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一些对线,就多一些收获,

不老的咸鱼 歧路漫 2022-11-14

之前自己写过一篇《先选倪海厦,还是先选郝万山》,想表达的观点其实是大家最好不要把中医饭圈化,每个医家的理论都是中医传承发展的一部分,没必要整天相互攻伐,大有“要么一统江湖,要么远遁山林”的架势。

医圣尚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身为中医学习者不要搞得仿佛本家才是绝对真理,把其他家都当成异端邪说。


尤其是初学者,早早就有了门户之见,沾染中医圈子党同伐异的习气,对于个人发展并没有太大好处。


1



有一位读者是倪海厦老师的粉丝,转发了我那篇文章去一个中医群里面和别人对线,去讲应该先看完倪海厦老师的东西再来评论。

争论到最后愤然退群。


我个人觉得在网络上跟一群陌生人对线是最没意义且浪费时间影响心情的事情。


每次在群聊里面遇到对线爱好者,往往都是心里面迅速拉黑,然后立马撤退。


时间宝贵,可不能浪费在这些不值得的人身上。


如果我的观点是错的,被当众揭穿太尴尬;


如果我的观点是对的,那么这个人又不是来诚心请教的,何必教他呢。


如果我的观点有自己的合理性,他理解不了,我更不用去说什么。


还是事实胜于雄辩,用成果来说话比较好。


我当时突然想到自己认识的另一位同学。


他大一到大四都是整天乐于和别人对线。


去各种平台聊传武啊,中医啊,国学啊,整天和别人对喷。


喷完了意犹未尽,再来找我吐槽一番。


我每次都是摇头,老哥啊,你就看了那几本书,整天怼完这个怼那个,你也不能保证自己就是对的啊。


老哥说,我不保证自己对,但我保证他们错了。


我自知人微言轻,也不再多说什么。


不过这个老哥对线胜负如何,不太清楚;


但是理论水平在我心里确实是不算很强的。


直到他考完研。


整个人完全不一样了。


最明显的一点是


不喜欢去找人对线了。


因为看多了几本书,尤其是考研期间把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啥的全都贯穿起来认真梳理一遍,理论水平比之前几年有了飞跃性的提升。


这时候再看别人说的很多东西,就比较能理解和接受了。


心态也就变得平和。


我个人和别人谈起这方面事情的时候,也不由得感慨


那些最极端最偏激的人,整天只说xxx,不准任何人表达xxx的任何一丝质疑。

其实有的时候,反而是给人一种“他只知道xxx”的感觉。


甚至最现实的,他也只是对xxx有了很粗浅的理解,但是又需要xxx的名头来自抬身价,所以把自己的很多虚幻的光环都投射到xxx 身上了。



2



今天上午在看两本中医科普相关的书籍。

其实随着阅历的提升,对于不同作者的水平高低就能看出更多的门道。

上午那两本书都是同一个作者,写书都是想要给中医正本清源。

但是看他讲阴阳五行,本来该讲“是什么”,他偏偏写成“怎么样”——大谈阴阳五行多么正确怎么先进,偏偏不说什么才是他所理解的阴阳五行,沦于空泛了。

属于讲了半天,都是在起高调放空话摆姿态。

看到后面就把书放下,找郝万山老师的讲课视频。

记得之前看郝万山老师讲过他对阴阳五行的理解,当时听得若有所悟,现在再看一遍,感触明显比之前更深。


个人一直觉得,对于医派争鸣,最理想的态度不是一上来就站队,而是先了解各家到底是在说什么。


当头就扣帽子的,很多时候确实只是情绪大于一切。


尤其是特别喜欢鼓吹各种门派的,往往充满了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


遇到一些真正有疗效的中医,很少会觉得自己啥都能治,其他人都不行的。

基本也会说,学好自己适合的学派,但是也不要排斥其他学派。


因为往圣先贤留下那么多学说,就是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临床问题的。

没有哪一家可以治好所有病。



个人觉得学中医最理想的一种心态是


今天听某位大佬说xx人的课好,就赶紧去找来看上几集;



明天听别人说xx老师的书棒,就找图书馆看有没有,先借来翻上几页。


看了觉得OK,有收获,就停止口嗨,赶紧去接着看。


最怕的是什么呢?


今天某某人说,xx老师的东西被吹太过了,你压根没了解多少就随声附和,是啊是啊。

然后查一下知乎,哦,这个家伙原来这么多黑料啊,学这个人的都是傻逼吧;


然后下次再遇到推崇xx老师的,就不屑的评论上一句,这个人功夫没到家,找他学没用的。

人家觉得你没资格说这样的话,你还要去说教一番;


明天某某人说,我觉得xxx不过如此,比xx差远了。

你一看,好家伙,居然敢觉得xxx大佬很一般?你算什么玩意?

立马去试图教他做人,然后几小时都用来和人对喷了。


而且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看别人的书,学别人的东西,最忌有胜心。


就不是去学习的,是要去“打脸”“找茬”的


正如华杉先生所说的:

我们读书,或者跟人讨论问题,有一个非常非常普遍的毛病,就是有胜心。
不是专注于我有什么体会,学到了啥,而是想胜过他。他说得很好了,但我想方设法,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
或者换个角度,跟他讨论讨论,总之要让他站不住脚,显我的本事,至少显示我知道得多!
上课向老师提问题,不是真有问题,就是展示一下自己的“智慧”。听完老师的课,或读完某著名的书,跟人交流,不是交流学到了啥。
而是一开口就是:“我觉得他那个地方说得也不对嘛!” 

胜心是读书学习的大病。
跟同学讨论,要压倒同学;
上老师的课,想挑战老师;
读古人的书,还想胜过古人。
一有胜心,读书就不是怀着学习的虔诚,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愿与大家共勉,多一些空杯,少一些胜心。

少一些与周围人无谓的对线,多一些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连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