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是价值投资,为什么你没有赚钱?

价值十一年 价值十一年 2021-05-01


公众号回复:股票池,领取十一哥精选好股票。

公号回复:书,获取十一哥精选价投经典书籍。

公众号回复:实盘,领取十一哥最新实盘情况。


郑重提醒:本人目前只有《价值十一年》一个公众号,每天晚上更新。其它所有以我的名义或图标的号,都不是我的,请慎重辨别。

今天晚上因为做了一场直播,没有时间写文章了,我就把我的直播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自己吧,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大型房地产公司从事成本管理工作,最近几年开始做审计管理,但也是在房地产企业。其实工作的内容跟以前相差不大,只是范围广了很多,之前成本管理的范围只是涉及建安成本。

现在的审计管理工作范围大了很多,包括融资成本、拿地成本、运营成本的审计,还能接触到很多财务知识,企业运营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知识,加上我自己能坐得住,比较善于钻研,所以进步还是很快的,这些对我投资方面我认为是非常有帮助的,对我投资体系的完善起到了有效的补充。

入市算是比较早的了,2006年开始入市,到现在已经15年了,因为我一直走的都是组合投资这种相对比较稳健的投资方法,所以投资业绩一直比较平淡,没有大起大落。

在我过去14年的投资收益率里面真正超过30%的只有五次,分别是2007年的84%,2009年的63%,2014年的76%,2017的60.03%和2019年的50.01%,当然今年应该也可以超过30%,其余时间都在30%以内,期间有两年出现亏损,2011年亏损1.73%,2018年亏损10.98%。

可以说,在过去的任何一年的投资收益率单独拿出来跟当年的高手相比,根本没法跟别人比,甚至比很多普通投资者都差;从组合里面的个股来看,也没有出现连续涨停的个股,每一只个股的涨幅都很平淡,但整体的复合年化收益率却达到了30%,如果从十年的角度的来看,对这个收益率还是比较满意的。

01

第一阶段,投资理念的形成和夯实阶段

说到投资啊,我一直都觉得我在投资方面能力非常平庸,需要向大家学习的地方非常多,因此,我一直非常保守,从来不太敢重仓持有单只或者两只股票,都是采用适度分散,组合投资的方式,我这种保守的思想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我一开始投资的时候就形成了,我大学时候接触到了一位老师,也是我投资之路上的启蒙老师。

在投资之路上啊,其实我算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基本没有走弯路,一开始就走上了价值投资之路,这一切都源于大学时期的一位老师,因为他是巴菲特的忠实拥护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巴菲特的铁粉,为人非常的低调谨慎,一生都在做价值投资,有时候讲完了课,他就很喜欢跟同学们分享价值投资的思想。

因此,在当时,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个老师有问题,不务正业,教学生炒股,唯有我认真听进去了。

因为我自身性格的原因,在第一时间就接受了价值投资思想,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股票,可以说在股票方面就是一张白纸,因此,也更容易接受,当时我觉得投资应该就是这样,根本不知道还要其他的投资方法,那些技术分析,还有趋势投资之类的都是后来才接触到的。

巴菲特说过,有的人在5分钟之内就接受了价值投资,而有的人一辈子也接受不了。我想更确切的说法是价值投资取决于人的性格,就像我对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一见钟情一样,我一接触到价值投资,就知道它符合我的性格,因为我骨子里是稳健保守的,非常有耐心,做事留有余地,仔细思考后再行动并始终坚持,用叔本华的话来说就是理性的人选择的不是追求快乐而是避免痛苦,这也是价值投资中的所谓的安全边际。

我的投资经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大概06年到10年,当时我初步形成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并逐步稳固夯实;第二阶段是从11年到13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理念的实践和修正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14年至今,我把这一阶段称为能力圈的拓展期。

06年到10年的时候,也就是我刚刚说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我还在上大学,非常荣幸能够遇上我的这位老师,他是我投资之路的启蒙老师,让我在第一时间内就接受了价值投资思想,并打算用一辈子去实践。

