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多面认识容量管理
容量管理是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血流动力学治疗的全过程,而液体复苏则是容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容量过多或过少均对患者不利,合理的容量管理才可改善预后。但关于液体复苏的原则目前仍未达成一致,液体复苏何时开始、如何进行、何时暂停,甚至液体种类的选择均充满争议。本文总结关于容量管理的相关经验,对其进行论述。
容量,是血流产生的基础,而液体复苏是重症患者容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容量不足可导致器官和组织缺血,而容量过多将引起器官和组织水肿,因此,合理的容量管理贯穿血流动力学整个治疗过程,可改善患者预后。进行液体治疗的目的是维持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和维持组织器官及微循环灌注,因此如何合理管理容量、优化液体复苏,是重症医学科医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本文的重点旨在讨论如何在休克治疗前期何精确地进行液体复苏。迅速达到复苏目标的同时容量管理不过不缺。
液体复苏的必要性:流量不足及其原因判断容量管理的第一步,回答需不需要液体复苏。液体复苏并非简单的液体治疗,只有在患者存在组织低灌注状态下进行的液体治疗,通过提高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从而改善组织灌注的过程才称为液体复苏。因此,液体复苏启动的主要原因必须是流量不足。流量的减少可因流入心脏的流量不足导致,也可与心脏的动力不足相关,只有因为容量不足导致的CO不足才是启动液体复苏的理由。液体复苏启动的初始可通过中心静脉压(CVP)、有创血压、一对血气(gap、ScvO2 )、超声进行快速评估。
液体复苏有无反应性?每一次液体复苏前均应进行液体反应性评估确定需要启动液体复苏后,应首先评估容量反应性。容量反应性是指输液后每搏输出量或者CO随之增长的能力,从本质上说容量反应性就是心脏前负荷的反应性,是基于心功能的评估。根据eyeballing原则,一般而言,临床中EF(射血分数)值在30%~60%的患者是需要精准评估容量反应性的人群。容量反应性评估方法有被动抬腿试验、经典容量负荷试验等。为了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液体复苏的副作用及医疗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每一次液体复苏前均应进行基于心功能的液体反应性评估。
每一次液体复苏应在目标指引下进行当证实患者容量不够、且有液体反应性时,启动液体复苏。同时,每一次输液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一定不是液体量的多少,而应与前负荷相关,比如CVP、肺动脉楔压等。临床有指征,同时条件允许时,CO监测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心功能不好的患者。
容量复苏 “金三角”:体现目标,达到目的容量复苏“金三角”是刘大为教授根据血流动力学原理,应用临床最常用指标构成的液体复苏框架,而定量指导液体复苏的过程,旨在复苏效果最大化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液体输入导致的副作用。该三角从顶点切入,确定复苏目的如乳酸,明确乳酸升高是否与流量不足相关,决定是否启动液体复苏;然后通过每搏心输出量变异度、被动抬腿试验、容量负荷试验等方法确定液体复苏是否获益,即增加CO;最后开始输液时根据设定的复苏目标如CVP等指标保证输液安全。停止液体复苏后,应继续对CVP进行调整,使CVP保持在尽可能的较低水平。且当CVP降低、总体循环状态改变后,容量反应性可再次呈现阳性。临床上可再次回到 “金三角”,酌情确定是否继续进行液体复苏。
容量管理首先要判断液体复苏的必要性,通过心功能的评估筛选出需要进行容量反应性评估的患者,液体复苏时严密监测CVP等安全指标以防过量,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需要的最低CVP。容量复苏可根据“金三角”模型进行。另外,针对具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尽快进行相关评估、临床预警。液体是“药”,液体选择应根据休克类型、液体的特性决定。容量管理的同时还应兼顾病因治疗,从根本上减少液体需求、减少过灌注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