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流行去山西“访古挖宝”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联生活实验室 Author 三联.CREATIVE
人尽皆知,“地上文物看山西”。来了这儿,一天走上个两万步,绝非难事。但到了晚上,打开微信运动,你会错愕地发现,自己依旧没能占领封面,因为有一群人显然比你更能“折腾”。
图源:@王逅逅
图源:@汤、(左图)@历历山河(右图)
曾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的@午夜飞行VC,自从来了山西,突然就顿悟了集章的快乐,并表示“之前对盖章没兴趣是因为没来山西盖!”在一众设计精美、分类齐全的章子面前,她和朋友变得“失去理智、逐渐疯狂”。
图源:@午夜飞行VC
而“真正的古建人”——建筑系年轻人的任务,就稍显繁重了一些。因为在参观游玩之余,他们还得顺道把作业做了。@瑞塔的橙汁儿小屋 就抄绘(描)了佛光寺大殿的平立剖。待做完作业,只剩下两声赞叹——一声给山西古建,另一声给梁思成先生的手稿。
等到期末结课,用这种方式拿下高绩点,何尝不是一种能在师友面前露把脸的新操作?
说到露脸,年轻人还喜欢在山西古建里“挖宝”——因为这里的“显眼包”着实不少。在晋祠,@MAOAO发现了猴哥和二郎神斗智斗勇的同款庙宇, @历历山河 则在三圣殿找到了一只在镜头前迫不及待比耶的木雕盘龙。
与其他庙里的“同行”相比,@翔哥去哪玩 拍摄的华严寺“哼哈二将”,把情绪都写在了脸上。数百年前工匠的自我表达,无意间给后世的年轻人,又增加了几个萌萌哒的表情包。
跟其他旅行活动相比,参观古建筑的门槛确实要高一些。没点儿文化储备,还真难看出点门道。既然如此,为何年轻人偏偏爱到山西古建筑里“扎堆儿”呢?
如今,山西就像当代年轻人的“桃花源”,在这里,人们各取所需,也各得其乐。曾经的古建,或是帝王将相的府邸,或是僧侣生活的居所。在流转千年后的今天,人们可以借此触及历史,也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撑。
有祈愿需求时,它是神祇的居所。人们卸下社会面具,讲述俗世的心愿,“求人求己不如求佛,骗人骗己不骗菩萨”,哪怕最后愿望落空,心灵也多少会得到些慰藉。
即使没有尘世烦恼,这里也依然是涤荡内心的不二去处。@原公子挑读 仍记得在华严寺的那天,她“拾阶而上,当一座古旧的单檐砖红建筑出现在眼前,不知为何,那一刻忽然有股热潮在胸中汹涌,眼泪就充斥着眼眶,风都挤不进去。”当壁画、飞檐、木拱、彩塑,跨越千年光阴,赫然出现在你眼前,你大概率会产生被认同、被治愈的感觉。
@业余考古家 更是在古建里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2015年,因为工作陷入迷茫,他辞职gap半年,旅行去山西看古建。自那以后,每隔一两年,他都会去趟山西。每当进入古建,想象着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就好像与古人有了神交。那种时刻,往往能够抹平他的疲倦与烦扰。
生活中的患得患失,快节奏带来的焦虑,在千百年依然伫立的古建面前,似乎都不再值得纠结。古建筑已然幻化为一种时光的印记,纵使经历千百般磨难,也依旧稳固伫立在那片土地上,等待着后人相遇。当年轻人体会到这层意义,似乎也就得到了开解与疗愈。所以当你看见某个年轻人在古建里泪眼婆娑,别为ta担心,也别为ta心急,ta只是在接受一种全新的“精神按摩”。
山西同样是“追星爱好者”们的乐园。只不过,这儿的明星不是舞台上的歌手,而是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为代表的建筑大牛们。
众所周知,若是没有梁林二人,山西的大多古建可能还处在被尘封、被遮蔽的状态中。他们不仅为文保工作尽心竭力,还给年轻一代留下了一份亲身测评过的“古建攻略”。
当你沿着他们提到的路径,去往一站又一站,便会懂得什么叫做热爱与坚守。尤其当置身于佛光寺的塔前,你还可能无意识间与林徽因完成一次跨越百年的对望。这么想,会不会更理解中式浪漫,也更明白文明何以代代相承?