因为我这个人骨子里是一个向往宁静的生活,向往自由的人,而投资这个行业在我看来是比较纯净的,做别的行业可能要做很多违心的事情,说很多违心的话,看别人脸色行事,要每天去应酬,但投资完全不需要,它可以让自己很纯粹,万事不求人,所以巴菲特的投资哲学真的是可以让我们平静安宁的致富。

那时候我记得正好是2006年,一轮轰轰烈烈大牛市的启动之年,所以那时候大家对股票投资的热情很高,在老师的熏陶下我读了很多书:《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安全边际》、《股市长线法宝》、《巴菲特的护城河》等等书籍都是在那时候读的。

那时候对知识的渴求真的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整天泡在图书馆,别的同学天天去网吧玩游戏或者在宿舍看美剧,看小说,我天天早出晚归去图书馆看书,大学时光基本把经典的投资书籍都看了一遍,有些还读了几遍,仿佛回到了高中时候的那种学习热情。

另外还关注了不少投资大咖的博客,那时候很流行新浪博客,比如但斌、李驰他们的博客,每一篇都反复阅读,经常盼着他们更新,那时候网络获取知识的途径还比较单一啊,只有博客还有QQ空间之类的,不像现在,现在通过网络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有很多优秀的APP,还有各种各样的音频,视频,还可以随时抄各个大V的作业,可以全方位学习价值投资,我们那时候可没那么方便,那时候只要有时间我就去找我的这位老师探讨投资方面的知识。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要感谢那段时光,正是那个时候的努力为我以后的价值投资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取得现在那点小小的成绩。其实最要感谢的还是我的老师,正是由于他正确的引导,才让我早日悟道,几乎没有走弯路。

所以说,人生在世有时候运气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年轻时期,如果你遇到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好的引路人,也许就真的可以改变你的一生,试想,如果当时我遇到的老师不是价值投资者,而是玩短线,玩技术分析的,那结果将会是很惨的,也许我早就对股市绝望了,不再进行股票投资了。

那时候上学手里也没什么钱拿来炒股,但看了那么多书,跟老师学了那么多,2006年行情又那么火爆,不拿一点钱实践一下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嘛。

先是省吃俭用,把生活费剩下来投入股市,那时候我姐已经参加工作了,软磨硬泡问她拿了一些钱投入股市,还买了一台冰箱,在宿舍做起了小卖部,把赚到的钱都投入了股市,现在的大学宿舍应该不允许这样了,我们那时候部分的高校还是可以的,尽管如此,资金量还是非常小。但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当时正是2006年的下半年,行情非常好,打开电脑,满屏都是红色,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啊,只能用电脑下单,但不知从何下手,只能跟着老师买。记忆中老师是一个极为谨慎的投资者,非常注重仓位控制,很少满仓,现在回过头来看,他应该是典型的格雷厄姆派,买的都是估值极低的行业和公司,记得刚开始跟他买入的是三一重工、长江电力、苏宁电器、民生银行,还有几只现在忘了。

其实那时候随便买入一只股票都是赚钱的,买入一个组合反而可能赚得更少,但老师一直强调适度分散,组合投资的思想,清楚的记得他为了给我们形象的讲解适度分散的好处,还专门举了一个例子。

他举的例子是说,古代丝绸之路,我国商人跟波斯人做生意是很赚钱的,很多商人都有自己的骆驼队,但因为路途艰险,还要穿过沙漠,容易迷路,有时候往往派出去的骆驼队全部死于路途当中,对于商人来说,仅仅自己的一支骆驼队也许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也许血本无归,一旦血本无归就很难翻盘了,这样的风险太大了。

后来商人学聪明了,联合十几个一起成立十几支队伍,每个人获得10%左右的股份,这样即使路途中死了几支队伍,但整体来看,每个商人每做一次生意都是赚钱的,风险大大的降低了。

