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协和人眼中的协和急诊

聊斋志医专辑 淋床医学 2023-11-22
北京协和人眼中的协和急诊


提起中国的急诊医学,就不得不提到邵孝鉷这一名字。中国的医院从哪年开始出现“急诊室”的,在文献中无从查证,但中国第一个急诊科出现于1983年的北京协和医院是有案可稽的。


王一镗教授这样评价邵孝鉷教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名字不但和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同义,而且和我国年轻的急诊医学这一学科同义。”

急诊医学创始人邵孝鉷教授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许多年里,如果你来到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还可以看到一个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的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查房看病人。他就是中国现代急诊医学第一人——邵孝鉷教授。虽然已退休近二十年,但他仍割舍不下这个耗费了自己大半生心血的地方。直到2010年,邵孝鉷教授因为股骨颈骨折,才“被迫”在家休息,安度晚年。2012年邵老再次入院治疗,虽然他已经眼花看不了文献,也记不清这些小大夫的名字,但却很高兴和他们聊天,聊了大半天一点都不觉得累。虽然已经是90岁高龄,说到急诊科的点点滴滴,他的记忆仍是那么清晰。2013年,邵老因为肺部感染住进了急诊ICU病房,这一次,他没有赶上91岁生日……


正是由于邵老的远见卓识,率先于1979年到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第一线工作,并于1983年起任急诊科主任之职。在邵孝鉷的不懈努力下,与国内广大急诊医学工作者一道,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终于1987年得以创立,他担任了第一、二届主任委员。


正是由于邵老的辛勤耕耘,急诊医学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点,得以于1985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设立,并相继培养了多名成绩优异的中国第一批急诊医学硕士。邵老正确地把国外的急诊医学运行体制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急诊医疗体系。

左图:1924年张孝骞书写的病历,记载了1例大叶性肺炎患者诊断过程

右图:原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的学生许小波画的病历素描图 图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病历、教授、图书馆并称为“协和三宝”。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自1921年建立至今,共保存300万份病历,堪称世界上保存病案最多的病案室之一。协和人认为,病历是医生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医生总结医学经验的第一手材料,对医教研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病史是有历史意义的公共财富,不能看成个人的小事而漫不经心,要对别人和后人负责。”医学泰斗张孝骞教授教导后辈人说。协和人在医学生和住院医师期间就接受了严格的病案书写训练。随便翻开医院某一天的住院病历,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其字迹俊逸、语言流畅、图文并茂。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协和人对待病人的一片爱心、细心、责任心和对医学事业的虔诚。




“很多医学大师都曾在协和急诊接诊过病人”

讲述人:朱华栋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


建院之初,急诊位于老楼西门位置,这是非常符合急诊需求的设计理念,方便病人出行。

建院之初协和急诊的位置平面图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位于西门位置的急诊入口今昔对比(今日急诊已经搬到更为现代化的急诊楼)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在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发布的年度报告中明确指出:医院除了常规门诊有相应固定的接诊时间,对于急诊患者,都需要随时接诊及时处理,并且要尽快收入病房进行治疗。当时,医院还提供上门服务,如果急诊的病人是外国人,上门服务费为15元,若是中国人则为10元。在1930年医院发布的年度报告中更是明确:在K楼提供急诊服务,而且分日间和夜间。

1921年度报告中明确提出“急诊优先”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在1930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到“Emergency Service”且在K building(West Gate)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根据病案的记载,医院早在1921年6月份就开始试运行并接诊病人。9月15日,也就是协和正式开业的前一天,急诊接诊了一名韩国留学生患者,并进行了急性阑尾炎手术和弥漫性腹膜炎手术。

急诊在医院开业前接诊患者的病案记载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另外一份病历显示,1922年,一位患者因为头、腹部枪伤接受了急诊处置。当时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枪伤非常多,所以协和急诊患者也以枪伤和急腹症为主。

1922年,一位头、腹部枪伤患者的病历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年轻大夫的成长离不开急诊的训练,很多大夫需要到急诊接受轮转培训。通过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医学大师都曾在急诊接诊过病人。

1925年7月,张孝骞接诊一位急性阑尾炎的急诊患者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1930年1月,林巧稚接诊一位胎位不正、前置胎盘的孕妇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关于‘急诊科’的学科命名,还有一个插曲”

讲述人:张晖 北京协和医院


建院之初,急诊位于老楼西门位置,这是非常符合急诊需求的设计理念,方便病人出行。

邵孝鉷教授(右一)和急诊科几位护士的合影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建科之初,急诊科只有邵老一个医生和几名护士。每当讲起那段时光,邵老总会笑说,“当时不是流行一部电影叫‘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嘛,别人就说我是‘傻帽和我的一群女儿们’”。


对于急诊科的命名还有一段小插曲。邵孝鉷受《中华内科杂志》邀请撰写一篇介绍“emergency medicine”的论文,他译成了“急救医学”。张孝骞主任审稿时改成了“急诊医学”,并解释说:“如同手术是外科的重要诊治手段一样,‘急救’也只是急诊医学的一种手段。急诊医学包括的范围更广。”急诊医学这个叫法就此延续了下来。

邵孝鉷(右三)、周玉淑(右二)带领团队在急诊科查房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因为很多的年轻大夫就是在急诊轮转,而护士则是相对固定的,经验反而更丰富,她们经常指导一些年轻大夫开展急诊诊疗工作。急诊科同样也贯彻三级查房制度,邵孝鉷教授和周玉淑教授经常带着年轻大夫一起查房。




“急诊,比任何地方都更需要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生”——悼念我的导师邵孝鉷教授

