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清史》2024年第1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3






点击图片订购《明清史》





摘 要




从“一体约问”到“有司并问”——明代军民相干词讼的审判机制及其演变赵克生【摘   要】明代约问制度为军民分治背景下的军民相干词讼由各自主管衙门相约会审的司法制度。因其难以应对空间阻隔、本位主义和武尊文卑等因素带来的故违淹滞、贻害民生等问题,成化、弘治之际,在地方官员的积极推动下,明朝政府开始改革约问制度,先后通过调整礼仪、升县为州和就近约问等措施,最终实现约问到并问、委托并问的转变。此后,地方衙门逐渐掌握军民相干词讼的审理权,较为彻底地革除了约问制度原有的弊端。并问制流行之后,约问制并没有消亡。【关 键 词】明代;约问;审判机制【作者简介】赵克生,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明代政治文化史、明清礼制史(海口 571158)。

【原文出处】《史学集刊》(长春),2023.6.15~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文化与国家治理研究”(22VLS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纸与诉讼——明代问囚纳纸例的演变刘正刚【摘   要】明初中央各部院用纸多用刑部“赃罚钞”购买,洪武末,允准刑部问囚纳纸以补纸张不足。正统时,巡按监察御史、分巡按察使、布政司理问所及府州县卫所也在听讼中获得纳纸权。纳纸对象由起初的有罪者逐渐扩大到原被告及案件牵连者,并在成化时合法化。从天顺时起,诉讼纳纸由本色互折转向折纳银、米,后在实践中形成二成本色、八成折色的模式,且折色逐渐成为地方财政的构成部分。纳纸与诉讼密切相关,纸价却被衙役和纸铺商操控,因此,地方官府出于公私利益而维持诉讼规模。【关 键 词】明代;诉讼纳纸;条例;法律【作者简介】刘正刚(1965-),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广州 510632)。

【原文出处】《古代文明》(长春),2023.4.105~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清孤本法律典籍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号:16ZDA125)成果之一。


清中后期华北乡村治理——以青苗会若干京控案为中心王洪兵【摘   要】乾嘉以降,华北乡村偷窃庄稼的事件频发,村庄普遍通过组建青苗会,雇人看青,以应对秩序危机。随着青苗会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皇帝与督抚、州县官与民众之间,围绕如何实施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展开博弈。在中央一统体制与地方有效治理的互动博弈下,清朝统治者对于青苗会的政策经历了由恐惧而试图取缔,到因难以取缔而默认接纳,再到监督合作的转变。青苗会的发展符合清代华北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趋势,以青苗会为核心的官民协同治理模式,是清中期以后华北乡村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障。【关 键 词】清中后期;青苗会;京控案;乡村治理;华北地区【作者简介】王洪兵,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教授(青岛266100)。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23.4.7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苗会与近代华北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4BZS049)阶段性成果。


清代“公主”陪嫁人户与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交往交融张永江  王伟娟【摘   要】清代满蒙联姻政策之下,大批满蒙汉人户作为陪嫁人户,随同“公主”入蒙。陪嫁人户制度在乾隆时期,成为定制。受政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一群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特点。他们对内蒙古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蒙古地区的人员流动、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诸多方面。本文利用官方档案史书记载,结合民间记忆,自上而下地分析“公主”陪嫁人户与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态。【关 键 词】清代;公主;陪嫁人户;满蒙联姻;民族交融【作者简介】张永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北京 100872);王伟娟,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师、博士(呼和浩特 010070)。

【原文出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京),2023.4.77~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清朝后期卷)编纂工程”、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清代边疆治理模式研究”(19JJD770010)的阶段性成果。


略论清朝开发台湾的经贸政策李细珠【摘   要】清朝政府在台湾实行积极的经济开发政策,如推行发展农业生产、减免田园赋税、促进商品贸易,以及兴办洋务事业等措施,不仅大大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促使闽台经贸圈形成,从经济上加速了台湾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使台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时期,在严重的边疆危机中,清朝政府加强海防建设,在台湾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使台湾建省之后迅速崛起,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也得以顺利启动。“台独”论者所谓台湾的近代化起源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是罔顾历史事实的无稽之谈。【关 键 词】清代台湾;经贸政策;米糖经济;闽台经贸圈;台湾近代化【作者简介】李细珠,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出处】《台湾研究》(京),2023.3.98~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清政府治理台湾政策研究”(编号17AZS007);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基金重大项目《台海两岸关系历史与现状研究》(编号LSYZD2019011)。