2006年和2007年的选股其实没有多少是自己的思想,基本都是抄老师的作业,尽管当时行情很好,但一直都没有满仓,资金方面也是由于各种原因进进出出,所以收益率的统计并不是特别精准。

现在还清楚的记得2007年跟随老师逃顶的经历,记得大概是8月份,当时股票的火热程度远超现在,甚至比2015年还要火爆很多,股市里一片人声鼎沸,学校里无论是学生,还是保安,甚至食堂的大妈都在讨论股票,各个科目的老师上课讲着讲着就会不自觉的讲到股票。

学生无论是课间还是晚上在宿舍,或者在大排档吃夜宵,讨论的话题都是股票,那时候在宿舍还没有人手一部电脑,大家课后都是围坐在有电脑的同学座位上,看的不是小电影,而是股票,这种现象实属罕见,但我当时因为入市才一年,根本没有风险意识,完全没有想过要卖出,天天计算着赚了多少钱,做着毕业之后能买一台轿车的美梦。

所幸当时有恩师的指导,老师告诉我他在4500点已经清仓了,尽管当时对他的做法我有点不理解,但因为他是第一代股民,也是中国做价值投资的第一批人,他的成功和他穿越过两轮牛熊的经历告诉我,再结合自己当时已经看了不少价值投资的经典书籍和大V博客上多次提示风险,直觉告诉我,老师的做法是也许对的,于是在4500点的位置全部清仓了。

清仓之后我多多少少有些后悔,因为后面大盘继续上攻,周围的人都在嘲笑我,因为大家一致认为,2008年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中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奥运会之前让股市大跌,当时还真相信了这些话,有几次都想买进,但最后还是忍住了。

事后看来,当时的逃顶真的是明智的选择,大盘在年底就开始暴跌,到2008年奥运期间,大盘已经跌到3000点以下了,那些当时嘲笑我的人普遍都亏损80%以上,经历过这件事情之后,我更加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对我的恩师也更加尊敬了,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学习。

当时受老师的影响,再加上受《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两本书的影响,我的投资策略是极为保守的:永不满仓,分批买入,适度分散,组合投资,捡便宜货,用6毛钱的价格买1块钱的东西,注重分红率,所以当时持有的基本都是银行、能源、基建,公用设施一类的股票。

之所以花比较多的时间来描述第一阶段的投资经历,是因为我一直认为这一阶段的投资经历对我的投资生涯是影响最大的,它让我一开始就接受了价值投资的思想,这个时期我读遍了经典,有了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虽然时间只有四年,加上2009年的小牛市也算是经历了两轮牛熊,对牛市时期广大股民的众生相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树立了风险意识,这些对我以后的投资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加上恩师的指点,让我一开始就极为保守,注重企业估值,只买便宜的,打折的股票,并且有了适度分散、组合投资的思想,在买入和卖出方面也学会了分批,给自己容错空间,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我的投资风格是偏向于格雷厄姆派。

02

第二阶段,投资理念实践和能力圈的形成阶段

到了理论实践的阶段时,也就是11年到13年,当时2011年-2013年正处于一个漫长的大熊市,其实那时候市场人气已经极度涣散了,甚至到了谈股色变的程度。当时我也没有指望能在这样的市场中赚到钱,只求不亏损或者少亏损。那时候我学习了很多财务知识和估值方法,什么对比估值法、参照估值法、资产估值法,现金流折现估值法等等,总是试图将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量化出来。

第二阶段我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操作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圈,我把自己的投资领域和研究范围固定在银行、消费品、白电、医药、房地产、汽车六个行业,并将自己的持股数量定格在5-8只股票,超过自己能力圈的行业和公司就算被捧上天也不会轻易涉及,因为我清楚自己知道些什么,能深刻的看到自身的局限性,清楚的知道市场中的可为与不可为。对自己知道的,懂得坚持,对自己不知道的领域,懂得果断放弃。