在山西,古建筑从来不是冰冷的砖瓦。无论是追星,还是沉思,年轻人访古的本质上都直指同一个目的——搭建更丰盈的内心世界,寻找安放自我的空间。
只要你找对了适合山西的打开方式,那离抵达精神老家也就不远了。
你也许还能发现,最近的年轻人,开始流行田野调查式旅行了。
以前,到某地旅游最先想到的是找导游,但慢慢发现,他们嘴里往往都是固定的说辞,想多了解点儿知识,那得是“付费项目”。现在,来探访古建,年轻人更喜欢“抓”几个山西老乡“倒歇”(山西人把聊天叫“倒歇”)一番。毕竟,没人比他们更懂当地的风土人情。
如果幸运的你,恰巧碰到了对了人。他会为你梳理这座建筑的现今与过往,然后带你到庙宇和殿堂前,聊几个连导游都不知道的隐秘故事,那这趟旅程的含金量可是会立马飙升不止一个档。
在当地人心中,这些陪伴着自己成长的古建筑是有灵性的。它们不仅镌刻了历朝历代的发展史,更蕴藏着代代山西人的精神追求。
@少年马达 就曾在应县遇到过一位八旬老人。老人生在木塔外的北街,年轻时走南闯北,五十多岁后,他回乡谋生,一直守在塔下。交谈时,老人说:“我没儿没女,在哪儿都一样,但每天能看看这木塔还有这庙,心里踏实。这千年不倒的木塔陪着我快一百年了。”
在山西的地界上,这样的老人比比皆是。他们中还存在着一个特别的群体,在小红书上,大家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守庙人”。这些“守庙人”的裤腰上,总是别着一大串钥匙,人来了,就带人看庙。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可能是个稍显生疏的职业,但如果没有他们,山西的文物也许很难从一次次劫难中安然存续下来。
@导演罗娜娜 就在浑源的大云寺遇到过一位守庙人王爷爷,他总是亲切地打开铁门,带年轻访客们走进大雄宝殿——金代遗留下的建筑结构、明代的生动壁画都完好地留在当中。王爷爷曾因中风而腿脚不便,但那次仍坚持陪着娜娜看完壁画,对这些守庙人而言,他们大半生的坚持,或许就是为了此刻年轻人们的关注与倾听。
小红书和山西文旅厅、文物局联合策划的《探访守庙人》的系列视频中,能看到各色的守庙人。他们之中,有种玉米地的农民,有吃住在南禅寺内,负责日常管理的所长,还有资寿寺的年轻僧侣,爱弹古琴,喜欢喂养流浪狗,还爱更新小红书……这些守庙人虽世代、身份不同,心声却是相近的:让那些来山西访古的年轻人摸到历史的脉络,也体味到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温度。
年轻人的“访古”热潮之下,今年9月,山西文旅厅、文物局也联合小红书,用一系列活动内容解锁山西古建的N种打开方式。
如果你初次到访山西,小红书的“古建入门指南”肯定会成为你贴心的在地向导;而作为入门手册,集章打卡本则会让你在了解古建门道的同时,也把身体练得倍棒儿,让身心全然得到修整与释放。
你还能在这里读到年轻人和老乡“倒歇”的种种故事,这些内容背后,是一代代人守护一方水土与传承文化的缩影。在疲乏的生活中,那些略显古早与慢节奏的叙事,让每个年轻人都可以从既定的生命轨道中完成一次短暂的抽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