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辽金元史》2024年第1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3






点击图片订购《宋辽金元史》





摘 要





北宋中期陕西路军事财政新变——以仁宗朝宋夏三战为中心薛政超  岳潇岚【摘   要】在宋夏战争新形势的推动下,宋仁宗朝的陕西路军事财政责任上移,朝廷建立“中央—地方”的财政供给体制,使之成为陕西路军事财政融入国家财政的重要阶段。主政者以扩权与分工为基本原则,构建以选近要特置的陕西路都转运使、本路转运使与言官、清要和财计等朝官组成的临遣系统,分别负责“经画”“奉行”“督办”等事务的三位一体军事财政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度支为主、内藏为辅承担起本路供军主责并较大幅度地增加财政供给,同时将之与“要害”战区、纵向防御战略相结合优化军需供给模式。而西夏立国带来的国防压力与财困冗费造成的内政忧患之间的平衡,以及由和转攻战略与士人轻夏思想之间的纠缠,共同制约奠定了“既增又限”“省费供军”的财政路线的政策基调。仁宗朝陕西路军事财政新的变化,凸显了北宋陕西路军事财政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阶段特征与内在逻辑。【关 键 词】军事财政;宋夏战争;宋仁宗;陕西路【作者简介】薛政超,江南大学历史研究院教授(江苏 无锡 214122),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云南昆明650091);岳潇岚,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津),2023.10下.46~5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财政体制变革与地方治理模式研究”(17ZDA175)、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富民社会”理论创新高地及中国经济史创新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


宋辽河北疆界的两重性何天白【摘   要】相邻的政权设立疆界,是为了区隔彼此对土地、民户的统治权。河北平原一带是宋辽首要对峙区,宋辽河北疆界具有两重性:清晰地区隔双方对边地的统治权,略显模糊地区隔双方对边民的统治权,两种状态相反相成。澶渊之盟前,宋辽已清晰地分辖河北边地。宋辽双方得以清晰地分守疆土,关键在于双方均较为稳定地控制己方沿边据点,且宋方更是建立了两级巡警网格。以清晰守土为前提,宋辽在边民管理问题上留有余地,既默许己境少量边民同时对双方承担赋役义务,成为两输户,又持续争论两输户的归属,造成小幅度的疆界争议。由此,宋辽不必直面重大疆土矛盾,即可维持河北疆界争议,以待后图。在此基础上,宋辽求同存异地践行“各守疆界”原则,实现长期和平。【关 键 词】北宋;辽朝;澶渊之盟;两输地;两输户【作者简介】何天白,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浙江 杭州 310027)。

【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2023.6.17~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五代北宋河北守御问题研究”(22CZS020)


南宋都城的“双城记”程民生【摘   要】宋室南渡后,在杭州展开了南宋的统治,但君民仍尊开封为京师,并仿照开封打造杭州,同时以故都、旧京等称呼开封。杭州的法定名称是“行在所”,常称行都,也多称杭都、杭京、京城、京都、帝都,乃至被官民非正式加冕为京师。除了地理性、方位性强的东京、东都不能沿用外,南宋杭州继承了北宋开封都城的所有正式名称和美称,从而造成了一个诡异现象:南宋本土无京师,合法的京师在敌国。实际上南宋政府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共享着虚实两京师。南宋意识形态中的双京师制、政治地理中的无京师制,既是感性定位,也是理性定位。杭州与其说是临时都城,不如说是新型都城。其沿海型、行在式、“小政府”的特点,创造了中国都城的“杭州模式”。【关 键 词】京师;杭州;开封;南宋【作者简介】程民生(1956-),男,河南开封人,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宋史研究。

【原文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乡),2023.5.109~115


日本东福寺栗棘庵所藏《舆地图》再探龚缨晏【摘   要】日本东福寺栗棘庵收藏的《舆地图》是一幅南宋石刻地图的拓片,而不是木刻印本。图面残存的注记达2600余条,在中国现存明代之前的古地图中,是注记数量最多、历史及地理信息最丰富的单幅地图。仅就东北地区而言,这幅地图上的“灶洞山”“簇宫”“阿水谷河”等地名,以及关于“御寨新京”“木叶山”等地的长段注记,都是其他文献中所没有的。《舆地图》的来源目前尚不清楚,但肯定不是黄裳所绘《地理图》。《舆地图》的价值表明,中国古代地图文化的成就可能要远远超出我们现有的认知。【关 键 词】栗棘庵;《舆地图》;惠晓;绍昙;黄裳《地理图》【作者简介】龚缨晏(1961-),男,浙江象山人,历史学博士,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地图学史、中外关系史(浙江 宁波 315211)。

