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辽金元史》2024年第2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3






点击图片订购《宋辽金元史》





摘 要




论宋代孔子地位变化

宋彦松 安国楼 徐建新

【摘   要】两宋时期是孔子地位跌荡起伏、重构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历经唐末五代丧乱后,在宋初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儒家面临崩坏边缘,作为儒门先圣的孔子,其社会地位也伴随儒学地位的低落而跌落。与此同时,则是世俗认知中佛学及其人物地位的不断上升。南宋时,孔子地位持续跌落,后者地位远超前者。在宋代社会生活中,许多供奉孔子的建筑年久失修、祭拜孔子的仪式常年荒废,在书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孔子地位也受到道释人物形象的挑战,甚至有优伶以孔子为戏。无论是孔子的无形思想,还是孔子的有形塑像,都面临失去原有凭依与地位的困境。为重树孔子地位及儒学权威,宋代士大夫不懈努力,如王安石儒学创新高度和地位超迈先贤,可与孔孟比高低;二程发挥孔孟绝学创立“洛学”,经后续传播演进,至南宋朱熹集大成,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思想体系,其贡献等同孔子;宋儒也利用书院及州县学极力抬高孔子地位,同佛、道争夺生存空间。南宋理宗正式将“理学”升至官学正统地位,同时也热衷于佛教,此为儒佛认知转变之重要导向,许多士人也倾向于儒佛并重,三教并尊。此后,长期以来儒佛发展偏失的趋势发生重大变化,儒佛地位得以重新调整和建构,二者走向均衡发展趋势。孔子地位又有所上升,也再次为后世孔子及其学说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关 键 词】宋代;孔子地位;儒学;重塑

【作者简介】宋彦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安国楼,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1);徐建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原文出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59~172


宋朝烽火台考论

仝相卿

【摘   要】宋朝烽火台设置及行用,与周边政权战争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北宋时期烽火台主要设置于宋辽、宋夏政权的边界,南宋时期则广泛设置在对金、元战争的前线,随着战争进程的加剧,有向内地延伸的趋势。烽火台利用举烟火方式传递军情信息,南宋为了应对江南地区潮湿多雨的环境,很多时候使用摆旗、鸣金鼓等方式,甚至开始使用火药响炮。对于烽火台的管理,宋朝中央层面将其纳入枢密院的管辖范围,地方上则由安抚司、制置司及都统制司等主管军事的部门负责。宋朝每烽由6名军人充任守烽人,待遇一般且危险系数高。

【关 键 词】宋朝;烽火台;边防;信息传递

【作者简介】仝相卿,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历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5)。

【原文出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京),2023.4.156~166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浙江出土宋代墓志与传世文献比较研究”(2023QN048)、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基地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历史研究中心年度项目“宋代军情信息传递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孝与宋高宗政治的展开

何玉红

【摘   要】孝的舆论营造、话语建构与行为实践,与南宋高宗朝政治有着复杂的关联。赵构即位伊始,就标举孝的旗帜,来因应称帝合法性缺失的政治困境,以此增强政权的凝聚力。迎还徽宗梓宫和韦后以尽“子道事亲之孝”,成为宋高宗君臣弥合政治分歧和合理化对金和议的有效说辞。借助太后回銮事件,宋高宗将之转化为尽孝的“政治剧”,着意塑造和展现帝王孝子的形象。《孝经》作为政治宣传的特殊符号,以多种形式和渠道进入高宗朝政治生活中,呈现出儒家经典“帝王之学”的面相。宋高宗朝政治中有关孝的“说法”与施政中的“做法”,展现出帝制时代伦理思想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往复互动。

【关 键 词】孝;《孝经》;宋高宗;政治动员;形象塑造

【作者简介】何玉红(1977-),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研究员。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京),2023.4.148~166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的汉唐观与国家认同研究”(19BZS024)、“汉唐记忆与10-13世纪中国多民族国家认同研究”(22VRC023)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辽朝的世界秩序

魏志江 潘 清

【摘   要】从东部欧亚区域史的视角,研究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与宋、西夏和高丽以及西域地区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等权力结构关系的变化,显示了辽朝世界秩序的形成、内涵及其特征。这种以辽朝为主导的东部欧亚政治、经济的制度规范以及社会性文化的认同,与费正清教授的东亚“朝贡体系”理论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体现了辽朝建构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即以辽朝为世界秩序中心、以宗藩关系为基础、交邻体制并存的多元复合型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辽朝与宋朝、西夏和高丽以及内亚诸王朝的关系,即辽朝视野下所建构的世界秩序,也体现了包括辽朝在内的以多元一体为格局的中华民族对于塑造东部欧亚区域历史文明形态和推动世界秩序进程的能力和影响力。

【关 键 词】辽朝;东亚;东部欧亚;世界秩序

【作者简介】魏志江,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韩国研究所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潘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04)。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23.12.160~172


国号“金源”说:

论女真政治文化观的嬗变

陈晓伟

【摘   要】《金史·地理志》上京路条“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一向被视为关于金朝国号最权威的记载。其实,志书整条叙述金上京路地理沿革和山川的内容系元朝史官拼织成篇,其所载国号取义杂糅诸说,由此形成“金源”说。我们结合金朝政治史重点分析“金源”名号在整个时代中的产生、运用和阐释。较为复杂的是,金朝统治者尽管对“大金”涵义的理解存在变化,但始终不采“阿禄阻(按出虎)为国号”说,然而“金源”一词及政治文化概念真实存在于金代主流话语体系之中。研究表明,金初并无“金源”郡望观念,“初从高丽来”代表着统治者的祖先记忆。世宗在文化复兴运动中极力构建女真文化本位观,将昔日上京会宁府作为宣传噱头,建造各种政治景观,大肆包装,使祖先传说的迁徙经历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试图从根本上证明以完颜始祖为起源的女真政权最初就发源于按出虎。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以“金源”为典型象征符号的女真王朝起源概念逐渐确立起来,“金源氏”指称女真政权即缘于此。

【关 键 词】金源;会宁;按出虎;函普;完颜部

【作者简介】陈晓伟(1983-),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京),2023.4.25~4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辽宋西夏金元族谱文献整理与研究”(19ZDA200)的阶段性成果。


振衰起敝:

西夏至元代敦煌的凋敝与繁荣

杨富学

【摘   要】敦煌经历了由西夏至元早期的荒败到元后期繁荣的突进式发展,分界点大致以1276年蒙古豳王家族的入居为标志。学术界过去多关注到敦煌在西夏及元早期的衰落,却未能关照到1276年以后,尤其是14世纪上半叶之后,敦煌成为西宁王、瓜州成为肃王的驻地,致使敦煌地区的政治地位高企,甚至凌驾于甘肃行省之上,军事上统辖今甘宁青新非常广袤的区域,振衰起敝,经济发展迅速,加上来自中原及西亚、中亚多民族的入居,民族多元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元后期敦煌文化的繁荣。蒙古豳王家族注意发展当地交通,整饬驿道,对运输事务加强管理,使敦煌的交通状况在元朝后期大为改善,可以四通八达。从敦煌出土的文献看,敦煌与元大都、杭州、福建、吐鲁番、肃州、亦集乃路等地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关 键 词】敦煌;西夏;元代;多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杨富学,燕山大学东北亚丝路文明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

【原文出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州),2023.11.35~4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元民族文化与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断代研究”(23AZS00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