清代发商生息的运营与地方社会治理陈文慧  燕红忠【摘   要】发商生息是将一定数额本金交商人营运以获取生息收入的一种放贷行为。因地方经费短缺,发商生息逐渐成为清代州县公共经费的重要补充。论文基于乾嘉道三朝晋、皖两省州县志书的相关记载,从发商生息提供公共经费的视角探讨了清代地方社会治理问题。以士绅、宗族为背景的社会性捐款成为地方发商生息本金之主导,且所占比例不断增大。生息银钱的营运管理权也逐渐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向地方士绅参与和自治的方向。18世纪后半叶,士绅对公共生息经费的影响和控制逐渐增强,为其在19世纪后期迅速成为地方社会治理的领导者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士绅在发商生息事务中与商人相互合作,间接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过程中的特殊群体——绅商阶层的形成。因此,发商生息所提供的公共经费不仅推动了清代地方公共品的提供和民众福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方社会的公共治理。【关 键 词】清代;发商生息;公共经费;地方社会治理【作者简介】陈文慧,晋中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晋中 030619);燕红忠,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2023.3.64~7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运行研究”(16ZDA133);用友基金会“商的长城”重点项目“中国族谱族规资料整理与研究(1368-1949)”(2021Z10);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科研究项目“清代山西发商生息政策及现代启示”(2020W186)。


明代地方社会的宾兴礼仪李  媛【摘   要】宾兴礼是行之于明清地方府州县,由地方有司主持的送迎科举考生的礼仪程式。起源于西周的宾兴礼与乡饮酒礼相结合,后世相沿,但这一传统到明代发生变化,宾兴礼与乡饮酒礼彻底分离,逐渐形成了一套单独的礼仪程式。明代宾兴礼并非朝廷自上而下规定形成。而是在历代以礼待贤传统的影响下,在朝廷恩荣次第的示范作用下,结合地方风俗自发形成的,最终成为地方所认可的官方礼仪。作为一种科贡吉礼,宾兴礼仪的对象皆涉选拔,仪式等差有别,明中期尤其是嘉靖时期以后,基本完成了宾兴礼仪的程式化过程,被明确列入地方礼典,且尤以京师周围府县最为凸显。兼具国礼与民俗的宾兴礼仪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送科举与报捷仪行之于公众,体现了对科举中式者的礼遇和庆贺,传达了朝廷待贤以礼之道,具有明显的展示和引导作用;在隆重而有节奏的鹿鸣宴上,宾主和谐举杯相庆,重在传达慰问、感谢与祝贺之意,表前励后;庙学释菜礼通过告慰和激劝士子,倡导儒学,化民成俗。【关 键 词】宾兴礼;明代;地方社会;公共典礼【作者简介】李媛(1980-),女,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京),2023.3.155~1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明代地方社会的公共典礼与礼仪秩序研究”(19BZS050)的阶段性成果。


蒙古语回族称谓及相关问题乌云毕力格【摘   要】本文对多语种文献进行语文学研究,梳理和探究蒙古语对元明清三代西域穆斯林人口和国内维吾尔族、回族的称谓演变,指出了其背后的各民族交往交流的事实。本文认为,在元朝时期,蒙古人与中亚、西亚的交往中以“撒儿塔兀勒”称呼那里的穆斯林,与汉语文献的“回回”相对应;在明代,以“插罕麻剌哈”指称塔里木盆地绿洲诸城的定居人口,以“黄色撒儿塔兀勒”指代中亚穆斯林;到清代,卫拉特蒙古人对西域穆斯林的称呼“和通”传入东部蒙古,经清朝乾隆年间和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起义中蒙古人与回族的交往,“和通”一词逐渐演变为专指回族的称谓。“和通”为蒙古语,意思是“城子”。论文还解释了所谓“胡都木文”的词义,指出该词为“和通蒙古文”即畏吾体蒙古文之意。蒙古语回族称谓的源流以及畏吾体蒙古文名称在卫拉特蒙古中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汉、维吾尔、回、满、蒙古等各民族在历史上的密切交往与交流。【关 键 词】撒儿塔兀勒;白帽;和通;胡都木文;民族文化交流【作者简介】乌云毕力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100872)。

【原文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23.5.97~1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明代西域多语种文本与国内民族交流史研究”(21VJXT017)阶段性成果,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规划项目“中国古文字与跨文明比较研究”(G819)成果之一。


18世纪末欧洲人的广州—澳门内河水道知识——西班牙商人阿戈特《水道图》的测绘及流播朱思成【作者简介】朱思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原文出处】《海洋史研究》(京),2023.第21辑.186~22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