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史》2023年第10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3





 

   扫描二维码

订购《世界史》




摘要





“中世纪人文主义”概念史考察徐善伟【摘 要】“中世纪人文主义”概念萌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学界。20世纪20-50年代,它作为术语不断出现于史家著述中,并在60年代末获得学界普遍认可。其最初内涵是热衷与研究古典文化,后拓展为“基督教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美德和“完美之人”的塑造等。70年代,索森提出“经院哲学人文主义”概念,之后的研究大都是对索森的补充、更新和修正。迄今为止,西方学界已就该概念的内涵达成诸多共识,但在它与经院哲学、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关系方面仍存在分歧。“中世纪人文主义”概念研究史表明,其产生和发展,与近现代西方社会变动、思想文化演变,以及史学专业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关 键 词】人文主义;经院哲学;基督教;文艺复兴;概念史【作者简介】徐善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23.3.182~200



中世纪教会史学的“中心与边缘”叙事赵立行【摘 要】在欧洲中世纪,教会史学占据主导地位。同古典史学一样,教会史学也采取中心与边缘的视角,但不同的是,后者是以信仰为中心,呈现为上帝—世俗的立体模式。在形式上,通过构建以上帝为中心的普世历史框架,教会史学整合了各种类型的历史叙事。在内容上,教会史学以神意为中心对各种历史素材进行裁剪,以突出神意在历史进程和历史解释中的作用。在对外关系上,教会史学以信仰为中心,将世界区分为基督教世界和异教世界,视异教徒为强迫皈依和武力消灭的对象。【关 键 词】教会史学;普世历史;上帝;中心与边缘【作者简介】赵立行,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江海学刊》(南京),2023.3.187~196



伊朗萨法维王朝“红头军”的社会史探究张 超【摘 要】“红头军”是起源于伊朗西北部、安纳托利亚、叙利亚和南高加索等地区的土库曼部落,以萨法维家族的苏非领袖为精神导师。在萨法维王朝建立过程中,“红头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萨法维王朝中央和地方统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头军”信奉什叶派苏非主义,同时也是强大的地方势力,对萨法维王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红头军”兴起和形成过程中,什叶派信仰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在萨法维国家初创阶段,“红头军”部落组织以苏非主义为纽带在社会形态上从氏族部落转变为具备教团结构的地缘部落。在萨法维王朝统治时期,“红头军”政治势力得到了深入发展,其乌玛克部落组织开始向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演变。“红头军”还是近代伊朗和阿富汗城市的主要驻防力量,后萨法维时代的“红头军”逐渐由部落教团转变为城市社团。“红头军”在转变为城市社团后,对近代伊朗和阿富汗城市的人口增长、民族结构、社区布局甚至建筑风貌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关 键 词】萨法维王朝;“红头军”;什叶派;部落;城市社团【作者简介】张超,博士,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东近现代史、伊朗社会史。

【原文出处】《中东研究》(京),2022.2.148~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丝绸之路城市史研究”(18ZDA213)的阶段性成果。



法国旧制度末期的历史话语与宪法概念(1750-1789)黄艳红【摘 要】在1750年代法国的“宪政危机”中,各派政治力量试图以历史来阐发各自的政治理念,这表现为它们对法国历史的不同阐述。勒佩奇、莫罗分别代表法国高等法院的传统宪政主义和绝对君主制的历史宪法理念,而马布利笔下的法国历史则预示着民族革命对政治生活的重塑。但对于长期引领公共舆论的穿袍贵族而言,这一超时间的、非演化性的宪法不仅有抵制王权专制的政治性色彩,同时也有维护现有的不平等的等级-社会秩序的一面。这种保守性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舆论战中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志在革新现有政治-社会体制的革命者强调法国过去没有宪法,应该创制一部宪法。他们不仅以自己理解的自然法重新定义了宪法概念,这个宪法的“零点时刻”也意味着民族集体生活的重启及与历史的决裂。【关 键 词】历史;宪法;概念史;旧制度;法国大革命【作者简介】黄艳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法国史(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23.7.96~108