讲述人:于学忠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


陈敏章题词急诊科科训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1979年,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政策,给未来的“急诊科”找个“责任人”,医院要当时在内科工作的邵孝鉷在外宾医疗科(今“国际医疗部”)和“急诊室”(今“急诊科”)中选择一个。显然,服务对象都是“高级人物”外宾医疗科的工作环境舒适安逸;而“急诊室”还处在水深火热、百废待兴、急需能率兵打仗掌舵者的危急时刻;没有人知道它能走多远,这里只有一群年轻的护士,因当时未成科,还没有“主任”职位,只能叫“急诊室负责人”。让人不解的是,邵老义无反顾、雪中送炭的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选择了坎坷、选择了老百姓、选择了一条创业之路。1983年,邵孝鉷教授创立了我国的第一个急诊科,成为我国的第一位急诊科主任,扎根于急诊,并将自己的后半生无私地奉献给这片土壤。


记得他当年的样子:那辆老旧的除了铃铛不响到处都响的28自行车、永远整洁质朴的着装、进餐时从不剩饭的习惯、每天最早到科的人、忙碌的身影、用手动打字机书写英文病例时清脆的敲击声……


第一次见他,当然是在他的根据地——病房。那个前一秒还直着脖子、绷着气和自个儿媳妇儿叫板的男患者,见邵老来查房,变做一脸的朝霞漫天。这究竟是邵主任医术高明,还是患者见医生就像老鼠见了猫?我当时还是个学生,一肚子的问号。只见他开始例行查房:体检动作轻柔、厚厚镜片下敏锐的双眼不放过患者的丝毫异常、病情询问得滴水不漏,而他谦卑的态度更是印记在我的脑海中。查房回来路上,邵老说:“当医生就要对病人负责。小于,你要记得!”当时的我似懂非懂,而随着时间的变迁,从了解到领悟。邵老的态度不是在患者面前的表演,而是内心美德的流露,对待同事、他的护士“女儿们”、甚至我们这些学生都是那样的谦和。这种人性的崇高魅力并不是光环,而是渗入骨髓里的挥之不去的秉性。


邵老是我的导师,平日里在业务上的严格要求自不必说。他很多时候不愿意去说教,而更希望学生自己体悟。有一次他接受采访时说:“做医生,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好好对待这份工作,为患者负责是我最大的责任。问题来了,及时处理,不回避,要承担。当然,积累临床经验,解决病人的生命之虞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必须做的。而在急诊,比任何地方都更需要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生。”他还说:“这辈子,既然来了,就来做个有用的人吧。”他为这个“有用”二字,揣着“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选择了医学,选择了急诊医学,付出了一辈子。




科学济人道 百年协和魂



协和印记,是听诊器里的心跳韵律,是抗日烽火里的家国情怀,是岁月翻过的临床笔记,是350万份病例书写的生命故事,几代急诊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实现了从急诊室到急诊科的跨越式发展。

急诊科的位置变迁史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1995年之前,急诊科位于老楼西门,后来又搬到了内科楼,直到2013年搬到急诊楼。团队也从几十人扩容到了现在的一百五十多人。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协和急诊科自专科纳入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以来,连续五年一直位列榜首。急诊人经常称自己为“九心”急诊,但提供的是十分的服务。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室


当年,张孝骞主任就有用小本、小卡片记录临床资料的习惯。他查体非常仔细,曾用自己的手在病人身上摸到了隐藏很深、很不容易发现的肿物,通过外科切除肿物,治愈了这种特殊类型的骨软化症,当时全世界仅报道了7例。


当年,刘士豪教授和朱宪彝教授对一部分特殊的骨软化症提出了“肾性营养不良”的疾病命名,成为世界上对疾病命名的第一位中国人。刘士豪教授细致观察患者的准确数据,连病人掉下的几粒饭粒都要精确地测量和补充。


当年,在一次考试中,林巧稚教授要求医学生们观察产妇的分娩过程,然后写一份病历记录,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然而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仅有一份病历被评为“优”,其他均为“不及格”。“漏掉了重要东西?那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们又仔细查看自己的病历,觉得记录已经挺全面了,实在想不出漏掉了什么,又不敢多问,于是偷偷地去看那份优秀病历,结果发现,各项记录都没有区别,只是优秀病历里多了这么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


“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这正是一位从医五十载,桃李满天下的医学科学家对病人、对临床医疗的深刻感悟: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必须有一颗仁爱慈悲的心。


当你在病历上写上自己名字的时候,代表着你对生命的态度,仁心仁术,薪火相传。科学济人道,百年协和魂,这就是一代代协和人一直传承的信仰和力量。





  本文综合自  
1.《急诊医学发展简史》,365医学网,2016-06-12,https://www.365heart.com/show/113172.shtml   
2.《主任话科史 | 急诊科主任朱华栋:传承历史使命,蕴育急诊发展》,北京协和医院,2021-07-20,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61051051606073
3.《纪念中国急诊医学第一人邵孝鉷教授》,北京协和医院,2013-07-08,
https://www.pumch.cn/detail/17013.html
4.《悼念我的导师邵孝鉷教授》,中华急诊网,2013-06-20,
http://www.cem.org.cn/default/content/index/id/11247
5.《读协和病历故事 悟九秩岁月仁心》,中国医学论坛报,2011-10-19,
http://www.cmt.com.cn/detail/29508.html
来源于大家谈重症

感染性疾病放射诊断(北京协和医院)
压力指标的意义及临床应用(北京协和医院刘大为)
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再无能的医生,也是圣贤!
北京协和医院杜斌:临床决策需要知识、分析及推理
协和医学博士的真情自白:我为什么没有当医生了?
氧疗(北京协和医院杜老师授课视频)
视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PEEP的选择(北京协和医院杜斌)
视频:北京协和医院病历为何成为经典?
血气分析:协和医院教学视频
怎么去做医生?协和领导的发言让全场鸦雀无声!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干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