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时期中共革命文艺的源起、衍化与组织化生产任 伟【摘 要】中共革命文艺起源于土地革命时期,主要目的是鼓舞士气,为战争服务,是革命动员机制的重要一环。因此,政治性是革命文艺的核心要素。为保障政治意图的贯彻,中共精心设计出一系列制度措施。这些措施一方面引导文艺节目的生产;另一方面也限制着不良思想的传播。由此,苏区得以快速生产出众多符合革命需求的文艺节目。就效果而言,如果从艺术的角度看,那些节目内容在结构上或不免单调重复;但从观众的角度看,革命文艺可谓横空出世,人们沉浸其中,并深受感染。【关 键 词】革命文艺;红军;中央苏区;红色戏剧【作者简介】任伟(1986-),男,新疆阿图什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北京 100091)。【原文出处】《安徽史学》(合肥), 2023.6.43~51
1946年中共在东蒙革命的游移与进退李国芳【摘 要】相对于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民族问题处于附属地位,这是共产党人的既有理论规定。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党政军陆续进入蒙古族聚居和蒙汉杂居的东蒙地区。在这里,要动员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实行减租、清算,搞阶级革命,既合乎意识形态,又是以往经验的延续。可在国共争夺东北的大环境下,要做好东蒙当地蒙古族势力的统一战线工作,必须照顾他们的政治态度,解决他们最为关心的民族问题。阶级革命与解决民族问题,究竟孰先孰后,一时难以决断;理论、经验与现实之间,就此产生紧张。对此,当地中共党组织起初并无定论,犹豫半年之久;继而坚决推进阶级革命,不料全面碰壁;最后,只得根据实际情况,退回到首先解决民族自治问题上来。【关 键 词】东蒙;农村根据地;中共【作者简介】李国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原文出处】《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京), 2023.第9辑.41~6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工会工作的困境与缘由严宇鸣 望思怡【摘 要】上海解放后,市军管会对城市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强调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快速实现各业复工复产。工会是党和国家动员、联合广大职工群众的重要组织载体。解放初期,上海市各级工会快速筹建,为职工管理提供了有效保障,工作成效显著。不过,工会同时也面临很大的挑战。无论是组织筹建过程中的“关门主义”问题,还是处理劳资关系的难度,以及就自身中心工作的左右摇摆,都让工会感到压力,其工作机制只能不断进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项工作由“主义”落地于“现实”的过程表现。【关 键 词】新中国;工会;职工;上海【作者简介】严宇鸣,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望思怡,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原文出处】《中共党史研究》(京), 2023.5.47~60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对应‘四史’教育要求大学思政课程历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优化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1949年前后新政权的财政危机及其应对黄柘淞【摘 要】1949年,国共内战进入尾声,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在财政上却愈发入不敷出,被迫发行大量人民币充作财政收入,解放区物价随之暴涨,冲击社会经济和中国共产党的声誉。这场财政危机,既与当时的财政体制下央地之间事责、财权的不对等有关,也与新政权的财政汲取能力还未提升到足够强度有关。为了挽救危机、停止通胀,新中国统一全国财经工作,重新分配了央地财权,扭转了中央的财权小于事责的被动局面,并由此削减了过于膨胀的地方开支;从城市税收切入,迅速加强财政汲取,充实国家财政收入。收归地方财权、缩减全局开支、增加城市税收三管齐下,新中国在1950年3月后结束了自抗战以来一直未能摆脱的财政、货币、物价危机,稳步进入了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新时期。【关 键 词】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央地关系;财政危机;统一财经;城市税收【作者简介】黄柘淞,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财政经济史(北京 100871)。【原文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州),2023.6.129~143,169
防区制下四川田赋税率问题新探徐鹤涛【摘 要】防区制下,由于预征的泛滥和田赋附加的膨胀,四川田赋增加很快,在十余年间陡增到原来的7.3倍,但并非如以往认为的那样,田赋已到“竭地之所产而无以完赋”的程度。防区制时期全川亩均税额最高为0.7元,田赋占粮食产值比重最高为9.4%。仅从平均数看,税率并不算特别高。军阀不惜用种种非常规手段来增加田赋,产生巨大的征收成本,造成一系列恶果,实际所得仍属有限,这说明预征附加是相当不经济的征敛方式。对普通农民而言,虽然田赋本身并未占去太多劳动产出,但由于税率增加过快,再加上田赋分配失衡、征收体制混乱、其他税捐叠加、铜元贬值、农业经济脆弱、粮价波动等因素,以及税收绝少用于民生,税负因而显得异常沉重。【关 键 词】四川;田赋;农民负担;防区制【作者简介】徐鹤涛,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23.5.142~159
史地学派与近代国都论战韩宾伟【摘 要】南京在中华民国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然民国时期政局纷乱,南京的地位频繁升沉,而其作为国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亦饱受质疑。一系列质疑之集中表现者,即为数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首都论战。在此过程中,“为南京作强有力辩护”的史地学派积极推动西方地理学的传播,发挥史地之学致用功能,开展长达30年的对南京的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对国都问题的关注,既体现了该学派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寻求平衡与发展的努力,亦反映出民国时期西方地理学的传入和在地化应用。史地学派对南京的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集中表现为张其昀、沙学浚等人全面、深度参与近代国都论战,“为南京做强有力的辩护”。此论战第一阶段为1928年前后张其昀与北派地理学者白眉初等论证南京作为都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第二阶段是抗战胜利前后,沙学浚、李旭旦等多次回应首都论战,对南京位置价值、空间价值和都城价值进行新的阐释与评判。史地学派从初涉南京史地问题到全程参与国都论战的过程与其知识凭借,既是学派成员在学术与政治之间选择的缩影,亦是西方地理学传入和运用的体现。【关 键 词】南京;史地学派;首都论战;张其昀;沙学浚【作者简介】韩宾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原文出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5.145~15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80)。