日本战后“国家神道”概念论争史略考贾思京【摘 要】在战后日本学界,关于“国家神道”还没有形成共识性的历史认知。围绕这一概念,战后日本学界发生了三次论争。第一次论争以村上重良的“国家神道体制论”和苇津珍彦的“神社制度论”之间的对立为主,聚焦于评断近代神社神道的政治地位,并借此表达对当代日本政教关系的意见。第二次论争以近代日本宗教制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强调明治时期政教分离、信教自由的“史实”,集中批判村上重良的“国家神道体制论”。第三次论争源于史学方法论上的分歧,以矶前顺一、岛薗进为代表的研究者借鉴宗教学的学术思维,从宗教文化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国家神道”的存在形式,冲击了以行政制度为主线的神社制度史、政教关系史研究。虽然三次论争的问题意识、分析框架和概念内核均不相同,但日本学界试图以“广义国家神道”和“狭义国家神道”的二元立场概括多层次学术逻辑的做法,造成了研究者之间“争立场”甚于“论内容”的负面影响。【关 键 词】国家神道;神社;政教关系;天皇崇敬;宗教认知【作者简介】贾思京,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日本学刊》(京),2023.3.139~16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维视角下的日本现代化专题研究”(编号:22JJ D770040)。



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刘德斌【摘 要】面对百年变局的持续演进,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史研究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带来了诸多启迪。它揭示了非西方国家被“西方的崛起”所遮蔽和简化的历史,并将当今世界的“底色”更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它的研究主题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研究议题高度“契合”,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它重构民族国家历史叙事的努力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的理解,也为反思和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不一样的世界历史话语。不仅如此,在全球史视域中,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为超越西方大国的兴衰逻辑提供了历史依据,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亦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注入不竭动力。【关 键 词】全球史;国际关系研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民族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简介】刘德斌,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京),2023.7.30~44



跨国史视角下的冷战终结王立新【摘 要】关于冷战终结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考察相关国家政府的战略、政策和行动,还应该采用跨国史的视角关注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以“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防止核战国际医生组织”“裁军与安全问题独立委员会”为代表的跨国组织参与塑造了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安全观念,推动美苏之间的地缘政治对抗和核军备竞赛走向终结。而以“赫尔辛基观察”为核心的跨国人权网络改变了苏联和东欧国家领导人的人权观念,缓解了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促进了东欧剧变,推动了冷战的终结。对跨国力量的关注可以开辟很多新题材和新领域,将更多的行为体纳入学者的视野,拓展和深化对冷战终结问题乃至整个冷战进程的理解。【关 键 词】冷战;非政府组织;戈尔巴乔夫;赫尔辛基观察;跨国史【作者简介】王立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对外关系史与国际史(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史学集刊》(长春),2023.4.80~88



解构与回应:跨国史方法与丝路城市史的书写车效梅【摘 要】跨国史方法通过突出跨国因素在丝路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将丝路城市视为更广大背景下跨国力量的产物,进而构建了丝路城市研究的新路径。话语载体的变迁引发对transnational history跨文化借用的疑惑与解构。通过在跨文化背景下讨论“国家”和“跨国”,文章将理论关切视为把握跨国史方法的关键。只有在跨国史视域下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在丝路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注意到国家行为的跨国性影响,这就为跨国史方法与丝路城市史的结合提供了立论依据。在此,以交通变迁和贸易离散社群为例,在谈论两者与丝路城市的关系中将抽象的理论关切具象化,对全球史范式中的西方中心论和古史研究中的极简主义做出回应。【关 键 词】跨国史;丝绸之路;丝路城市;国家;跨文化研究【作者简介】车效梅,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 杭州 310023)。

【原文出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8~6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城市史研究(多卷本)”(18ZDA213)阶段性成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