【原文出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2023.2.5~14,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外所藏中国古代单幅‘天下图’研究”(22AZS005)。


从部族到王朝国家:契丹族群早期政治生态演进模式的道路抉择高福顺【摘   要】契丹族群在进入国家前,尽管始终没有脱离人类学家所总结的人类社会政治生态模式之演进路径,由氏族、部落演进至部落联盟、酋邦,再演进至早期国家,但其演进路径深受农耕族群的政治、文化影响,已非原生态样貌。辽太祖“变家为国”后,改弦易辙,做出了实施王朝国家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政治生态模式之道路抉择,极力推行契丹部族体制改造以及使契丹部族首领官僚化的措施,不断强化王朝国家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政治生态模式。太祖的王朝国家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道路抉择,彻底改变了中国古史谱系发展的历史走向,使中国北疆社会的历史演进在辽王朝国家发生重大转折。【关 键 词】契丹族群;政治生态;王朝国家;演进模式;道路抉择【作者简介】高福顺,男,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130012)。

【原文出处】《内蒙古社会科学》(呼和浩特),2023.5.90~99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一般项目“辽朝在中国古史谱系中的历史贡献”(编号:19GZGX15);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项目“朝鲜半岛古代文人高句丽史观的构建意识研究”(编号:21VGB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文化融合发展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编号:2022CXTD02)。


耶律大石通使西夏与耶律余睹反金起事——西夏文《圣威平夷歌》所见西夏、金、西辽关系再探李晓明【摘   要】辽亡金兴之际,西夏作为故辽臣属“不渝终始、危难相救”,“兴师赴难”援救天祚帝。天祚见擒,耶律大石西迁后,西夏与西辽关系却鲜为人知。俄藏黑水城所出西夏文抄本宫廷诗《圣威平夷歌》记述了耶律大石西迁后,1132年遣使西夏,联络金国元帅右都监耶律余睹起事,以及西夏接纳契丹遗民叛金来投的史事。【关 键 词】西夏;西辽;耶律大石;《圣威平夷歌》;耶律余睹【作者简介】李晓明,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050024)。

【原文出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京),2023.3.76~8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甘肃河西出土西夏文献研究”(18CMZ010)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静嘉堂所藏宋元珍本文集整理与研究”(18ZDA180)的阶段性成果。


两宋史料所传蒙古早期史事再探张晓慧【摘   要】关于蒙古早期史事,蒙元史料以成吉思汗家族史为叙述中心,而辽金宋史籍的记载则从他者视角揭示了蒙古早期史的丰富面相。蒙古与鞑靼东西并立,是两宋时期史料对草原诸部语言文化相似性的概括归类。见于汉文史料的蒙古诸部的活动,多在草原东部展开,而不是蒙元史书中强调的成吉思汗家族龙兴之地不儿罕山。在成吉思汗时代之前,见载于南宋史料的建号称王之蒙古,很可能位于金朝的边境。成吉思汗崛起前夕,与金朝交战、构成严重威胁的“蒙国”,也活跃于草原东部。这些都与后起的成吉思汗家族政权无关。从蒙古名号产生开始,草原东部就是以“蒙古”为名号的诸部族的活动中心,直到成吉思汗立国建号,这一情况始终未变。将成吉思汗家族史放大至整个蒙古早期史,是大大低估了前成吉思汗时代草原东缘蒙古诸部的政治影响力。【关 键 词】蒙古;鞑靼;蒙国【作者简介】张晓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01)。

【原文出处】《史林》(沪),2023.5.31~37,3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蒙古开国史新诠”(项目批准号:21CZS021)阶段性成果。


蒙古—高丽互动中宗王势力的落幕——著古与之死再议马海若【摘   要】一般认为,1224年蒙古使臣著古与之死是导致蒙古可汗窝阔台1231年发兵攻击高丽的直接原因。但仔细梳理材料,蒙古发兵另有原因。著古与只是蒙古东道宗王斡赤斤的使臣。而以斡赤斤为代表的东道诸王一度与蒙古可汗平行与高丽进行交涉。1231年后,东道诸王的势力开始逐渐退出蒙古—高丽互动,直到忽必烈时代,蒙古可汗完全收归蒙古—高丽关系的主导权。【关 键 词】蒙古—高丽关系;斡赤斤;著古与;东道诸王【作者简介】马海若(1996-),男(汉族),北京大学历史系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史研究(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西部蒙古论坛》(乌鲁木齐),2023.3.41~55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