现代化的中国化: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演进林绪武【摘 要】当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是20世纪以来对现代化讨论的又一次浪潮,回顾历史上关于现代化的讨论,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化”概念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而中国“现代化”实践要早于“现代化”概念。近代以来,社会各方力量都为探索中国现代化做出一定贡献,然而,他们并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雏形。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从中国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现代化探索的中国化。【关 键 词】现代化;中国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作者简介】林绪武,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文出处】《江苏社会科学》(南京), 2023.6.178~18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共党报党刊史(多卷本)”(20&ZD325)的阶段性成果。
农复会早期土地改革经验与美国冷战土改政策关系研究——兼论对1950年代台湾土地改革的影响程朝云【摘 要】根据1948年援华法案成立的特殊美援机构农复会,在其成立之初,由于自身的“技术路线”属性,加上同期美援政策的影响,并未在土改方面有任何实际行动。1949年初,受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和中外舆论影响,农复会开始将土改的重要性提到所有工作之首。南京解放后,农复会为配合美国新出台的“第四点计划”,有意将自己打造为美国农业援外的“典范”,于是选择从易于推行的减租入手,在尚处于国民党控制下的四川等地推行大规模的减租计划。大陆工作结束后,农复会一方面通过对早期工作经验和援外模式的总结,成为美国在东南亚实施“第四点计划”的重要参考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美国土改问题专家雷正琪,农复会的早期土改经验与美国针对第三世界的土改政策联系起来。特别是还在继续进行的台湾土改,不仅为政策形成提供了经验价值,更成为政策出台后最有希望成功推进的案例。美国、农复会以及国民党当局都有意将台湾土改打造成亚洲土改的“模范生”。通过考察农复会早期与美国外交政策、特别是“第四点计划”的互动,以及迁台后台湾土改与美国土改政策的互动,可以发现台湾土改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既有对台湾土改的研究或许低估了美国因素的作用。【关 键 词】农复会;土地改革;美国土改政策;美援;冷战【作者简介】程朝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文出处】《台湾历史研究》(京), 2023.4.29~51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台农业合作与农复会研究(1948-1979)”(编号18BZS093)的阶段性成果。
“中共思想史研究的理念更新与学术展望”笔谈(一)
“同时代史意识”中的思想机缘——中共思想史与一般思想史沟通的五种路向周展安【作者简介】周展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原文出处】《中共党史研究》(京), 2023.2.32~39【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史阐释研究”(20HKSB044)的阶段性成果。从向下到向内:
发现中共思想史的社会史结构
刘亚娟
【作者简介】刘亚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中共党史研究》(京), 2023.2.39~44
如何深化研究中共党史中的
阶级分析问题
刘 辉
【作者简介】刘辉,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中共党史研究》(京), 2023.2.44~48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阶级分析问题研究”(20ADJ005)的阶段性成果。
立体的思想:
中共思想史研究方法断想
郭双林
【作者简介】郭双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中共党史研究》(京), 2023.2.48~53
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书法”问题周良书【摘 要】书法问题关乎党史研究的主旨与要义。它要求研究者一方面在价值取向上,做到“鉴空衡平,微言大义”,另一方面还要在书写方式上,讲究谋篇布局,使其富于起伏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书法不隐,即要求作者坚持真理,尊重史实,不为利益所诱,不为权势所屈,虽遭挫折也不移易。二是虚实结合,其中心意思就是要作者心裁别识,独断治学,虚实相资,详略互见。三是有文有质,也就是说在党史研究中,虽强调史实,注重科学性,但也要讲究文辞,注重可读性。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更高的追求,就是要予人启迪,益人心智。【关 键 词】书法;党史研究;中国共产党【作者简介】周良书,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原文出处】《党史研究与教学》(福州),2023.4.78~97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百年中国高校党的建设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9ZDA01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当代医疗史研究的反思与拓展李全平【摘 要】医疗史伴随社会史的复兴进入史学视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史学界对我国古代和近代医疗研究着力较多,对当代中国医疗关注较少。虽然当代中国医疗实践较早受到官方机构的重视,积累了丰赡的资料,多学科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一定的史料和学术基础,但论著多限于对国家医疗政策、卫生制度和事件的考究,缺乏对医疗与社会之复杂关系的深细解读,其经验性和学术性难以得到有效彰显。文章在回顾和反思当代中国医疗史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从医疗与物质空间、日常生活世界、医学现代转型及政治权力运作四个维度,对深化和拓展其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整体史的视野构筑研究视角和框架体系。同时主张借鉴多学科的方法,加强民间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运用,激活社会性历史素材,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关 键 词】当代医疗史;医疗经验;社会史【作者简介】李全平,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原文出处】《医疗社会史研究》(京), 2023.第15辑.293~31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北方历代瘟疫与地方性防疫经验研究”(20VYJ0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