之间,甚或迁徙至边域之地,在此过程中形成了 某些特定的疆域观念。鄀邦即是其例。近年新发现的諻缶由春秋晚期下鄀邦某位邦君所作,缶铭“蛮土 是保”反映了鄀邦统治阶层在秦、楚等大国威压与侵削之下向南方迁徙并生发出治理当地“蛮”族、保卫疆土 的疆域与族群治理观念。鄀邦本是华夏集团的一员,西周时期臣属于周王国。其原处于大荆山东麓的汉水 谷地中,后来分为上鄀、下鄀。上鄀灭于楚,下鄀亦复在楚、秦的压力下南徙至今湖北钟祥一带。器铭“蛮土”概念以及“蛮土是保”的疆域治理观念实渊源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以及相应的族群治理政策。西周时 期,周王国对“蛮”“狄”等边域族群以招徕为主,并通过武力威压使之臣服。周王在边域地区分封诸侯、邦君,并授命他们治理封域之内的各个族群,周王国的疆域由此得到极大拓展,部分边域地区亦逐渐形成了“蛮土”“裔土”等特定称谓。在此过程中,受封在边域的贵族群体亦逐渐形成治理“蛮”族、保疆守土的疆域 与族群治理观念。在春秋王权衰微的背景下,鄀邦南徙于所谓“蛮土”之域实由于秦、楚等大国的逼迫,自不会再有王命之事,鄀君所提出的“蛮土是保”大概亦只是无奈之言,不过仍曲折反映了小邦以周代典制对抗大国威压的历史情实。【关 键 词】周朝; 近出青铜器铭文; 蛮土是保; 疆域观念

【作者简介】王坤鹏,吉林大学中国史学系副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23. 2. 141 ~ 14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商周时期北方地区出土资料与族群形态整合研究”(项目编号:22BZS005)的阶段性成果。 


秦至汉初户赋再考察 ——兼论复合型赋税的存在与分化朱圣明【摘    要】秦时的户赋包括五月户出钱(可折为布或茧)和十月户出刍(或钱),汉初的户赋则仅指五月户出钱。亦即,从秦到汉初,户赋由对“户”征收税赋之统称演变为五月户出钱之专称。秦及汉初的五月“户出钱”属帝(王)室财政,十月户出刍则收归国家财政。秦至汉初户赋的类似特征及变化,还可在秦汉时期的“以算所征之赋”与“口钱”那里得到参照。汉武帝前,“以算所征之赋”包括上缴国家财政的算钱和上缴帝室财政的算钱(口钱);武帝后,“以算所征之赋”仅指前者,后者(口钱)则独立为专门针对3岁或7岁至14岁人群征收的人头税。自武帝在原口钱基础上加钱补车骑马后,口钱的外延既可涵括上缴帝室财政的20钱和上缴国家财政的3钱,也可仅指前者,后者则被称作“马口钱”。对这些“复合型”赋税内部结构及分化动因、过程、影响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探讨秦至汉初帝室财政、国家财政的分野,秦汉赋税体系的内在演变等问题。【关 键 词】秦;西汉初年;户赋;复合型赋税;赋税体系【作者简介】朱圣明,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E-mail:zhushengming1984@ 163. com(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中国经济史研究》(京),2023. 3. 55 ~ 77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简牍所见秦汉赋税体系研究” (批准号:21BZS04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汉代事役结构及其实现方式 ——以堂邑《要具簿》《逋簿》为中心臧知非【摘    要】“事”是人地合一条件下农民受田于国所伴随徭役义务的制度称谓,内容复杂,故“筭”人定“事”,秦律“定名事里”、汉律“筭事”、《要具簿》“定事口”“定事筭”均是其体现。“筭”是计算、核查、登记,“筭”的结果著于名籍,是为“事筭”。编户民七至十四岁有少年之事,十五岁开始服成人之事,傅籍至老免服“正卒”之事。“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是指地方每月有更役、国家每年有戍役和力役,农民有每月应更役、每年应戍役和其他力役义务,并非每年一次性服更役一月,一生当郡兵一年、做卫士或为戍卒一年。授田制瓦解,人地分离,农民“事”的实现方式货币化而有“更赋”“口算钱”等常税,但农民仍有服役义务或另交代役钱,农民负担合法地加重而陷于绝对贫困化。《逋簿》记载西汉末年农民缴纳口钱、赋钱的同时缴纳更卒钱、戍卒钱、卒更钱,是事役货币化的真实记录。【关 键 词】定名事里;筭事;定事筭;口筭钱;事役货币化【作者简介】臧知非(1958- ),包头师范学院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教授。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京),2023. 2. 85 ~ 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秦汉农民身份的历史考察”(15AZS008)成果之一。



上博简《鲁邦大旱》的时代与主旨新证刘全志【摘    要】上博简《鲁邦大旱》应形成于《晏子春秋·景公欲祠》之前,而绝非改写自后者,更不是因反驳《晏子春秋》中晏子的立场而形成的。《论语》《孟子》及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等文本特征、语词和思想观念证明,《鲁邦大旱》形成的时代应早于孟子,处于孔孟之间的战国中前期。《鲁邦大旱》的主旨并不在于突显祭祀鬼神之礼,其目的也不是以祭祀之礼来文饰政治或者以礼节庶人之情,而是借使用“珪璧币帛于山川”赢得庶人的信赖和拥护,以成上下相和的局面。《鲁邦大旱》的这一主旨是《国语》《左传》所呈现的庶民思想观念的延续和映照,所谓“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即是这一庶民思想观念的典型表现。【关 键 词】《鲁邦大旱》;形成时代;主旨;战国;庶民【作者简介】刘全志(1981- ),男,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湖北社会科学》(武汉),2023. 3. 114 ~ 1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两汉话语中五帝形象的衍生与相关文献的形成研究” (17BZW082);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先秦两汉时期孔子文献的形成与衍生研究”(19WXC013)。



西汉敦煌郡钱币的使用与调配 ——以敦煌出土简牍文献为中心郑炳林  司豪强【摘    要】西汉敦煌郡自官方到民间都普遍使用钱币进行薪俸、酬劳结算及商品交易。通过悬泉汉简记载分析,西汉敦煌郡钱币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使用规模也非常庞大。为满足敦煌郡钱币需求,西汉政府往往利用国家力量从钱币铸造地区或钱币库存充裕地区调配大量钱币作为支持,表明西汉敦煌郡经济的发展对中央政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关 键 词】西汉;敦煌郡;悬泉汉简;钱币;调配【作者简介】郑炳林(1956- ),男,陕西黄陵人,萃英学者一级教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敦煌学、西北区域史研究;司豪强(1996- ),男,河北宁晋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西北区域史研究(甘肃  兰州  730020)。

【原文出处】《敦煌学辑刊》(兰州),2023. 1. 1 ~ 1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敦煌河西碑铭与河西史研究” (21VJXT00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