那时候持有过的股票主要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伊利股份、双汇发展、五粮液、泸州老窖、格力电器、恒瑞医药、云南白药、华东医药、万科A、保利地产、福耀玻璃等股票。

因为当时一直处于漫长的熊市,对牛市何时到来心里完全没有底,那时候已经懂得了市场不可预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估值。

为了适应漫长的熊市,当时我采用了一种波段操作法,具体做法是,组合里的每一只个股拿出20%左右的仓位做15%以上收益的波段操作,一年只做两次左右,比如你组合里有一万股美的集团,那就拿出两千股用来做15%以上收益的波段操作,剩下的八千股用来长期持有。

这种方法我到现在一直沿用,我认为很适合熊长牛短的A股市场,可有效的提高投资者在熊市和震荡市的投资收益,而且难度系数并不高,如果一旦确定牛市来临,比如大盘持续一两个月上涨,成交量是平时的三倍以上,那就停止这种波段操作。

在心态方面我觉得第二阶段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每天看盘的次数很少,基本不会随意操作,有时候为了一个合适的价格,苦苦等上两三年时间,比如,当时为了买双汇发展,从2009年一直开始跟踪,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买入价位,直到2011年三一五瘦肉精事件爆发出来以后,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开始建仓。

那时候的心态已经趋于成熟了,能轻松驾驭波动,无论是个股或者大盘如何波动,我自岿然不动,只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质地有没有发生变化。

在组合的行业选择和个股选择方面,我当时就是学了巴菲特,参考了他的选股思路,自上而下选股,先选择好的行业,什么叫好的行业呢,我当时的定义是:持续稳定性强,确定性高,行业空间广阔,不会轻易被颠覆,利润较高,有一定的行业壁垒,技术比较成熟。

我始终认为,中美是全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二者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经济方面),我根据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对照中国有那些类似特质的企业,我买的这些企业虽然没有完全符合,但大体符合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投资组合主要是:银行金融服务、保险、消费品、医药、传媒等等。我当时认为保险和传媒我是看不懂的,所以这两个行业我没有配置,配置了我自己熟悉的房地产行业。

行业选好之后再从行业中选择优秀的个股,我当时的选股原则是,它一定要是行业的龙头或者细分龙头,个股选完之后就按一定的投资比例配置组合,我会根据对确定性的理解来匹配仓位,确定性高的配置大的比例,确定性低的轻仓参与,在集中与分散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既可以保证分散投资带来的容错性,又能保证集中投资所拥有的收益进攻性。当时我总结了自己投资的十七字方针: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集中投资,长期持有。

02

第三阶段,能力圈的拓展阶段

2014年至今,能力圈的拓展阶段。这个阶段其实我的投资体系已基本形成,能力圈方面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宽了两个行业,保险业和互联网。

对保险行业的关注其实是源于身边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我的一个亲戚,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做事比较懒散,人生没有任何目标。大学毕业之后无所事事,天天打游戏,谁都话都听不进去,后来经人介绍进了中国平安做业务员,改变随之开始,几个月的时间彻底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有目标,做事比较有干劲,之前不善交际,后来变得侃侃而谈,还很愿意学习,经常参加中国平安内部的各种培训。

在他的游说之下,很多亲戚都买了保险,也包括我在内。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深,我当时就在想,中国平安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公司,能将一个原本没什么梦想和目标,懒懒散散的人教化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这家公司在管理方面和文化方面肯定是非常不错的。

第二件,我当时发现保险已经渗透到农村了,很多在城里做小生意的农村人都买了几份保险,身边有不少农村的亲戚都为他们的子孙买了保险,保险的意识越来越高了。

就因为这两件事,我对保险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当时就阅读了大量关于保险行业的资料,包括保险上市公司的年报,招股说明书,行业分析报告和相关杂志等等,知道了我国的人均保费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保险业在我国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于是在2014年开始分批买入中国平安,买入的价格我记得是42元上下,按前复权的价格应该是18元左右,并买成第一重仓股,一直持有到现在。当然在2015年因为市场过于亢奋,我卖出了大部分的仓位,后面在低点又分批买回来了,目前我中国平安的仓位维持在20%左右。

