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发生机制
1.DIC的起始: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径①组织损伤(TF)②VEC损伤③血细胞破坏④其它促凝物质入血:急性胰腺炎(胰蛋白酶)羊水栓塞异常颗粒物质(肿瘤细胞)外源性毒素(蛇毒、蜂毒)
2.DIC的发展
DIC的实验室检查
3P实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原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 FDP中的X片段结合, 使血浆 中原与FDP X片段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这种不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意义:DIC患者呈阳性反应。
D-二聚体检查
D-二聚体→FDP中D二聚体片段→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之一 → 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原理:纤维蛋白原比纤维蛋白更容易被纤溶酶分解。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先被转变为纤维蛋白多聚体,然后再被纤溶酶分解,才能形成D-二聚体。
意义:反应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但D-二聚体并不增高。如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子宫、肺、前列腺)受损时,会导致纤溶亢进, 这是由于大量 Pln直接使Fbg →FDP,就会形成D-单体而不是D-二聚体。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1.出血机制: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2)继发性纤溶亢进 3)FDP 的形成
4)血管壁损伤
2.休克
机制:微血栓,出血,血管扩张,心泵功能障碍
3.溶血性贫血
常见于慢性DIC和一些亚急性DIC,除了具有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点外,外周血中还可发现一些异型性质的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如盔甲形,星形,三角形,统称为裂体细胞→Schistocyte 裂体细胞。
emmm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因为纤维蛋白形成,红细胞被拦住了,挂在了纤维蛋白丝上面狗带了,引起的贫血。然后这些红细胞就叫裂体细胞。
4.多器官功能障碍
肾:急性肾衰-----腰痛,少尿,蛋白尿,血尿肾上腺:皮质出血坏死→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肺:肺出血、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头痛、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非特异症状垂体:坏死→席汉综合征(Sheehan syndrome) 心脏:缺血、梗死、心源性休克肝:黄疸,肝衰消化系统: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肾>肺>脑>心>肝
最后来看一张图梳理一遍思路
来源:一颗芹菜
师兄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