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镇痛镇静治疗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你该知道

危急重症专辑 淋床医学 2023-11-22

镇痛镇静治疗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你该知道

镇痛镇静治疗已是ICU集束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要对重症患者实施镇痛镇静治疗?仅仅是让患者更舒适这么简单吗?这是镇痛镇静治疗最主要的目的吗?近年来个体化、滴定化镇静策略成为焦点,不仅仅需要关注镇痛镇静的深度是否达标,更要重视镇痛镇静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镇痛镇静治疗帮助和改善患者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或消除患者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躁动甚至谵妄所致的不良干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镇痛镇静治疗可降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损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因此,镇痛镇静治疗与重症患者整体治疗尤其是休克复苏是一致的。

1.重视镇痛镇静药物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重症患者适当的镇痛镇静治疗的正面作用是减少应激反应,降低系统氧耗量,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同时改善患者的舒适性,增加对治疗的耐受性,从而保证整体治疗措施的顺利实施。但也有负面作用,如镇痛镇静药物对交感神经的过度抑制,可能导致血管张力下降或心肌抑制等,故镇痛镇静治疗不当也可能会导致血压下降、心功能抑制,造成更严重的低灌注,从而使血流动力学恶化。因此给予镇痛镇静治疗时,应密切关注血流动力学变化,重视镇痛镇静药物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镇痛镇静药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普遍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纳入47个ICU调查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显示,院内低血压发生率很高,即收缩压下降至90 mmHg以下或下降超过30 mmHg持续2 h,药物相关低血压发生率高达26.5%,其中镇痛镇静类药物发生低血压占其中20.3%,以异丙酚和芬太尼更为频繁。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175例大手术后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镇痛镇静治疗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约为18%,其中低血压持续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 Ⅱ)>10分、既往是否有冠心病病史相关。那么面对镇静镇痛治疗后带来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应如何看待,是避之唯恐不及还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呢?不同镇痛镇静药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程度不同,有研究显示,将60例健康志愿者分为异丙酚组、右美托咪啶组、咪唑安定组、对照组,根据镇静深度从浅至中度镇静再分4个剂量组,比较不同镇静药物不同剂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血压下降程度右美托咪啶大于异丙酚大于咪唑安定,且血压下降程度呈剂量依赖性。

2.重症患者实施镇痛镇静的基础效应是降低应激:




3.镇痛镇静药物对静脉回流与容量状态有影响:

镇痛镇静药物对血压的改变有可能降低静脉系统张力,减少张力容积,改变患者容量状态,从而降低心脏前负荷,降低心输出量(CO)而使血压下降。一项研究纳入91例急性循环衰竭的患者,分为异丙酚镇静组和右美托咪啶镇静组,以RASS镇静程度评分为-1~-2分为目标,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镇静后均出现心输出量指数(CI)下降,随后行被动抬腿试验及250 ml生理盐水液体负荷试验,异丙酚镇静组在扩容后CI明显上升,而右美托咪啶镇静组在扩容后并未出现CI明显上升。提示异丙酚镇静可使患者获得前负荷依赖,产生容量反应性,右美托咪啶无相应效应。另一项了解镇静药物是否存在改变心脏前负荷作用的研究中,4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异丙酚镇静组和咪唑安定镇静组,结果同样提示使用异丙酚镇静患者达到Ramsay 4分镇静水平后可从无容量反应性恢复至有容量反应性,而右美托咪啶无相应效应。由此看出,对容量状态的影响异丙酚大于咪唑安定及右美托咪啶。异丙酚降低静脉系统顺应性的研究报道也层出不穷,故而可以看出异丙酚改变静脉系统特性进而改变容量状态。

4.镇痛镇静药物对心功能状态的影响:



5.镇痛镇静药物对心率有影响:

临床中时常观察到镇痛镇静治疗后心率的改变,临床尚需区分是镇痛镇静治疗使患者舒适、降低应激的结果,还是药物本身对心率的抑制作用。一项药物对心率抑制的动物研究,2种不同剂量(5 mg/kg比10 mg/kg)右美托咪啶对健康狗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剂量均可见不同程度CO下降及心率减低,且呈剂量依赖。有研究比较右美托咪啶与异丙酚达到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相同分值时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右美托咪啶组心率较异丙酚组下降更明显。一项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咪唑安定、舒芬太尼、异丙酚镇静对大动脉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心率的影响咪唑安定大于异丙酚大于舒芬太尼。

6.镇痛镇静药物对心脏后负荷有影响:




7.镇痛镇静药物对微循环有影响:

镇痛镇静药物降低应激,通过减少微循环血管过度收缩痉挛以改善微循环血流分布状态。动物研究显示,给注射内毒素的金色叙利亚仓鼠使用右美托咪啶5 μg·kg-1·h-1镇静治疗,结果发现,内毒素增加微静脉的白细胞黏附和聚集,微循环血栓和微血管收缩等情况均改善,功能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另有临床研究比较了不同镇静药物对微循环的影响,发现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插管时给予异丙酚镇静24 h,随后给予咪唑安定镇静,结果通过旁流暗视野监测发现,微血管流指数和灌注小血管比例咪唑安定镇静时优于异丙酚镇静时。

8.给重症患者实施镇痛镇静治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9.镇痛镇静药物有降低氧耗的机制:

10.利用镇痛镇静药物的血流动力学作用,避免再损伤:


综上所述,重症患者恰当的镇痛镇静治疗可降低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和氧代谢。但不恰当的治疗常使患者血压下降,可能的原因包括对容量状态、心功能状态、血管张力、心率等各方面的影响。应利用镇痛镇静治疗的正面血流动力学作用,避免负面作用并做到有的放矢,重在预防发生,从而更好的达到氧供需平衡,实现器官保护及保障休克复苏。

引用: 杜微, 王小亭, 刘大为. 镇痛镇静治疗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你该知道 [J] . 中华内科杂志,2018,57 (3): 164-167. 

师兄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