关于互联网行业,其实我一直都是敬而远之的,因为我觉得它瞬息万变,难于形成护城河,容易被颠覆,一旦被颠覆,将会变得一文不值。比如当年在美国上市的中华网、人人网、当当网、麦考林,还有聚美优品,盛大网络,网秦等等,这些公司在当年都名噪一时,看起来前景都很远大,但如果你当时买了,现在肯定生不如死。

所以我觉得这不是我们普通投资者所能做到的,与其押所有身家去赌这种极低的概率,不如老老实实的去做确定性高的行业。

直到微信的诞生我才决定去研究一下互联网行业,腾讯QQ在即时聊天工具领域有不可撼动的地位,通过QQ海量的用户带动了一系列的营收项目,光是QQ游戏就让腾讯赚得盆满钵满,但那只是限于PC端,也就是电脑端,微信的推出正好弥补了腾讯在移动端的不足。

所以,在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之后我就开始密切关注了,并且在第一时间注册了微信,我认为如果微信能像QQ一样占领移动端即时聊天工具的霸主地位,肯定又能引爆一批移动端的高营收和高利润的项目,未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因为互联网具备越好用越多人用,越多人用越好用的特点,即时聊天工具在沉淀旧有的社会关系的同时,还会发展新的社会关系,使社会关系越来越稳固,这是非常强大的锁定用户的功能。

但从2011年至2013年,微信一直在烧钱,没有什么盈利项目,所以那时候我也一直在观望,没有下手,直到2014年3月末腾讯出来的2013年年报之后,因为年报中微信开始盈利,但赶不上资金投入的速度,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只要找到了盈利模式,后续随着用户的规模不断扩大,前景肯定会非常好。于是在2014年的4月份开始分批建仓腾讯控股,平均成本前复权大概120多元,一直持有到现在。

介绍个福利,互惠互利。现在在价值十一年这里开户,有四个好处,得力于券商强大实力的支持。

1、省钱,这是大家最关注的。在十一哥这现在可以万1.5开户(ETF万1,最低2毛)。这里交易一笔佣金是1.5元,而普通的帐户是5元,所以一笔交易省3.5元,买跟卖都要各算一次,你每个月有多少笔交易,你自己算算能省多少?

2、智能量化交易。在这开户的软件APP有量化交易功能,大家可以用起来。大跌,大涨,你都可以按自己的目标价格成交,无须盯盘。

3、可以提前预约打新股,保证你不会忘记打新。

4、可以跟十一哥进行基金定投,只有在十一哥这开户,才能看到定投的明细,加仓、减仓系统都会第一时间提醒。

开户过程中如果碰到问题,可以添加下方微信号:kaoliang002,进行详细咨询。

大家可以走心直接扫下方二维码开户,一定要扫下方二维码才能享受到优惠。

欢迎大家多多转发公众号,有什么疑问可以在我们的留言区留言,一定要多多点赞哦,你们的支持是我每天更新的动力,凡是点击“在看”的朋友可以在我公众号的对话框输入“股票池”三个字,可以收到十一哥精选的股票。

 扫码后回复【股票池一键获取十一哥精选好股票。

全文完

文章只是传达理念和调仓逻辑,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果文章内容涉及到个股,绝非推荐,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


往期精彩文章 ●




● 1、如果再涨,考虑卖出!!

● 2、今天血赚,跟大家聊点干货!!

● 3、越来越近了,准备配置这个板块!!

● 4、下周,这家公司将会大涨!!

● 5、跌出空间了,准备加仓!!

● 6、给跑步入场的新股民最真诚的建议!


如果喜欢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